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最火的綜藝,必然是《再見愛人》第4季。
給還不了解的朋友科普下,這檔“離婚綜藝”邀請了3對結婚10年以上的夫妻參加節目,他們都遭遇了感情危機、甚至有離婚的想法;在經過18天的房車旅行后,3對夫妻將做出是否離婚的決定。
這一季的夫妻真的奇葩,奇葩到出圈,摘錄一些“金句”如下:
她消失了,其實沒啥影響,她不是帶著娃走嗎?她自己一個人消失了,我就更不憂慮了。
我知道她今天過生日,也知道她等著我說生日快樂,但我就是忍著不說。
他專門飛去上海給我買青團,竟然買了我不喜歡的豆沙餡,當然要罵死他!
這些名場面給網友們提供了無盡的話題,有罵的、有撐的、有給夫妻們打亂重組的,當然還有玩梗的。
今天我們稍微認真一下,來看看就目前的播出進度而言,3對夫妻最明顯的問題分別是什么。有對象的可以拿出小本子做“錯題集”了,期待愛情的單身人士也可以開始預習。
黃圣依和楊子:情感勒索
來看看他們的名場面。
楊子叫醒熟睡的黃圣依,讓她吃自己做的黑暗料理“隔水蒸泡面”,并說這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面”;結果兩人都沒吃幾口,楊一邊嘟囔“怎么這么難吃”,一邊指責黃圣依不懂人情世故,至少得吃半碗。
身為夫妻,也身為工作伙伴,楊子頻繁打壓黃圣依,“小屁孩”“沒文化”“身在福中不知福,害人害己”“圣依一思考,老天爺就發笑”。
而黃圣依也總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死感”:半夜被叫醒,卻毫無起床氣;被拽著看北斗七星,那看就看唄;面對楊子的打壓,連個白眼也懶得翻。
作為心理健康從業者,我腦子里立刻出現了四個字:情感勒索。
有本書就叫《情感勒索》,里面說到了“情感勒索六部曲”,能幫我們識別這種情況。
黃楊兩人在節目中的“北斗七星事件”“蹺蹺板事件”,都是“情感勒索六部曲”的精準體現。
很多網友對黃圣依抱著“怒其不爭”的態度。實際上,逃離情感勒索并非易事,心理學者總結了3種策略。
冷靜溝通。被勒索者需要盡量逃離強烈的情緒,轉而進行冷靜溝通,比如反問“為什么這一點對你很重要”。如果處在有利自己的場合,說這些話會更容易——有麥琳和葛夕在場時,黃圣依的確更能向楊子表達自己的觀點。
條件交換。比起單方面忍讓,不如交換條件創造雙贏:你楊子必須回家陪孩子,同時我黃圣依也要配合你上直播。
運用幽默。比起直白表達帶來的挑戰,幽默回擊可能更容易。楊子說“圣依一思考,老天爺就發笑”,黃圣依可以回懟“懂王一開口,蹺蹺板就顫抖”。
葛夕和劉爽:成長錯位
再來看這對截然不同的夫妻。
葛夕是寵物博主,逐漸愛上跳傘、翼裝等極限運動,努力讓生活越來越充實;劉爽是初代網紅,后來經歷了過氣、賬號被封、投資失敗,開始“擺爛”,奉行巔峰后躺平的“L型理論”。兩人的生活漸行漸遠,與其說是兩口子,不如說是合租室友。
這一對經歷的問題,就是成長的錯位。
先說一個心理學的概念:自我延伸模型。我們會被能擴展興趣、技能、經驗的伴侶關系吸引,而單調則會讓任何親密關系變得死氣沉沉。
隨著相處時間變長,伴侶間的熟悉會沖淡新鮮感,對方原本的特質不再能明顯擴展我們的感受,但“新鮮感”這個東西,是可以創造的??!
葛夕在婚后愛上了極限運動,劉爽哪怕不參與,在場地里觀看、鼓勵、拍照,難道不是一起擴展了生活的邊界嗎?
劉爽沉浸于自己的內心世界,葛夕也可以問問,“你今天遇上什么奇葩網友了”“最近在玩什么游戲講給我聽聽”,這也是共享新體驗的做法。
也有很多長期的伴侶,并未出現成長步調的失衡,只是覺得生活無聊、關系無味。這時候可以一起去做一些新的事情,比如嘗試新的運動、制定旅行計劃,或者在生活中引入寵物作為變量,都是創造新鮮感、擴展生活邊界的方法。
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歡迎評論區交流!
