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
作為常年審理離婚案件的家事法官,我們見證了很多家庭的悲歡離合,也看過了太多跌宕起伏的離婚劇情。
當婚姻不幸走到盡頭時,不同性格的當事人演繹著不同的人生,得到不同的結果:有瀟灑轉身說再見——再見亦是朋友的,有苦苦哀求別放手——最終仍無法挽留的;有離婚后老死不相往來——徹底和過去告別的,也有繼續糾纏不休——將傷害進行到底的;有為爭孩子不惜頭破血流——最終深深傷害孩子的,也有為拋棄孩子絞盡腦汁——最終既被社會無情鞭打,還喪失子女信賴的;有為爭財產無所不盡其能的,也有為達離婚目的凈身出戶的;有實事求是陳述、分擔債務的,也有為阻止離婚或多分財產而炮制債務的……
其中,最令我們倍感心痛的,莫過于極少數性格偏執的當事人因不能接受婚姻破裂的現實而走向極端,害人害己的。
其實不必這樣
當愛離開
離婚的正確姿態是什么?
距今1100多年的唐朝人早已給出了答案。
出土于敦煌莫高窟的一篇唐朝的《放妻書》(離婚協議書)是這樣寫的:蓋說夫妻之緣,伉儷情深,恩深義重。論談共被之因,幽懷合巹之歡。凡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結緣,始配今生夫婦。夫妻相對,恰似鴛鴦,雙飛并膝,花顏共坐;兩德之美,恩愛極重,二體一心。三載結緣,則夫婦相和;三年有怨,則來仇隙。若結緣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來相對。妻則一言數口,夫則反目生嫌。似貓鼠相憎,如狼羊一處。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以求一別,物色書之,各還本道。愿妻娘子相離之后,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韻之態。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三年衣糧,便獻柔儀。伏愿娘子千秋萬歲。
簡單譯為現代文就是:你我前世有緣,今世結為夫妻。但我倆前世也許是冤家,所以今世糾纏不清,產生矛盾。你嘮叨抱怨,我反感嫌棄,像貓鼠相互憎惡,如狼羊共處一窩。既然做不到心心相印,夫妻同心,不如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各過各的生活互不相擾。希望分開之后,你能好好愛護自己,注重梳妝打扮,保持窈窕身材,再嫁如意郎君,生活幸福美滿。我倆從此恩怨一筆勾銷,不再互相怨恨。如此一別兩寬心,各自歡歡喜喜過日子。我愿補償給你三年的衣物糧食,幫助你順利過渡,祝你平安長壽。
在《放妻書》中,我們既沒有看到相互抱怨、竭力揭短的狗血劇情,也沒有看到惡毒的詛咒和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用心。唐人把夫妻矛盾巧妙歸結于“緣”,緣起緣滅,自有因果。一字一句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唐人的包容與釋懷,溫柔與溫情,看到的是離婚時給予對方的真誠美好的祝福和對弱勢一方實實在在的扶助。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我們看到了唐人的格局之大和胸懷之豁達。
唐人告訴我們,當愛已不在,及時止損,依法維權,優雅轉身,和諧告別,才是離婚的正確姿態。以豁達的心態處理離婚事宜,避免在離婚大戰中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內耗,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對自己和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籠子關著鳥兒,鳥兒不自由,籠子也不自由。當籠子打開,鳥兒自由了,籠子也就自由了。愿所有處于離婚痛苦中的當事人都能想通此節。
供稿:朱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