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魚叔 獨立魚電影
近些年,印度電影在國內狂刷存在感。
不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讓人眼前一亮。
2016年,《摔跤吧!爸爸》以近13億票房,登上年度電影票房排行榜第七位。
豆瓣評價人數破百萬,至今以9分穩居TOP250榜單。
后來上映的《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片,也都叫好又叫座。
燒腦懸疑片《誤殺瞞天計》也因國內翻拍而再度翻紅。
今天,魚叔想來安利一部印度新片。
它沒有阿米爾·汗這樣的巨星坐鎮,也沒有寶萊塢招牌式的歌舞表演。
但卻得到外媒一致好評。
就連美國歌手Cardi B都要在早上5點半給它打call。
因為題材大膽,又被稱為印度版《寄生蟲》。
究竟有多好看?下面就請它出場——
《白虎》
The White Tiger
雖然本片在國內沒多少水花,但在外網可是火到不行。
網飛開播兩周,爛番茄新鮮度穩居91%。
《時代周刊》《紐約時報》等國外各大媒體,都給出了好評。
什么樣的陣容,能拍出如此大熱的影片?
魚叔查了一下,主創在國際影壇都小有名氣。
導演是有伊朗血統的美籍影人拉敏·巴哈尼。
既是導演又是編劇,屬于全能選手,還是經常參加電影節的那種。
他曾憑《不惜一切》《99個家》兩次角逐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演員也有印度國民度很高的藝人:拉吉·庫瑪和佩麗冉卡·曹帕拉。
二人是蟬聯印度各大獎項的影帝影后。
咖位近似內娛的孫儷和劉燁。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這次竟不是主演。
甘愿退居二線,給一個叫阿達什·古拉夫的新人做配。
此人是該片絕對的男一號。
雖其貌不揚,但卻是影片中叫板權貴,滿手鮮血的狠角色。
故事就從他飾演的巴拉姆開始講起。
他出身在一個印度小村。
由于家境貧寒,三年級就輟學打工。
還未成年,就經歷了媽媽離家出走,爸爸沒錢看病只能等死的悲劇。
他沒日沒夜地做工,卻依然填不飽肚子。
因為,村里有個著名的地主。
村民1/3的收入,都要上交給他,當保護費。
剝削巴拉姆的人,不止一個。
他的奶奶,是一個以愛為名,無止盡壓榨的吸血鬼。
她把家里的每一分錢,都攥在自己手里,不然就是造反、不孝順。
簡直比樊勝美的媽媽還可惡。
小時候,巴拉姆沒發覺有什么不對。
直到長大成人,他才意識到,這種里外剝削的境遇,宛若地獄。
巴拉姆不是沒想過出去打工。
印度有種姓制度的傳統,而自己的名字是低等種姓,打工也會受歧視。
巴拉姆認為,能服侍有錢人,就是最好的出路。
一天,他偷聽到,地主想給兒子阿肖克招個司機。
覺得機會來了。
他從奶奶那兒騙了300盧幣,去市里學車。
學完便跑到地主家門口,上演一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苦肉計。
還別說,這招真奏效了。
阿肖克試了試他的車技,很快就雇傭了巴拉姆。
這段做司機的日子,給巴拉姆帶來很大沖擊。
他把自己的定位,設為仆人。
但接受美國教育的阿肖克,卻沒有這種階級觀念。
他不僅稱巴拉姆為「朋友」。
還跟他介紹,什么是電腦,什么是互聯網產業,描繪硅谷的樣子。
巴拉姆一度幻想,自己要翻身農奴把歌唱。
但現實卻狠狠的提醒他,自己只是仆人而已。
除了開車,他還要給阿肖克的父親洗腳,忍受他的打罵和侮辱。
雖然工作環境時好時壞。
但巴拉姆卻沒有被真正刁難過。
因為出身貧寒,他早練就了底層的生活智慧。
嘴巴甜,腦子快。
主人喜歡聽什么,他說什么。
主人提到了新東西,他馬上就去研究。
比如,阿肖克白天跟他介紹電腦,他晚上就去網吧感受了一番。
說到這里,是不是以為巴拉姆很快就自學成才,拿到顛覆人生的劇本?
