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指環王》這部作品,毫無疑問是現代奇幻作品中的經典之作,甚至可以說是現代奇幻的開山鼻祖。但是如果《指環王》僅僅只是一個正邪二元對立的幻想作品的話,那么《指環王》絕無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指環王》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其作者托爾金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了《尼伯龍根》,《貝奧武夫》,《伊利亞特》等古典神話,以及歐洲的古代歷史脈絡。只是在最為輝煌蓬勃的時候,托爾金將原本西方人的失敗,改寫成了東方的失敗...
(指環王)
一、第一次中土戰爭
在《指環王》的影視作品中,第一次中土戰爭似乎一直都是作為故事的背景板存在。但是第一次中土戰爭,卻能夠看作歐洲早期歷史的寫照。魔多與其背后的勢力可以被視為與西方斗爭多年的古波斯帝國,在這場戰爭中人類擊敗了魔多。
(指環王)
就如同歷史上亞歷山大大帝擊敗了波斯帝國,建立起了自己的馬其頓帝國。但是因為至尊魔戒并未被摧毀,人類高層很多便陷入了爭權奪利的內斗之中,聯盟陷入了分裂,人類也形成了洛汗與剛鐸,北方王國三個王國。
而這段故事也和歐洲的古代歷史極其相似,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之后,他那從希臘直抵印度的龐大帝國也迅速的分崩離析...而在亞歷山大帝國覆滅之后,以波斯人為首的東方民族,再次開始了與希臘諸邦國的長期對峙。
事實上,今天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文明與野蠻”的觀念,其實就是起源于古希臘與古波斯長達百年的斗爭。在這一過程中,古希臘人形成了早期的“蠻族概念”,這個所謂的“蠻族”自然就是來自東方的古波斯人,雖然我們今天很難判斷古波斯人與古希臘人究竟哪一個更加文明。
(希波戰爭)
但是這不妨礙古希臘人認為自己更加文明一些,也不影響古希臘人將雙方的分歧看作一種“落后”。而波斯帝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帝國,多民族的波斯軍隊更是讓雙方的差距體現的更加直觀。
回到中土世界,魔多的大軍同樣也是多民族的,有半獸人,有昂巴海盜,有哈拉德人,各種各樣的民族構成了他的“魔王大軍”。但是聯盟的軍隊卻略顯“單調”,精靈,矮人與人類的形象總是一成不變,這個組合也是“經典搭配”。
這是因為古希臘時期,古希臘諸城邦在文化和宗教上相對單一,所以在外觀上是看不出太大的差別的。也可以說是因為波斯帝國對古希臘的長期威脅,最終促使古希臘諸城邦成為了一個整體。不過無論是希波戰爭還是馬其頓東征,古希臘人確實每一次都戰勝了波斯。
(亞歷山大大帝)
只不過必須要強調的是,馬其頓的地理擴張極限,其實就是波斯官僚系統的控制區域。只要有波斯官僚存在,那么馬其頓就能夠擴張到這個地方,并且建立起相對穩固的統治,但是一旦超出這個范圍,比如說到達印度,后勤的問題就立刻暴露了。
所以說,古希臘人與古波斯人,還真未見到究竟誰才是“蠻族”。
二、幕間
讓我們回到中土世界,在第一次大戰和第二次大戰之間,剛鐸等人類王國的安全形勢其實也并不穩固。在中土世界的“文明邊疆”,存在著兩大蠻族勢力,分別是哈拉德人和戰車民族。在《指環王》的電影中,我們能夠看到魔多的軍隊中存在著一些騎著戰象的騎兵。
(哈拉德人)
這些戰象騎兵和洛汗的騎兵進行對沖,戰斗力明顯非常的彪悍。這些象騎兵來自中洲的南部地區,該地區位于剛鐸以南,其名為哈拉德人。從外貌上來看,哈拉德人黑發黑眸,非常類似于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形象。
只不過從“功能性”上來說,他們應該更加趨近于阿拉伯人。畢竟在歷史上,阿拉伯人和歐洲長期對立,雙方之間的沖突更是持續不斷。歷史上的數次十字軍東征,似乎都在說明歐洲人在這場沖突中占據一定的主動權。
總得來說,阿拉伯人的存在雖然很麻煩,但是卻并沒有威脅到歐洲人的核心利益。在中土世界同樣也是這樣的,哈拉德人與剛鐸之間的關系算是某種被征服者和征服者的關系。哈拉德人還曾經受到過努門諾爾人的啟蒙,這似乎也隱喻著伊斯蘭教脫胎于基督教。
