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一些“客人”來這里的目的不是為了欣賞,而是為了掠奪。
老馮還記得自己第一次遭遇文物販子,被對方掐著脖子,用刀抵著腰,封了嘴捆起來丟在一邊。
他除了拼命滾來滾去,等待救援以外,什么都干不了。老馮不喜歡這種感覺。
于是,就把一些小個頭,自己搬得動的羅漢像搬去水陸殿高處上面的小石窟里。放得高一些,興許就安全些。
但山上還是不如山下安全。
于是,他又把一部分石像背下山,送去了當地的博物館。而博物館,也因此成為了老馮每一次下山必去的地方。
有人好奇,金燈寺距離市區幾十公里,生活不便利的地方那么多,又那么危險,他為什么不走?其實老馮也曾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可以走。
但自己走了,誰來看護這些老朋友呢?
驚險這種事,次數多了,也就習慣了。
人生不就是這樣,要什么人,什么事都遇到過。既然這樣,與其離開,不如就在這里,一心一意地看文物,守好他的老朋友們。
夜幕降臨,游客們離開后,老馮用手一一拂去神像上的灰塵??粗鹣裆弦驗樵庥霰I墓賊留下的兩個洞,老馮沉默了一下,然后才說:
照顧好自己。
看管好游客。
殿內,只剩下他與佛像相對而坐。
這兩句話,是說給神佛,也是說給自己。
02
“熱愛”的力量
王永先1972年加入文物保護隊伍 ,主要負責文物的搶修和搶險。
退休后他到大學兼職教學,受學生鼓勵,開始直播介紹文物及其有關的知識,被網友們取名為“斗拱爺爺”。
斗拱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有的建筑結構。
在立柱和橫梁的交接處,從柱頂上“探出”一層層弓形的承重結構,為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為斗,合稱斗拱。
因為工作的原因,王老師介紹起這些內容來總是條理清晰,頭頭是道。而且還能現場手繪,自制斗拱模型。
再加上他經常進行實地講解,讓理論與現實相結合。在這多重Buff疊加之下,雖然更新數量不多,但他已在自己的賽道內名列前茅。
互聯網為他帶來的不僅是大量的關注,還有一些人向他發去專業上的求助。有粉絲請他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幫忙判斷當地古建筑的年代。
年過古稀的王老師,不僅可以自己驅車前往高平,還能在通過整體架構初步判斷年代后,爬上房梁,收集斗拱的數據,通過櫨斗(斗拱的構建之一)的形狀,最終判斷出古建筑較為具體的建造年代。
對于王老師來說,爬上爬下收集數據這種事并不算困難,畢竟年輕時常干。而且對于古建筑的喜愛,讓他一旦開始工作,就會處于興奮狀態,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累。
但外出拍攝總是辛苦,所以王老師每到一處,總會多看幾個古建筑,多拜訪幾個朋友。
在高平,他去拜訪的,則是一個同齡人,高平市嘉祥寺的守護人,張晚才。
嘉祥寺始建于五代后周時期,宋、元、明、清均有重修,是我國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晚才在這里守護多年,從寺廟墻壁上梯形石的作用,到殿內各種建筑,院中古樹的歷史,他對這些如數家珍。
而王老師的出現,則為他提供了欣賞和了解古建筑的新視角:建筑構造。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就從天亮聊到了天黑。
晚上的時候,張晚才向王老師展示了自己所收集的碑文。其中有很多,都是他親自抄寫的。
記錄碑文,是一個既花費時間、又花費精力的活。能夠收集到這些碑文,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何況還要一字一句毫無差錯的抄寫。
每一個練過字的人,都能懂得其中的含金量。
張晚才住的地方本就不大,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個“地地道道的斗室”。
可當看到地上那占用了不少空間,厚厚的一沓臨摹碑記時,卻讓人忍不住想起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聊到嘉祥寺,聊到碑文的時候,張晚才總是神采奕奕。
狹小的房間,偏僻的山村,幾十年一個人孤身守候的寂寞,在他的熱愛面前,好像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這句話,在這一刻具象化了。
認識王老師后,張晚才也開始接觸起了短視頻,他想要把嘉祥寺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03
文物也搬家
文物守護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就是考古人。
但考古的工作,卻不只是挖掘,還有搬遷。
在大同市云州區發電廠工地文物勘探時,發現八座遼代墓葬。其中保存完好的三座,確認為壁畫墓。
然而,由于原址不具備發掘條件,所以這座壁畫墓不得不進行整體搬遷。
這次搬遷工作的負責人,是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的副研究員,候曉剛。
文物搬遷,可比人類搬遷難得多。
就拿搬遷前的準備工作來說,要先用麻布片沾上石膏漿,披在磚的外面,通過拉接的作用,使所有的磚形成一個整體。
然后再在外面架上一層鋼結構,避免搬運過程中,墓葬結構出現破壞。壁畫+石膏+鋼結構,這樣的組合,決定了搬運的重量非同尋常。
所以候曉剛不得不同時與交警隊和運輸隊溝通,希望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時間點,將文物安全裝上車,送到目的地。
最終協調到的時間,是早上六點出發。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在四點起床,然后準備裝車。
然而,遲到是人類的天性(bushi)。第2天, 司機們集體遲到了。
運輸過程,也充滿了緊張感。
因為要減少加油起步和踩剎車的次數,所以拖車只能以勻速,每小時30-40公里的速度行駛。
本來按照最初的計劃,大概率可以躲過早上的高峰期。可由于司機遲到,這件事變成了大概率遇到高峰期。
更不巧的是,這天早上,高架橋還出現了車禍,讓本就不順利的行駛更加艱難。最后,只能拜托交警隊幫忙協調。
萬幸的是,文物被安全送達。
這樣的文物搬運過程,侯曉剛經歷過十幾次??擅恳淮伟徇\的前一夜,他都會緊張得一夜睡不著覺。
拆開封門,清理填土,檢查壁畫,清點隨葬品,這是墓穴運到后的必經流程。通過這一系列的操作,可以初步判斷墓穴的時間。
比如通過墓中的一枚祥符通寶,確定這座遼墓的時間,至少要晚于1008年。
但偶爾也會有一些難以辨認的物品,比如這個“黑蒜”~
好消息:這幾個墓穴目前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壞消息:它們早已經歷過盜墓賊的洗禮。
這給發掘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果貿然繼續下去,可能會對文物造成損害。所以侯曉剛決定暫停工作,并開始搖人:讓老師過來看一看再說。
其實,與盜墓賊的交鋒,是文物保護者的日常。
剛入行時的侯曉剛曾經正面遇到過盜墓賊,雖然與團隊一起俘獲了對方,但也遭到了對方的威脅。
但這種“刺激”的經歷總是少數,平平淡淡才是考古人最為常見的日常。
對于入行多年的侯曉剛來說,文物保護工作最需要的就是平常心。
最重要的就是,“把它做好,安全第一"。
《文物守護人》為我們揭開了文物保護者日常生活的一角,也讓我們看到了文物保護工作的部分現狀。
在人們所熟悉的那些景點和文物以外,還有很多文物以及文物守護人,值得我們去了解。
與此同時,還有更多文物,需要得到更好的保護。
那些被盜墓賊破壞的墓穴,被偷走的佛頭,都成為了人們說不出的遺憾。
未來,這樣的遺憾越少越好。
希望文物保護工作的隊伍可以越來越壯大,文物守護人們可以平安的生活,也希望那些丟失的文物,可以早點回家。
每日互動
你是第一次了解“文物守護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