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吐槽電影院】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問:一個父親為了復仇可以做出什么瘋事?
答:手起刀落,取人性命!
就這個以暴制暴爽,很久沒體會被電影百分百腦控的感受了!
開場被“一個垃圾桶引發的血案”荒誕到笑出聲。
隨著劇情深入,一邊被爽燃尺度驚到瞳孔地震,一邊在重重疑點中尋找復仇真相。
到最后全部伏筆精準收回,驚天反轉甩到我眼前,頭皮發麻的同時不住感嘆編劇超神!
反轉一波高過一波,虎軀一震強過一震,《因果報應》無疑是我今年最愛的一部懸疑神片!
當然,它也是很多人的年度王炸、壓軸神作。
IMDb8.5分,豆瓣8.7分……什么概念?
平平無奇的豆瓣2024年懸疑犯罪片TOP1罷了!
本來還想著國內會不會翻拍,原片尺度生猛,敘事復雜,議題深刻,本土化相當困難。
但……沒事了,《因果報應》選擇今日上映,拯救大銀幕!
尺度猛藥已就位,做好被震撼到最后一秒的準備!
狠人除惡,出口惡氣!
好荒誕的開局,我速速趕來吃瓜——
單親爸爸瑪哈拉賈火急火燎跑到警察局,“強拆式”報案,甚至重金懸賞700000盧比。
這該是何等冤屈?何等大案?
開眼了,只是為了找回一個價值300盧比的破舊垃圾桶……
警察對著這個“瘋子”就是一巴掌,但收到賄賂款便假模假式地辦案。
原來,垃圾桶名為“拉希米”,是曾救下瑪哈拉賈女兒的救命恩桶,遂成了家中的一份子,被父女誠心供奉。
女兒出門參加集訓的時候,家中遭到三名強盜入室搶劫,剛好回家的瑪哈拉賈被一頓胖揍,垃圾桶不翼而飛。
案情陳述完畢,我不理解但分明感受到他對女兒的愛護,對“找回家人”的迫切需求。
一旦產生共情,便很快代入進普通人無處伸張正義的憋屈處境,胸口被一團濁氣堵住——
瑪哈拉賈出錢后,還得忙前忙后地哄著警察查案。
因為他只是個身份低微的理發師,哪個警察路過他都能扇他幾巴掌……
警方受賄辦事,但是不干正事。
想找人一比一復刻垃圾桶,再狠敲這個老實人一筆。
三名強盜中的一人似乎與警方暗中勾結,權利結構內部藏污納垢,織成密不透風的保護傘。
警方還有一個專門用來認罪的“背鍋團隊”,事成后共同分贓。
時間一點點過去,瑪哈拉賈的錢花得越來越多,女兒不斷打視頻來希望看一眼拉希米,案件卻無甚進展。
……叫天不靈,叫地不應,普通人只能忍?
不,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被逼到絕境的瑪哈拉賈化身“地獄判官”,誓要替自己找回公道,孤身一人展開強勢反殺,敘事節奏與動作場面起飛狂飆。
普通人沒有權勢,但有拳頭。
瑪哈拉賈人狠話不多,勤勞的大手能用來討生活,也能一拳一拳砸向惡人的臉孔。
刀刀致命,血呲呼啦,怒氣破屏而出,狠辣又解氣
尤其是1vN那段打戲,飆血量飆視覺沖擊力更飆尺度,刺激得我忍不住對著空氣揮拳!
敵方死死按住瑪哈拉賈,瑪哈拉賈急中生智,怒卸對方一條胳膊……狠人廝殺布滿震撼張力,輪番轟炸的動作戲帶來極致宣泄的爽感。
普通人沒有后路,也正因此無所畏懼。
瑪哈拉賈的復仇有手段更有謀略,憑著有限的證詞,確定了真有強盜藏在警局中。
沒有片刻猶豫,殺瘋了的瑪哈拉賈決心將惡勢力連根拔起,實在大快人心!
復仇爽片一路高開狂走,爽在視覺,更爽在情緒,隨著瑪哈拉賈一拳一拳打散我心中濁氣,公理的陽光照了進來:
他在替自己維權,也在替所有底層人絕地反擊,出口惡氣。
敢欺負我們?就這個下場
驚心反轉,惡有惡報!
光是爽,遠遠不夠。
《因果報應》不堆疊廉價情緒,而是雕琢劇作,用破格的人物與敘事制造反轉與沖突,共情地完成核心議題,這才是它得以封神的最大原因。
前半段人物出場,沉浸式布局,后半段拆解關系,層層解密,引人入局,亦全程調動情緒。
每個人物都有“出格”的反差,折射出真實的人性灰度——
瑪哈拉賈老實溫吞,逆來順受,這是他在等級森嚴的社會中養成的習性。
但他內心有一股凜然正氣,外化成一雙力大無窮的手,努力為自己與女兒構建出一個清貧安樂的小世界。
一旦外敵入侵,他便以暴制暴,不計后果地掃清所有障礙。
強盜團伙首領塞爾旺,打砸搶燒,無惡不作,放任手下強奸婦女,死一百次也不足惜。
鏡頭一轉,他竟然是個慈眉善目的“寵女狂魔”,只想著把全世界的好東西送給妻子和女兒。
執法腐敗、糊弄辦案的警長不是完全的反面角色,也有良心未泯的時刻。
他有對善惡的樸素認同感,在瑪哈拉賈與仇人對峙的關鍵時刻,主動遞刀……
沒有非黑即白的正邪對立,只有深不可測的人性深淵,我開始思考他們是如何一步步變得出格?