麥琳和李行亮:同床異夢
這一對的熱度太高了。
李行亮說,兩人的關系像“鬼打墻”:麥琳想要禮物→李行亮送禮物→麥琳因禮物沒有送到自己的“心趴”上而生氣→李行亮受到打擊不敢送→麥琳不高興,更想要禮物。
更要命的是,麥琳也不知道什么禮物能戳到自己“心趴”。
累,我寫著都覺得累。
《愛的藝術》一書中提到,愛的要素之一是“了解”——不僅是在愛中了解伴侶,也要了解自己。這正是麥李二人所缺乏的。
拿“青團事件”舉例。
二人鬧矛盾,李行亮為了哄妻子開心,一大早飛到上海買妻子喜歡的青團,因為不知道妻子喜歡什么口味,就每種都買了一些;
然而麥琳十分生氣:你去一趟上海,買個青團就回來了,也不打電話問問我還要買些什么?你費勁打飛的去買青團,我第一口吃到的竟然是不喜歡的豆沙餡?
這件事中,麥琳沒有了解李行亮準備禮物的心意、付出的勞動,沒有了解自己的反應對丈夫的傷害,也沒有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咸蛋黃肉松餡的青團?是順路買回來的衣服和包包?還是丈夫對自己的愛意?
再舉幾個例子。
李行亮說妻子過于節儉,“10年沒買新衣服”“油漆桶當垃圾桶用”——忙于工作的李行亮或許并不清楚妻子作為家庭主婦,在家務、育兒、家庭財務上付出的各種勞動。
李行亮描述妻子的外貌讓畫師作畫,麥琳看到畫作后覺得太丑,被氣哭——李行亮并不了解妻子的體貌焦慮。
在李行亮向隔著一層布的畫師描述自己長相時,被畫師問“你覺得自己足夠了解自己嗎”,李行亮回答“未必,我本身就不是很懂人這個東西”——他也知道,自己不了解自己。
相較于其他兩對夫妻,麥李二人都充分承擔了自己在婚姻中的責任,但在不了解的愛中,“責任”可能變成“支配”和“占有”。
為了保持“了解”,他們可以這樣做。
了解對方。針對禮物送不到“心趴”的問題,可以采取節目中提到的“例外提問”這個方法——“這么多年來,我送的禮物中你有比較滿意的嗎”;對李行亮投入的工作,麥琳也可以像張泉靈建議的那樣,問問“你最喜歡的歌手是誰”“為什么”這樣更開放、更感性的問題。
了解自己。在網友的評論中,麥琳的形象就一個詞“擰巴”。她一定是有很多難處,但可以試著不對自己撒謊,正視自己的需求、識別和接納自己真實的情緒,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也讓丈夫知道如何愛自己。
真愛從無坦途
“真愛從無坦途”,這是本季《再見愛人》的宣傳語。
從節目里的鬧劇,到節目外自己的生活,感情中的矛盾永不缺席;躲開了東邊的陷阱,又掉進西邊的深坑;一方用心經營愛情,另一方卻懶得維護;兩人恩愛有加,外界興風作浪……哪怕是金婚伴侶,也不敢說“我們從來沒遇上任何矛盾”。
感情路上的坑洼并不可怕,前人經驗、自我反思、專業幫助、理論知識,都是幫助我們繼續走下去的墊腳石。最重要的還是,兩個人面對從無坦途的感情,愿不愿意彎下腰填平道路、握緊彼此的手繼續走下去呢?
參考文獻
[1]蘇珊·福沃德,唐娜·弗雷澤.(2018).情感勒索.四川人民出版社.
[2]羅蘭·米勒.(2024).親密關系(第8版).人民郵電出版社.
[3]艾里?!じヂ迥?(2018).愛的藝術.人民文學出版社.
[4]Rogge,R.D.,Fincham,F.D.,Crasta,D.,&Maniaci,M.R.(2016).Positive and negative evaluation of relationship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positive–negative relationship quality(PN-RQ)scale.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9,1028–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