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易經》講的東西毫無邏輯,阻礙了中國近代科學的誕生
《易經》成書于上古,被尊為六經之首,更是被各家稱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
作為古人“卜筮”之書,古人在占卜吉兇、預測好惡時使用龜甲占卜叫做卜,用蓍草占卜叫筮,合稱卜筮。其中又包含有“三易”,分為《連山》、《歸藏》、《周易》。
《周易》的經文部分。包括卦、爻兩種符號和卦辭、爻辭兩種說明文字,為占卦所用。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內容上透露出上古社會和古人思想的一些情況。提出陰陽概念,闡述事物變化原理,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后人廣為研究,影響深遠。
有人視《周易》為至寶奇書,便有反對者認為其太過迷信玄幻,而是否將易經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五行陰陽”納入公民的哲學樸素觀、基礎科學素質之中,向來便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每當遇到類似討論話題,便免不了一場激烈的辯論,支持者認為反對之人忘本、不了解先人智慧,而反對者則認為前者固步自封,不知進步變通。
而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楊振寧先生,也是一位對易經持質疑態度的批判者,不僅多次在公開場合發表言論批判其中的內容,還認為其“毫無邏輯可言”。
而其批判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一、《易經》的影響力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又使得近代科學無法在華夏土地上生根發芽,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對易經產生興趣的原因正是如此。
二、漢語同樣受到影響,這是其成為單音語言的原因之一。
三、中華文化千年來的審美觀念,也與其息息相關。
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人的思想觀念與思維形式越發開放,越來越多的傳統觀念被摒棄,很多古人推崇的思想觀念同樣被鄙夷,而玄而又玄的《易》便是遭到質疑的頭號對象,甚至很多科學家也對其不屑一顧,認為內容缺乏科學根據。
2004年10月,清華大學舉辦了文化高峰論壇,國學家季羨林、物理學家楊振寧、哲學家任繼超、文學家王蒙等人悉數出席,就“全球化與中華文化”為主題展開了一系列探究與分析。
而楊振寧先生,便在此次會議上發表了自己對易經的看法。他認為《易經》注重濃縮化、分類化、抽象化、精簡化、符號化,通俗來說便是偏向歸納總結,而近代科學的生根發芽需要具備嚴肅的推演邏輯,《易經》作為中華文化的起源,顯然不具備這種邏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后來人的思維方式,因此近代科學未能領先西方,甚至無法萌芽。
中國古代發展確實偏向歸納總結,對于推演邏輯則相對漠視,技術發明更是被視為“奇淫巧技”,科學成就大多是總結前人的積累,加之不注重過程的先后次序,將世間萬物變化與發展歸納總結于一,因此對思想啟蒙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所以古時那一套早已不適用現代科學,要是想要走的更遠,必須舍棄一些不利的東西。
支持者搖旗吶喊,認為楊振寧發言非常有道理,我們不能固步自封沉湎于數千年前的思想,要懂得順應發展推崇如今的科學研究成果,才能走在時代的前沿,不再被西方所甩開。
反對者卻認為楊振寧先生的發言不負責任,片面的將近代科學滯后的原因歸咎于易,忽略了其可取之處,以至于發表出這些“隔行如隔山”的言論。
國學大師曾仕強先生曾說:“《易經》不僅僅是五經之首,還是群經之始。它是天地人合一的學問,是宇宙人生所有的奧秘學說,還是后人永遠無法超越的經典?!逼鋵?,《易經》是非??茖W的,只不過它并沒有事實來證明它的科學性,它包羅萬象,概括萬事萬物。
支持者有支持的理由,反對者有反對的原因,兩種看法并沒有孰對孰錯之分,有的只是不同觀念不同立場,究其根本都是為了傳承與發展。
“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在研究過后,將這個問題稱之為李約瑟難題。
對于《易經》是否具有科學性,中國近代科學為何趨于停滯,在學術界一直被稱為“李約瑟難題”,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作品《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這個問題后,至今仍然沒有確切答案。
眾口難調的爭論依舊存在,而楊振寧先生作為早已聲明顯赫的物理學大家,還能去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并且毫不吝嗇的將其分享出來,這是一件很有勇氣的事情,盡管將中國近代科學停滯不前的原因歸咎于易經偏激了稍許。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天圓地方到球形,不管前人多么確信,如今卻早被人推翻,按照人類目前的認知水平,誰也不敢確信何種研究是“真正的真理”,人類對宇宙的探尋不足滄海一粟,如果我們的某些研究答案,只在特定環境下正確呢?這誰也不知道。
下一篇:中國當代最有成就的十大風水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