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小萬家族的@隱飲 用電影治愈生活
11月的國產片中,有一部豆瓣開分高達9.1分的口碑黑馬,讓不少看過的觀眾忍不住交口稱贊。
觀眾們經常揶揄一部電影拍得“爹味”,那么“不爹味”的電影應該拍成什么樣呢?
來自山西的90后女導演邵藝輝,給出了屬于自己的高分答案:幽默、浪漫、犀利、痛快,充滿了共振當下女性情緒的生命力。
今天,小萬就來聊聊這部不容錯過的佳作——
《好東西》
這是一部國產片中少見的“女性視角”電影。女性觀眾看這部電影時,可能會抑制不住地爆笑甚至鼓掌。
終于有導演能用一個普通女人的眼睛看世界,用她的大腦思考,用她的嘴巴說出臺詞了。
終于有一位女導演不遮遮掩掩繞圈子,可以痛快成為廣大女性的"嘴替”,對于慣有的男性敘事主體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有力的反擊。
如果說導演的前作《愛情神話》還圍繞著一個男人和他周圍的三個女人展開,那么《好東西》則徹底展現了一組新型的女性群像故事,并將男性角色變為陪襯性的工具。
但更可貴的是,《好東西》并沒有把男性群體放在對立面上。
它可以同時讓男性觀眾捧腹大笑,也可以他們低頭沉思,忍不住開始搜索上野千鶴子的著作。
《好東西》集中展現了三個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在不同處境下所面對的現實問題,她們有困惑迷茫,有自我成長,更有相互慰藉。
王鐵梅(宋佳 飾)看起來像個“全能單親媽媽”,她照顧著女兒王茉莉(曾慕梅 飾),和前夫(趙又廷 飾)是離婚后共同撫養孩子的“育友”。
“前夫”這個角色甚至連具體姓名都沒有,演員表里直接就是簡單粗暴的“前夫”。
鼓手小馬(章宇 飾)是鐵梅的“現在進行時”,他們的情侶關系綁定不深,但未來似乎有無限可能。
正如小馬所說,兩個人享受“課間十分鐘”也不錯,還能有45分鐘去干自己更重要的事。
“清醒戀愛腦”小葉(鐘楚曦 飾)是個魅力四射的樂手,她奉行的愛情原則是“快樂倒貼”,她與醫生小胡(任彬 飾)的關系仿佛霧里看花。
內心缺愛的小葉,只是把這個戀愛的對象,當作內心缺失的某種投射。
“小孩姐”王茉莉,由演員梅婷與攝影師曾劍的女兒曾慕梅飾演。
這個角色有種超越了自身年齡的早熟感,她不僅把親爹懟得一愣一愣的,還說出了“世界上一半的人都會流血”這樣的金句。
《好東西》中有不少和導演前作《愛情神話》呼應的有趣細節。
比如在《愛情神話》中飾演“老烏”的周野芒,在新片里飾演門衛。
王茉莉所在的小學叫“藝輝實驗小學”,總欺負她的小男生張家新,由《愛情神話》中瑪雅的弟弟安棟扮演,瑪雅在《好東西》中也有短暫的亮相。
《好東西》里三個女主角一起圍著梯子換燈泡,是對《愛情神話》里,老白幫李小姐換燈泡這一情節的呼應。
在《愛情神話》里曾經出現過“紅拂雜貨鋪”,新片中鐵梅與小葉門口的小店也叫“紅拂雜貨鋪”,這是在呼應導演曾經的網名“紅拂夜奔不復還”。
更多的細節彩蛋,都等待著影迷去走進影院去發掘。
過往的很多女性題材作品,通常會在故事的結局傳遞出“女性成長”“女性覺醒”的主題,但在《好東西》中,覺醒已經是故事的起點了。
導演直接地將“覺醒”后的男女拋入現實世界,讓他們不斷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直到自我成長,然后再繼續遇到下一個新問題。
對于那些正在進步的、重新看待女性與自己的男性,他們會得到女性的喜歡嗎?
覺醒后的女性還有掙錢壓力嗎?戀愛腦就一定是壞事嗎?沒有雌競的女性友誼應該是什么樣的?如何平衡工作和帶娃,如何教育自己的小孩?