(哈拉德人城市)
從形象上來說,哈拉德人的形象的確和歷史上的阿拉伯騎兵非常的類似,只不過他們不騎駱駝,還有象騎兵,或許是在阿拉伯形象的基礎之上,雜揉了一些南亞元素。不過相比于哈拉德人的“不確定性”,戰車民族的指向性就非常的明確了——日本人。
在《指環王》中,戰車民族還有另一個稱謂,“東夷”,這個稱謂的指向性就極其明顯了,因為在現實世界中這個稱謂就是專指日本人的?!皷|夷”起源于中土世界的“東來者”,這個群體起源于世界的東方,因為魔茍斯的壓迫導致一部分人開始西遷。
在早期人類和魔茍斯的戰爭中,“東來者”選擇在關鍵時刻投靠了魔茍斯,最終導致“淚雨之戰”的發生。“東來者”的背叛導致了人類和精靈的疏遠,“東來者”在憤怒之戰中繼續投靠魔茍斯,最終被徹底擊敗,“東來者”的王國也被覆滅。
(東來者)
大批“東來者”逃回了東方,少數留了下來,成為了“東夷”的祖先。很多人試圖在《指環王》中尋找隱喻中國的勢力,其實《指環王》這個故事本質上是一個歐洲和西亞的故事,遠東的戲份少之又少,如果說有的話,那么“東來者”或許就是對中國的隱喻了。
在托爾金的那個年代,中國積貧積弱,在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更是逐漸被西方“妖魔化”?!皯嵟畱稹?,或許就是托爾金為中國預定的壞結局了。但是在同一個年代,脫胎于中國文化圈的日本似乎成為了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東夷”與“東來者”不同,他們是完全被黑暗腐化了內心的民族,根本無可救藥,這種設定非常類似于同時期西方對日本的看法。“東夷”在形象上,就是非常經典的日本武士形象,根本無需多言。
(“東夷”)
在中土世界的歷史上,“東夷”和剛鐸的首戰,平原之戰就以剛鐸的慘敗而告終,好似日俄戰爭中白人的慘敗。在“魔欄農之禍”中,“東夷”一戰擊殺了剛鐸的國王,剛鐸門洞打開,“東夷”似乎頃刻間便能覆滅剛鐸王國。
潰敗的剛鐸大軍,便猶如菲律賓港口中逃竄的美軍,馬來亞叢林中奔逃的英軍。只不過在關鍵時刻,埃雅尼爾力挽狂瀾,在“營地之戰”中擊敗了“東夷”主力。此戰之后,中土世界的戰車民族被完全覆滅,再也不復存在,現實中的日本比中土世界要強一點,但是確實也沒好到哪里去...
三、第二次中土戰爭
如果在“魔欄農之禍”中,“東夷”能夠一鼓作氣覆滅剛鐸,那么之后《指環王》的一系列故事也就根本不會發生了。但是這場戰爭,卻是小說中的高潮。這場戰爭中敵軍的主力是“半獸人”,這個物種相比起戰車民族和哈拉德人都要更加野蠻,更加可怖。
(半獸人)
如果說戰車民族還算是人類的話,那么“半獸人”就是畜生,或者說從設定上來說他們本來就不是人?!八麄儤O為丑陋,他們是地獄中的惡鬼,他們披著獸皮,細小的眼睛中永遠布滿血絲,他們的牙齒上總是帶著鮮血和腐肉,散發著令人恐懼的野蠻氣息。他們無所畏懼,他們不知痛苦,他們鐘愛掠奪,屠殺,縱火。”
如果你認為這是托爾金對于半獸人的描寫,那你就錯了,這是羅馬史學家阿密阿納斯對匈奴人的描寫,這是隱藏在西方人內心深處,對于“上帝之鞭”的畏懼。而托爾金在自己的作品中,喚起了西方讀者對匈奴人這種刻在骨子里的畏懼。
可以這么說,《指環王》中的“圣盔谷之戰”,其實就是羅馬之戰的一次奇幻版本的復刻。在托爾金的著作中,歷史與故事從未在此刻如此雷同。在阿提拉進攻羅馬城的時候,西羅馬帝國請求西哥特王國支援作戰,西哥特國王親自帶領西哥特的騎兵部隊前來支援。
(半獸人)
就如同在圣盔谷之戰時,洛汗的國王親自帶領洛汗引以為傲的騎兵支援剛鐸一般。在這一戰中,羅馬與西哥特的聯軍擊敗了阿提拉,但是西哥特國王也葬身在了羅馬城下,就像是戰死的洛汗國王那般。而魔多的突然死亡,也好似阿提拉突然遇刺,匈奴大軍分崩離析。
但是《指環王》的故事到此便接近尾聲,托爾金給了西方一個還算是完美的結局。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阿提拉并未死在羅馬城下,而是接受了教皇的調停,帶著無數羅馬的金銀財寶洋洋得意的退走了...
參考資料:
趙艷哲.東西兩大古文明的碰撞——希波戰爭[J].蘭臺世界,2014,(S1):153-154.
姚天華.希波戰爭與希臘人蠻族觀念的強化[D].遼寧師范大學,2022.
上一篇:《好東西》隱藏角色含霉量過高
下一篇:中國人的青春故事里,不能沒有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