一、中國戰區日僑日俘遣返概況二戰結束后,滯留在中國戰區有日僑200多萬人、日俘194萬人。根據《波茨坦公告》第9條規定:“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后,將被允許返其家鄉,得有和平及生產、生活之機會。”1945年10月25日,中、美雙方在上海召開遣送中國戰區日人返國聯合會議,會議規定中國戰區的日僑日俘的遣返應按照先關內后關外、分期分批,由中國政府負責陸路向港口集中與輸送,美軍組織船只負責海上輸送的辦法施行。1945年10月20日,天津首批遣返回國的日本僑民3400人,由塘沽乘船返回日本。自此,中國戰區大規模的日僑日俘遣返工作正式開始。此后,散居在中國各地的日僑日俘開始陸續從廣州、上海、青島、煙臺、大沽口及秦皇島等港口被遣送回國。中國戰區日僑日俘的遣返運輸工作非常繁重。其中,以上海、華北和臺灣尤為繁重。1946年1月5日“中美聯合遣送日人會議”公布的數字顯示,上海待遣返的日僑日俘人數為759 250人,華北待遣返的日僑日俘人數為432 300人,臺灣待遣返的日僑日俘人數為492 000人。1946年春,中美雙方再次召開會議,對1945年的譴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商討,決定減少日僑日俘的行李,增加運輸能力,加快遣返速度。
經過這次調整,中國戰區的遣返速度大大加快。到1946年4月中旬,已遣返近80%的日僑日俘。到6月底,中國戰區(東北地區除外) 78.4萬多名日僑,128.5萬多名日俘,另有韓國僑、俘6.5萬多人,全部遣返回國。遣返任務最為繁重是東北地區,由于東北地區的日僑日俘人數多、局勢復雜等原因,致使東北的遣返工作到1949年才告一段落。二、東北日僑日俘大遣返早在日俄戰爭結束后,日本就把向中國東北移民作為日本的“七大國策”之一。日本政府戰后公布的數字表明,日本戰敗投降時,滯留在中國東北(包括內蒙古東部地區,河北省承德地區)的日僑和日本軍人達237.4萬人,占海外日人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東北日僑日俘大遣返是中國戰區日僑日俘遣返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上海、天津、青島、連云港等地日僑日俘的遣返工作基本結束后,東北日僑日俘遣返被正式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在中、美、蘇三方共同組織領導下,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下,從1945年到1949年,東北百萬日僑日俘從遼寧的葫蘆島、安東(今丹東)、大連地區陸續遣返回國。1.中、美、蘇三國四方達成協議當時東北的政治格局基本劃分為三個區域,即蘇聯軍隊占領下的蘇管區,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控制下的解放區,國民黨政權統治下的國統區。
這時候,東北最突出的社會問題,就是如何安置日僑日俘。1946年1月7日,在由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國民黨代表張群,美國代表馬歇爾組成的三人小組會議上,商定了有關遣返東北日僑的總體步驟。會議決定從1946年4月起,開始進行全面遣返滯留在中國東北的日僑日俘的工作。根據部署,國共兩黨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成立東北行轅日僑日俘管理處和東北民主聯軍遣送日人辦事處,并在各市縣設立日僑日俘管理所。為了能將日僑日俘順利地遣返回國,1946年6月6日,蔣介石和周恩來分別代表國共兩黨,發表關于東北停戰的聲明,為國共合作遣返東北百萬日僑日俘鋪平了道路。2.國民黨控制區的日僑日俘遣返國民黨東北行轅日僑日俘管理處成立后,為了保證東北日僑日俘遣返工作的順利實施,制定了《國民黨東北行轅日僑日俘管理處遣送日僑計劃》。劃定了分別以錦州、沈陽、四平、長春、營口為中心的五個地區;設置待運集中營。在做出上述安排后,國民黨東北行轅日僑日俘管理處即通知分散于邊遠地區的日僑向沈陽、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吉林、撫順、鞍山等地集中待遣。至1946年4月,在東北各地待遣的日僑人數如下表: 以上共計約145萬日僑日俘,根據部署除安東(今丹東)和大連的日僑日俘由民主聯軍和蘇軍遣返外,其余全部經葫蘆島遣返回國。
