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香港的朋友告訴我,有一部電影評分很高,在香港已經爆火——
《破·地獄》
我去看了一下數據,果然,《破·地獄》成為香港票房最快破億港元的華語片,超過去年的《毒舌律師》,成為亞洲及華語片港澳票房第一位,打破中國影史港澳地區華語電影最高票房紀錄,成中國香港影史華語片票房冠軍 。
12月7日上映以來,光在香港,總票房就已超過1.22億港元,
有意思的是,去年的《毒舌律師》和今年的《破·地獄》,都是黃子華主演。
《破·地獄》已經在內地上映了,豆瓣也已經開分——
8.6分。
這個分數足以讓它沖進年度華語評分前十。
雖然我不喜歡那種類比的方式,但如果你想用一句話來認識《破·地獄》,那就可以粗暴地說,《破·地獄》就是港版的《入殮師》——
因為這幾年經濟蕭條,黃子華飾演的婚禮策劃師道生,被迫轉行成為葬禮經紀人,在一次次葬禮中,在新的人生旅途中,他慢慢體悟活著與死亡的真義。
很久沒有在華語片里看到如此直面死亡話題的電影了,在我們的文化里,死亡從來都不是一個受人歡迎的話題,人們默契的避免談到死,把和死有關的一切都變成禁忌,仿佛這樣就能和死亡劃清界限。
但,我們不說,就真的能和死無關了嗎?不是的,就像史鐵生說的,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我們總有一天要面對親人和自己的死亡,早一天直面死亡,也就早一天懂得如何去活著。
而《破·地獄》就是一次很好地讓我們靜下心來,思考生與死的契機,看完這部電影,仿佛接受了一次死亡和人生的教育。
我發現,這部電影給我們描繪了人們面對生與死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困于生
電影里早期的文哥,以及在文哥葬禮上離開的那些同行,甚至是轉變前的男主,父親死之前的郭志斌,都處于這個境界。
別看他們每天都要面對生與死,卻對生死沒有任何的體會與感悟。
他們要么對死者缺乏敬畏,把死亡當成賺錢的機會;
要么死守著所謂祖師爺的規矩,從不懷疑,內心充滿了成見,對真實的生死視而不見。
這也是我們大部分的境界,因為我們此刻活著,即使明知自己必有一死,但因為無法有切膚之感,而覺得自己可以永永遠遠活下去,死亡是別人的事情,和自己沒有任何關系;又像是一團朦朧的大霧,永遠在夠不到的前方。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被困在一種叫“活著”的狀態中,把“活著”當成了永遠走不出的游樂場,跳不出,也不愿跳出去,回望自己的生命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太陽永遠閃耀,利益從來第一,權威不容挑戰,秩序總是井然,怨恨一直無解。世界堅固得像是一個真理,人們在其中活得是如此地腳踏實地,頑固不化。
仿佛這一切愛恨情仇,這一切名利規矩,連同自己的生命,永遠不會消失一樣。
第二重境界:覺于死
電影中的大部分死者家屬和親人,遇到道生之后的文哥,文玥,文哥去世后的郭志,以及中期的男主,都處于第二重境界。
因為直面了死亡,真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丑陋和空虛,他們從死亡這面鏡子里,看到了生的脆弱、易逝和可貴。
但是,面對死亡這面鏡子,每個人的反應都不一樣。
那些死者家屬,有痛心,有不舍,有貪心,心里有些空洞永遠填不上了,所謂超度活人,也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聊以自慰,死亡的絕對性,霸道地杜絕了一切療愈的可能。
直面自己死亡的文哥,開始反思“女人污穢”這句話帶給女兒的傷害,開始懷疑本以為顛撲不破的祖師爺的規矩是否那么天經地義。
因為職業關系,每次救不過來病人,文玥總是要找情人云雨一番,似乎試圖用肉體的片刻歡愉,來抵抗死亡的空洞沖擊。
在接觸了許多次死亡后,道生也開始學會敬畏死者,尊重生者的感受,并設身處地地與生者感同身受,并領悟到“活人也要破地獄,活人也有很多地獄”的人生真諦。
而原本和妹妹和夫妻都積怨已深的郭志斌,在父親去世后,也和夫妻和妹妹達成了和解。
總之,這一境界的人,已經深刻感受到死亡帶來的空虛與震撼,從而轉過身反觀了生之短暫,他們終于覺悟,生和死不過是一體兩面。
有了死亡的視角,有的人感到悲傷,有的充滿恐懼,有的開始懷疑,但一旦有了死亡的視角,人生就開始走上了真正的覺悟之旅。
無一例外,他們都變得更加溫柔、內省和包容。
第三重境界:超越生死
電影中,最后的道生,終于達到了這一境界。
道生轉行做葬禮經紀人,不過是把它當做一份生意,但經歷了一系列事件后,他明白這份職業的意義,不僅僅是超度死人,更是要超度活人,幫助他們度過悲痛的時刻,從死亡的陰影中走出來。
凝視深淵時,也被深淵所凝視,可能正是長期且頻繁接觸死亡,見到太親人的悲痛欲絕,因此道生才害怕自己有了孩子后,最終也要面臨與孩子的生離死別,害怕孩子會因為自己的死去而難過,也擔心自己會因無法陪伴孩子成長而愧疚和痛苦。
這是道生不想要孩子的原因,也是他從死亡中學到的難能可貴的自省精神和負責態度。
電影中,道生在幫死去的小男孩防腐封存后,本以為文哥會夸他,卻沒想到被他劈頭蓋臉訓了一頓。
文哥說,“小孩現在到了站,你不讓他轉下一班車,就是不讓他投胎,那他不就變了孤魂野鬼?人不可以這么自私的”。
為了避免下站后的悲涼,道生一開始就拒絕了上車的可能。
但在電影的結尾,經歷了文哥的葬禮,看到兄妹二人的和解,道生終于明白,“人生就好像一程車,重點不是上車的人可以陪你去到哪個站,而是你們一起欣賞過哪些風景。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已經賺了,何必介懷什么時候下車,不如好好欣賞沿途的風景”。
正是因為參透了這一重,他最終才贊同把孩子生下來。
不再被死亡的黑暗籠罩,而是從死亡中窺見生的契機,看透生活的真相還依然熱愛生活,道生給我們示范了超越生與死的另一重境界。
這是雞湯嗎?不好說。
做不到時,就是雞湯;能做到時,這就是嶄新的人生。
我一直都覺得,這個世界的人分成兩種,一種體味過死亡,一種沒有。
沒有體味過死亡的人,雖然活得踏實而認真,但卻在暗處藏著一種幻夢容易被打碎的危險。
但真正體味過死亡的人,知道自己不過是這無盡時間、渺小星球上短暫的一剎那,通過死亡這面鏡子,便知道應該怎么去活,不會有那么多成見,覺得什么都可以原諒,看什么都覺得可憫。
因著死亡而生的這種慈悲,是我們走向解脫,實現大我的開始。
而參悟生與死,需要一定的契機,我覺得《破·地獄》這樣的電影,就是這樣一個契機。
但好心提醒,別帶孩子去,電影對死亡的丑陋面目毫不避諱的刻畫,并不適合年紀尚小的孩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