面對這些或宏大、或微觀的問題,邵藝輝導演的回答輕盈幽默、舉重若輕,她完全拒絕了悲慘敘事。
《好東西》首先是非?!昂猛妗钡臇|西。每當臺詞要變得鋒利時,導演的敘事就柔和一些,分寸感拿捏得相當純熟。
原來男性開始“雄競”的時候,也能被拍得如此有趣,前夫哥、小馬在餐桌比拼男子氣概的場面令人捧腹,荒誕buff疊滿。
大家注意到了嗎?他們在爭搶誰更能吃蒜時,桌上擺著的書《都是我的兒子》。兩人一起倒垃圾時,垃圾桶后面寫著“垃圾也有家”。
王茉莉辨別擬音的這段“聲音蒙太奇”,更是很多人心中全片的高光時刻。
女兒在聆聽打雷、下雨、開花、火山爆發……宇宙萬物的聲音,其實搭配的都是媽媽做家務的畫面。
那些看不見的家務終于被真實看見了,媽媽們終于被真實看見了。但這份看見并不是在賣慘,媽媽們不需要被歌頌為“偉大母親”。
觀眾從實實在在的柴米油鹽中,看到了風花雪月的浪漫情懷。
在媽媽叮叮當當的榔頭下,庸常的生活被支撐起來,世界就在媽媽的手中誕生了。
一年前上映的電影《芭比》,結尾那個女主角的“長椅落淚時刻”,曾感動過無數觀眾。
第一次來到人類世界的芭比,坐在長椅上感受真實的喜怒哀樂,忍不住潸然淚下。
從這一刻開始,芭比終于看到了真正的自己,一切不再如充滿粉紅泡泡的芭比樂園那樣完美,她不僅看到更廣闊真實的世界,也看到自身的覺醒與全新的可能。
無論中外電影,真實的女性成長,總是擁有著無比動人的強大力量。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好東西》沒有讓“小葉”快速擺脫戀愛腦或者一直沉溺其中,也沒有讓“鐵梅”永遠做個無懈可擊的全能媽媽。
正如鐵梅含著著淚說“我覺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好”,可她的T恤卻寫著“You can't do everything for everyone”(你不能為所有人做所有事)。
她們可以充滿“媽味兒”,也可以擁有獨屬于自己的瀟灑“課間十分鐘”。
她們可以是“戀愛腦”,也可以受過傷再重新出發。
這樣的成長性讓她們不僅僅是一個角色,更變成了觀眾可以帶入的活生生的人。
在小萬眼里,全片中最珍貴的角色就是“小孩”。
導演曾說,因為她的母親一直親昵地叫她為“小孩”,所以她把王茉莉的小名也叫做“小孩”。
鐘楚曦、邵藝輝和曾慕梅
《好東西》的所有情節里都充滿了女性的互幫互助,和對小孩的保護與托舉。
小孩總是更少被世界規訓,總是可以更多說真話,拆穿虛假做自己,小孩能更坦誠地面對挫折,去書寫屬于自己的人生。
在《好東西》的結尾,小萬依稀看到了《熱辣滾燙》的影子。
王茉莉登上舞臺準備表演的那段鏡頭,和賈玲飾演的樂瑩穿過走廊登上拳擊臺的鏡頭遙相呼應。
不論是導演有意的致敬,還是神來之筆的巧合,這兩位內地女導演在大銀幕上的作品,都伴隨著她們的角色,閃亮登場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飾演王茉莉的曾慕梅,是為了拍攝這部電影,才開始學習打鼓的。
在影片首映禮上當被提問“喜歡上打鼓了嗎?”曾慕梅回答“好像沒有”。
這和電影的“小孩”最后的選擇非常相似。
“小孩”曾在臺下默默當了很久的觀眾,后來努力練習打鼓,終于鼓起勇氣走上舞臺表演。
但表演后她卻發現,做觀眾也挺好的,只要遵從自己的本心就好。
愿這世間所有的好東西,都與你有關,與你的本心有關。
希望大家看過《好東西》后,都可以感受到這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