1946年5月7日上午,兩艘裝載著2489名日僑的美國自由輪駛離了葫蘆島港。他們作為第一批遣返歸國的“引揚人”,從這里邁出他們歸國還鄉的第一步。據統計,自1946年5月7日至12月31日,僅半年時間里,經葫蘆島港遣返回國的日僑日俘共158批,共計1 017 549人(其中日俘16 607人);1947年6月25日至10月25日,國民黨控制區內留用日僑經葫蘆島港遣返12批,計29 627人;1948年6月4日至9月20日,3 871名日僑日俘經葫蘆島登船回國。至此,葫蘆島日僑日俘遣返工作結束。三年中經葫蘆島遣返的日僑日俘總數達1 051 047人,史稱“葫蘆島百萬日僑日俘大遣返”。3.中共控制區日僑日俘的遣返1946年7月25日,民主聯軍代表團乘專機從哈爾濱飛抵沈陽,就遣返共產黨控制區日僑日俘問題與國民黨當局進行磋商。雙方在確認于7月1日達成的《遣送東北中共管制區日人之協定書》前提下,對日僑日俘交接
地點、遣返人數、所需經費、交接人員等達成協議。8月20日,松花江以北中共地區的日僑日俘正式開始遣返。8月27日,吉林省政府和吉林軍區對吉東地區的日僑日俘遣返工作認真進行部署,并下達聯合命令,對遣返日僑日俘具體工做出詳細的安排。至9月下旬,中共控制區除部分留用日僑外,全部遣返完畢。1946年9月29日《東北日報》稱:“北滿地區遣僑全部結束,共遣走日人182 222人?!?.蘇軍負責組織的日僑日俘遣返滯留在大連的日僑日俘,由蘇聯駐軍負責組織實施遣返,于1946年12日開始,至1949年9月結束,共分四期,總計20余萬人。蘇軍組織遣返日僑日俘概況如下表:三、中國人民對日僑日俘的人道主義援助戰后的中國到處百孔千瘡、哀鴻遍野,這些都是日本侵略者一手造成的。然而,中國人民不僅沒有報復和虐待滯留在中國的日僑日俘,還按照優待戰俘和僑民的國際準則,無私地張開雙臂接納了敵國百萬的僑民。特別是東北地區,這里曾經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無情地踐踏,卻在自己還是遍身瘡痍的情況下,給予被遣返日僑日俘以人道主義援助,并讓他們踏上歸國之路。為遣返日僑日俘,中國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調撥了絕大部分水陸交通工具,將一批批日僑日俘平安地送歸故國。
在遣返工作中,僅火車車皮就用了13 441輛。據國民黨東北行轅日僑日俘管理處運送日僑日俘記錄記載,僅1948年6月4日至9日,從沈陽向葫蘆島空運2501名日僑,就動用了飛機50架次。對于有傷病的日僑日俘還派專門的醫療人員護送,在待遣人員聚集的地方還專門設立醫院,甚至還為日僑日俘辦了報紙。在葫蘆島,自遣返開始后,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日僑日俘被運到這里的集中營待遣。當時入境待遣的日僑日俘在葫蘆島停留時間從幾天到幾個月乃至半年不等。停留葫蘆島期間,日僑日俘所需物品由當地人民供給。集中營里發生霍亂,善良的葫蘆島人民給日僑中的小孩和老人讓出熱坑,還為有病的日僑送水送飯。正是由于葫蘆島人的如此仗義之舉,很多歸國日僑才把葫蘆島視為他們的再生之地,稱葫蘆島是他們一生中最為難忘的地方。在日本人編撰的《滿洲國史》中有這樣的記載:“戰爭后期,生活必需物資緊張,強制出勞工,強制繳農產品,中國人對滿洲國,進而對日本人的反感情緒不斷增長一事乃是事實……但是,并沒有因此發生由于戰爭結束,一舉勃發共產革命,或者對日本人進行民族報復的事情。倒是各地的中國人、朋友們,同情日本人的悲慘處境,救濟危難,庇護以安全,或者主動給以生活上的幫助的事例層出不窮?!?中國對日僑日俘的大遣返,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遣送人數最多的人道主義遣返奇跡。它體現了中華民族與人為善、寬宏大量的民族性格和履行人道主義義務的國際準則。牢記歷史,展望未來,讓我們牢記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這同時也是日本國民不應該忘記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