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愛發脾氣的孩子,是什么樣子?
在一檔育兒節目中,一位叫辰辰的男孩,太讓人震驚了。
因為不滿媽媽逼他寫作業,這個8歲的小男孩瘋狂地對媽媽又踢又咬,拿起棍子就打,摸到東西就砸,猶如一只咆哮的小野獸。
不僅如此,他還兇狠地瞪著媽媽,嘴里罵著“王八蛋”、“有毛病”。
盡管媽媽又是拽著他的胳膊,又是憤怒地大聲威脅“你再鬧試試”,辰辰始終不愿就范。
廝打到最后,媽媽沒有了力氣,坐在床頭無奈地對孩子說:“玩兒去吧?!?/p>
孩子則繼續上前用木頭敲打虛弱的媽媽,并咬牙切齒地對媽媽說:“告訴你,我在學校就不舒服,今天別惹我,不聽,不聽你就試試!”
面對如此叛逆的孩子,辰辰媽媽傷心欲絕,又無可奈何。
這一刻,母子倆不像是血緣親人,倒像是一對積怨已深的仇人。
當孩子憤怒時
他到底在想什么?
眼看事態已無法控制,育兒師決定立馬去制止。
可令育兒師沒料到的是,當她去拉辰辰時,孩子并沒有任何反抗。
育兒師這才意識到: 雖然辰辰因為憤怒和出于自保一直在攻擊媽媽,但同時,他也極度渴望能有個人拉開自己。
了解到這一點后,育兒師蹲下身,輕輕握住辰辰的手,溫柔地注視他。
神奇的是,剛才還憤怒得像一頭獅子的辰辰,居然漸漸平靜了下來。
育兒師溫柔地問辰辰:“你知道你剛才做了什么嗎?”
辰辰小聲地指著媽媽說:“她以前就老打我,在我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打我……”
接著,育兒師了解到,辰辰爸爸長期在外地工作,鮮少回家,媽媽一個人照顧辰辰,但辰辰生性頑皮好動,為了讓辰辰聽話、按時完成作業,媽媽常常啟用打罵手段,情緒失控時,會邊打邊罵: “王八蛋,看我不弄死你!”
辰辰媽媽將對生活的怨氣,統統撒在了辰辰身上;辰辰也將媽媽發泄在自己身上的怒氣,如數奉還。
每一次發脾氣,辰辰總是攥緊拳頭,像一頭遇到危險時的小野獸一樣,咬緊牙關,發出“嗯……嗯……”的聲音。
當育兒師問他為什么這樣時,他說“我很害怕,我怕跟媽媽吵架,我怕給媽媽打壞了……”
辰辰內心是極度矛盾和恐懼的,他一直在極力克制自己的情緒,此刻,他最需要的是來自大人的幫助。
這也就解釋了最開始的一幕,當育兒師拉開辰辰時,他沒有任何反抗,反而很配合。
辰辰的暴脾氣,源于對媽媽多年來打罵式教育的憤怒與抗爭。
他的對抗與怒罵,不過是希望媽媽能看到并體會到自己的感受。
無奈的是,媽媽并沒有看到辰辰憤怒背后的感受,只是固執地認為兒子脾氣大、欠管教,一次又一次選擇了以暴制暴。
結果卻是,辰辰的脾氣越來越大。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曾說:“孩子任性、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育,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p>
對于稚嫩的孩子來說,懂得表達和發泄情緒并不是壞事,更不是不懂事、被慣壞了的表現,它其實是在向家長,傳遞成長的信號。
阻止孩子發脾氣,無疑是強迫孩子咽下委屈,一次次地隱忍,只會對孩子造成越來越深的傷害。
《被忽視的孩子》中說:
“孩子的情緒就像流動的水,源頭是他的內心。
如果在水前設置了障礙,水要么繞過障礙,改變流動方向,要么只好回流到源頭,這也意味著孩子將情緒加諸自身,傷害自己?!?/p>
所以,下一回,當孩子再發脾氣時,我們不妨問問自己:“當孩子憤怒時,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那個最不可愛的孩子
是最需要愛的孩子
聽過這樣一句話:“任何不可愛的行為,都是在呼喚愛?!?/p>
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就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上周,我和老公孩子去看電影,在四樓大堂偶遇朋友一家四口。
兩家大人還沒寒暄兩句,就被朋友的一對兒女的哭聲吸引走了注意力。
原來,兄妹倆為了一只毛絨玩具打了起來。
見妹妹哭得厲害,我便蹲下去勸哥哥:“這只小兔子太粉嫩了,不適合你,我們把它還給妹妹,阿姨給你買個更酷的玩具好不好?”