或鋌而走險,或犯下罪行,或泯滅本心……由此從單一人物望向外部結構——異化人性的印度社會語境。
令人贊嘆的是,《因果報應》不靠臺詞上價值,而是用充滿反差感的鏡頭語言和精巧的敘事結構描摹出社會現實的荒蠻無序,克制又深刻地達成批判。
強盜行兇的畫面讓我印象深刻,不,應該說是撕心裂肺。
一邊是塞爾旺淡定吃飯,在被害者的宅邸中悠哉打轉,挑選著送給女兒的禮物。
一邊是手下當著母親的面強奸少女,被捆住手腳的母親聲淚俱下地哀求,女孩的厲聲哀嚎從房間內傳來……直至母女兩人再發不出聲。
鏡頭在兩個場景不斷跳切,塞爾旺越是云淡風輕,受害者的處境越觸目驚心。
當然,還有更多的鏡頭細節藏在了畫面里:
夜路上忽明忽暗的路燈,與人心一般變幻莫測。
被印度人視為神圣生物的蛇兩次現身,是否意味著某種神諭?
首尾相連的一個腳印,是惡因結惡果的命運伏筆?
……這也是為什么我推薦大家一定要沖大銀幕的原因,能更沉浸在這個處處是鋪墊、處處有暗喻的世界中。
劇情上的反轉更震撼人心。
比如用敘述性詭計打亂時間線,當先前劇情中的矛盾點被瞬間闡明的那刻,反轉力度與情緒張力都到達了極點:
瑪哈拉賈再次講述案情,但這一次,他的“虛假證詞”與女兒被強盜傷害的“真實畫面”交替出現。
原來,被強盜痛毆的不是瑪哈拉賈,受傷的是女兒喬蒂;他想找的不是垃圾桶,而是傷害女兒的強盜。
“懸賞垃圾桶”是他設下的復仇陷阱,他以身入局為女復仇,用行動證明“千萬不要惹怒一個父親”。
這層反轉如一把凝結著血淚與苦難的利刃,從荒誕刺進現實,揭示了影片最大的尺度,點燃了底層人民心中怒火。
當然,只要大銀幕仔細觀影,猜出垃圾桶只是幌子并不難。
但注意了,影片全程反差,環環相扣,到最后的140分鐘還有更狠、更驚天的反轉,一氣呵成完成因果閉環,寫成最為慘烈的命運劇本。
終結因果,奪回敘事權!
揭開“為女復仇”的謎面,本來心里咯噔一下,怕鏡頭又要懟著受害者拍,把她們的傷痛奇觀化。
謝天謝地,這一回,鏡頭對準的是加害者。
透過受害者的雙眼,我們看到一個個或暴虐或麻木的加害者,這樣的處理痛楚不減,銳度反增,反襯出施暴者“非人”的喪心病狂。
尤其是喬蒂遭遇事故的前后對比,一邊是在訓練營蹦蹦跳跳的元氣girl,一邊是病床上傷痕累累的受害者。
無需對著施暴過程大書特書,直接呈現結果反而更讓人痛心,女性受害者就該這么拍,《因果報應》已是next level!
對底層與女性的關懷還藏在影片的各種隱喻中,形成敘事的障眼法與辛辣的現實諷刺。
比如與喬蒂命運高度綁定的垃圾桶。
當強盜說出“我大可以毀掉那個漂亮的垃圾桶”……在他眼中,女性是一則符號和發泄對象。
悲哀的是,這或許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
比如沒人理解瑪哈拉賈對找回垃圾桶的執著,為垃圾桶維權簡直是笑話……都傳達出印度社會對女性的極致物化,對生命復雜性的無視。
還有真相揭露時的這段證詞。
每一句“我被打了”其實是“她被打了”,施加在她身上的拳腳,又在此刻化成他的淚水。
“我”即是“她”,“她”即是“我”,底層受害者們都是命運共同體。
瑪哈拉賈的大手也深深觸動了我,在強權面前毫不退縮。
抱緊校長室的柱子不放手求一個道歉,拽著警局房梁不撒手討一個公道……這雙手分明是底層堅守的公理正義,苦苦追尋的個體尊嚴。
當我刷到這則訊息,更加認定所有的隱喻都是有意義的——
#因果報應受害女孩名字原型#即是印度公交案中的受害者名字,原來,影片是喬蒂生命的某種延續。
借由這個名字,影片內外共同完成了一則女性主義的互文。
現實中的父親公開了女兒的名字,希望能給經歷過同樣傷害的女性以力量。
電影中的女兒從因果報應的循環中掙脫而出,奪回自己的人生主權。
憑什么要讓社會與加害者一遍遍加強、重復受害者的悲慘敘事?
她擲地有聲地講給所有人聽:“我不會崩潰,我會忘了一切,好好生活。
……無限動容,好一個英雌發言!
很欣慰能在2024年底看到這部電影,完美閉環了今年“血肉瘋長,填補傷痕”的社會話題,給所有女性,也給所有嘗盡委屈的普通人。
也很久沒看到讓我如此上頭的印度神片了,上次還得是《調音師》《誤殺瞞天記》《宿敵》……
必須得說,《因果報應》不是上述神作的重復。
它有高分神片同款的震撼爽感,更有獨屬自己的當代性與女性議題、人文關懷,常看常新,不可復刻。
初看代入角色,看狠人復仇,吐出一口惡氣。
二刷化身編劇,逐幀找伏筆,大銀幕扒細節。
出影院后又為故事內外的底層敘事與女性力量所動容,內心無比充盈
更不可復刻的是……《因果報應》今日(11月29日)正式于影院上映,還將解鎖大銀幕+buff的爽感。
好片子值得一個應沖盡沖。
狠狠掃清惡氣,雙倍注入力量,用雙手奪回我們的敘事權。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吐槽電影院】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