顛覆是顛覆了。
但代價卻是絕望、背叛、殺人,甚至全家遭到報復。
具體要從一個夜晚說起。
那天晚上,阿肖克的女友在生日上喝得酩酊大醉,開車撞死了一個小孩。
隔天,地主就把巴拉姆喊過來,威逼利誘他簽一份自首文件。
巴拉姆方才明白,自己要做替罪羊。
他滿眼淚水地看向阿肖克,但回應他的卻只有沉默和無視。
但巴拉姆心里,依然殘留最后一點希望。
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強迫他把阿肖克的做法合理化。
他說服自己,雇主是好人,這么做是迫不得已。
可是,沒多久,阿肖克就找到了新司機,要取代巴拉姆。
他心里最后一點善良,就這么被吃干抹凈了。
原來,雇主從未把他當人看。
巴拉姆的命運,就是榨干最后一滴價值,然后當做垃圾,隨意丟棄。
沒有人格,也沒有尊嚴。
于是,一個雨夜,他拿起石頭,絕望地砸向了阿肖克的腦袋。
他用殘酷的方式,奪回了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慌亂中,巴拉姆偷走了400萬現金,逃到另一個城市。
在那里,他改名阿莎克,用偷來的錢開了家出租車公司。
混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老板,實現了階級跨越。
影片至此,戛然而止。
《白虎》全片長達125分鐘,基本無尿點。
有太多隱喻,值得解讀。
這是一部希望被絕望征服,最后以暴制暴的血腥上位史。
背后原因,從個人到體制,一環扣一環,緊密相連。
魚叔先說說,改變是巴拉姆人生的始作俑者:原生家庭。
男主角生在一個病態的吸血鬼家庭。
人心被欲望吞噬,思想被封建捆綁。
小時候,被迫輟學出去當童工。長大了,還要無止盡的填窟窿。
一旦停止寄錢,家里人就變著法,折磨自己。
進一步說,扭曲原生家庭的根源是什么?
只是因為貧窮嗎?
影片想挖的再深一點。
它把底層人貧窮的癥結,上升到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種姓制度和階級觀念。
要知道,在古代,印度是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這里有上千種姓氏,各有各的命運。但這里卻存在最反現代的落后制度。
印度曾一度實施種姓制度,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把人分為高低貴賤、三六九等。
只為滿足統治者固定、僵化,階級森嚴的管理需求。
種姓制度,導致資源集中在少數富人手里,社會階級和貧富差距逐漸拉大。
1947年,種姓制度正式被法律廢除,但它依然影響著今天印度人的生活。
用巴拉姆的話來說,種姓制度被廢除后,就只剩兩種姓氏:
有錢有權者和無錢無權者。
這是一種弱肉強食的原始關系。
顯而易見,在這種社會關系中,巴拉姆家族始終是被吞噬的一方。
所以,他從小就被教導,要給有錢人打工,這是脫貧的唯一方式。
做仆人的愿望,早就灌輸進血液。
長大后,他用「雞籠」來比喻這種生存環境。
什么意思?
默認的制度是籠。
貧窮百姓是籠里的仆人。
地主亂收保護費,沒人反對,因為這是權貴默認的制度。
長輩逼晚輩做童工,沒人指責,因為這是家族默認的制度。
仆人就像籠里的雞,即使知道下一個被宰的是自己,也不會反抗。
說白了,就是一種奴性。
在阿拉姆眼里,身邊99.9%的人都有這種奴性,困在雞籠里,窮潦倒一生。
他想做一只飛出雞籠的公雞。
起初,他把愿望寄托在阿肖克身上。他以為,西式那一套,能解放自己。
熟不知,他在阿肖克身上,看到了一顆星的墜落。
那個昔日高喊自由與平等的新青年,回印度沒多久,就淪落為只會給政客送錢疏通關系的傀儡。
尤其在車禍事件后。
曾口口生生稱自己是朋友的阿肖克,為了逃避責任,毫不留情地甩鍋。
而被奴性驅使的巴拉姆,在簽了認罪書后,甚至都沒想過要經濟補償。
奴性差點葬送了他的一生。
影片里,巴拉姆差點被制度吃干抹凈。
但他不服。
他要在毀滅前覺醒,拒絕做任人宰割的籠雞。
他要做森林中,那只稀有卻依然兇猛的白虎。
他要從有權有勢者的手里,奪回人生主動權。
要做到這些,他選擇藏起人性,放出獸性。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想問,影片足夠真實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了解它的創作背景。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
作者叫阿拉文德·阿迪加,印度人,之前是《時代周刊》駐印度記者。
書中素材,部分來自他真實的所見所聞。
原小說早于2010年就在中國內地出版了。
當時,梁文道評價它是:
「印度人寫給中國人看的自我介紹,大膽生猛,揭露印度的諸多病癥?!?/p>
作者意在揭露一個拋開外交光環真實印度,呈現一個奇特、動蕩、粗野的國度。
而導演想傳遞的則是,「一個掙脫束縛,想要追求自由、隨心所欲生活的故事?!?/p>
從成片來看,它既不違背小說作者的初衷,也實現了電影導演的動機。
有人說,《白虎》是印度版《寄生蟲》。
但依魚叔之見,《白虎》雖然比《寄生蟲》的觸及范圍更廣,但卻遠沒有后者處理得深入。
它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拍出了世界之痛。
什么意思?
據瑞士信貸銀行最新報告顯示,印度1%最富的人擁有全國一半以上的財富,全國一半以上的窮人僅擁有全國財富的4.1%。
也就是說,在印度有很多底層群眾,比巴拉姆還要絕望。
在這個背景下,《白虎》的誕生絕不是巧合。
它用一種歇斯底里的姿態,提醒人們:
如果默認對高低貴賤的劃分。
如果默認對權貴階層的奴性。
那么,這個世界,只會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