哥哥的嘴角扁了扁,正要說什么,手上的毛絨玩具突然一下子被媽媽搶了過去。
妹妹成功拿回玩具,喜笑顏開,而哥哥卻突然暴躁了起來。
他氣鼓鼓地沖上去用力打了妹妹一拳,接著甩掉妹妹的玩具,甚至揚言要將妹妹丟下樓,丟死她。
這句話徹底激怒了媽媽,她抬起手就給兒子一巴掌。
一時間,場面十分混亂,哥哥哭,妹妹哭,媽媽吼,爸爸叫,惹來無數人圍觀。
為了避免給其他人造成困擾,朋友一家只能尷尬地離場。
看著哭泣離去的兄妹倆,我為朋友深深憂心。她家的問題,實則也是不少二胎家庭的問題。
有部日本動畫電影《未來的未來》,就非常深刻地揭露了這點:
小訓是個4歲男孩,這天,他正在家里等著父母回家。
但他等到的,除了父母以外,還多了一個新成員。名字叫:未來。
小訓目不轉睛地看著媽媽懷里抱著的嬰兒,神情里充滿了來自對新生命的驚奇。
媽媽笑著告訴他:“這是小訓的妹妹,今后要友好相處哦?!?/p>
小訓呆呆地點頭,他還不知道哥哥意味著什么,也無法理解照顧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小訓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和這個新生命相處。他把自己最喜愛的玩具拿給妹妹玩,還把自己覺得最有意思的恐怖故事說給妹妹分享。
但小訓始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的熱情得不到任何回應,妹妹從來不和他對話還總是哭鬧。
不僅如此,父母忙于照顧妹妹,完無暇顧及自己地感受, 小訓只好通過大哭、搶妹妹玩具、故意弄亂家里來獲得關注。
原本集寵愛于一身的獨寶寶,卻因妹妹的到來把父母對自己的注意力和愛分割走了, 小訓隱隱感到害怕和委屈,并漸漸地轉為憤怒。
于是,小訓開始化不安為報復。
他想方設法欺負妹妹,甚至趁著父母不注意時拿著玩具敲向了妹妹的頭……
這下子徹底惹火了父母,任憑小訓再怎么發脾氣,父母都不多看自己一眼,一心只撲在妹妹身上。
小訓的心態徹底失衡,他哭喊著跑了出去,來到了后院里的樹下。
直到一次意外的穿越,他遇到了長到后的妹妹,小時候的媽媽和曾祖父,在與他們的相處中,小訓漸漸體會到了來自家人的關愛。
在這趟奇妙的經歷后,小訓明白“家族之愛”一直存在,他一直被家人愛著,只是由于種種原因蒙蔽了雙眼。
最終,小訓和自己和解,接受了作為哥哥的新身份,也從心底里接納了妹妹,獲得了真正的成長。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我們睜著眼,卻是全盲?!?/p>
孩子的需求原來非常簡單,其實主要就來自于三個方面,分別是:陪伴、探索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只要父母能讀懂孩子發脾氣背后的心思,給予恰當回應,他們就會因感受到愛而開啟自我成長之旅。
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
是有個懂情緒的媽媽
沒有誰是一夜長大的,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過程。
當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比起一句粗暴的“別鬧了”,父母的一個簡單的擁抱,多一點的耐心,或許更能激發孩子好的那一面。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小獅子第一次跟媽媽出門捕獵,看見獵物就飛奔過去,結果次次撲空,什么都沒有抓到。
漸漸地,小獅子失去了耐心,開始不停地發脾氣。
母獅在一旁很著急,本想安慰受挫生氣的孩子,但轉念一想,這項技能早晚要孩子自己掌握,便在一旁耐心地等待。
過了一會兒,小獅子已經沒力氣再發脾氣了,蔫蔫地走到媽媽身邊。
母獅媽媽給了小獅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幫它擦去眼角的淚水,并輕聲細語地傳授捕獵技巧。
小獅子問媽媽為什么不早點教他捕獵,獅子媽媽回答:
“如果我早早地教授你,當你沖出去的那一刻,你就已經忘了80%。在你生氣發脾氣的時候,我如果教你,你一句也不會聽進去,甚至會覺得更煩躁。而現在你來問我,我相信你已經做好百分百學習的準備了。”
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說: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當孩子發脾氣時,教育方式恰好體現了父母愛的深度以及愛的智慧。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溫暖效應”,意思是:溫暖勝于嚴寒。
這個效應被廣泛運用到了管理當中,卻很少有人知道,教育孩子也應該是這樣:溫柔的感化比疾言厲色的指責產生的力量更大。
真正好的教育,是從心開始的,如春風化雨,在潤物無聲中給予孩子愛的滋養。
那么問題來了,作為家長,孩子發脾氣時具體該怎么給予“愛的滋養”呢——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幫孩子疏導情緒的步驟是什么?
如何有效溝通增進親子關系?
怎么把沖突變為孩子成長的機會?
冰山下的問題,看似復雜,但只要掌握了正確方法,解決“孩子壞情緒暴脾氣的問題”,就會變得非常簡單。
為此,尹建莉父母學堂研究了上千案例,歸納總結、梳理精華,結合尹建莉老師“愛與自由”教育理念,精心打造了1天訓練營之【孩子愛發脾氣怎么辦】
限時特惠僅49元
孩子情緒穩定,媽媽放心省心
課程亮點
簡單高效 輕松易學
1天懂理論:N本情緒專業書籍精華濃縮, 5節語音課幫您省去啃書、記筆記的時間。輔導員根據 課程內容在線答疑,1天時間學到全套解決方案。
7天學實踐:輔導老師 課后追蹤專業答疑,避免實踐過程中無人指點的迷茫,真正幫助你從知道到做到。
整個授課團隊具有非常扎實的理論素養和實操經驗,課程已在10000+父母的參與實踐下,驗證為改善“孩子愛發脾氣問題”的 成功利器,收獲無數學員好評。
之前有位媽媽因為孩子總愛發脾氣,母女經常對峙關系極差,機緣巧合參加課程后,在自己生日當天,久違地收獲了女兒親自制作的愛心卡片,歪歪扭扭的字跡上寫著各種表達愛意的語言:
“媽媽,您辛苦了!” “媽媽,我現在好愛你” “I love u mom” “thank you mom”
曾經那個愛發脾氣讓媽媽抓狂的小霸王,現在變成了心疼媽媽的貼心小寶貝,孩子表達的愛,讓媽媽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最對的就是系統學習后做出了正確的改變!
還有很多家長在這里得到了改變↓↓
生活中,如果家長引導不到位,孩子很容易養成亂發脾氣的習慣,這會影響一生!
孩子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壞脾氣去無蹤,情緒管理能力也會慢慢提升!
限時特惠價:49元
孩子情緒穩定,媽媽放心省心
名額有限,滿額關閉報名
培養高情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