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雖是我國第二大的海島,但一說起它,我們常常想到的便是那里暖和的天氣、湛藍的海水,以及滿眼的熱帶椰林。盡管它擁有著美麗的自然風光,但在解放戰爭期間,與其他省份相比,海南島的解放卻較為晚一些。直至1950年國家建設后,這整個島嶼才徹底從困境中解救出來。而談到知名軍事專家金一南教授時,他曾表示如果沒有韓先楚將軍,那如今的海南很可能便是中國的另一個臺灣。那又是為什么呢?答案關乎海南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
1949年末,解放軍在兩廣戰役取得勝利后,他們的力量更加不可阻擋,開始繼續向南推進,目標是解放海南島。當時,海南島上的國民黨軍隊有數萬之眾。蔣介石希望他們能長期堅守海南,并以此作為未來“反攻”的起點。在海南島的防守上,有一位名叫薛岳的將軍。他巧妙地利用了海峽的天然屏障,以及大量的飛機和艦艇,構建了一個全方位的防御體系。這個體系涵蓋了陸地、海洋和空中,薛岳為了構建這個防御系統費盡心思,還以他的字號來命名這條防線。
在毛主席發出渡海作戰的命令后,我們的軍隊迅速成立了前線指揮部。在隨后的作戰會議上,指揮部決定由40軍和43軍兩支部隊負責次年5月開始的海上準備,并計劃在6月份正式發動登陸戰斗。主要使用的渡海工具是機帆船,并購買了部分艦艇用于登陸。當時,鑒于金門戰斗的教訓,我們軍隊對解放海南的行動非常重視。許多高級指揮員都非常謹慎,他們認為不能輕率地發起進攻,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他們認真分析了敵我形勢,并進行了周密的戰略部署。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軍隊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不僅加強了軍事訓練,還進行了詳細的戰術研究,力求在即將到來的戰斗中取得勝利。為了確保戰斗的勝利,我們還購買了更多的機帆船和艦艇,為即將到來的登陸戰斗做好充足的準備。
在六月份的時間點上,時任四野40軍軍長的韓先楚有不同見解。他致力于提升海軍作戰經驗,因此走訪了多地的漁民和船工。他特別注意到瓊州海峽的氣候模式,發現在谷雨前這里常刮北風或東北風,這樣的風向對我軍的風帆船過海非常有利。如果錯過谷雨這個時節,渡海則會遭遇逆向的南風。此外,他還得知許多漁民曾駕船前往臨高角,那里有廣闊的沙灘,非常適合靠岸。這些發現都讓韓先楚將軍對海上行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準備。
之后,回到40軍后,他并未立即下達6月登陸的命令,而是迅速啟動了戰備工作。在短短的幾個月內,他成功地集結了大量的船只和船工,數量超過千計。準備工作就緒后,他直接向中央軍委報告了此戰的緊迫性,沒有經過中間環節。因此,他開始著手準備,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韓將軍堅持不懈的提議,得到了軍委的認同,并批準了提前作戰的時間計劃。這一決策得到了毛主席的贊賞和認可,為了強化戰力,特為渡海作戰主力部隊增添了眾多火力支援,包括加農炮團和高射炮團等。在三月五日這一天,韓將軍已將指揮部遷至海邊,他端起一碗酒,為率先發起偷渡行動的勇士們壯行。他們的行動迅速而堅決,韓將軍對此充滿信心。軍方增加了火力支援部隊,包括多個炮兵團,以增強作戰力量。這一系列決策和行動表明了軍方對勝利的堅定信念和決心。
在四月十六日這天,經歷兩次艱辛的渡海嘗試,并在周密的潮汐預測后,他領導了一支風帆船隊對島上敵軍發起了決戰性進攻。抵達灘涂頭之前,他果斷拔出配槍,率先跳下船只,沖鋒在前。這一舉動讓戰士們看到首長如此英勇,士氣大振,于是他們奮勇向前,僅用半小時就成功占領了灘頭陣地。軍委的領導們接到前線傳來的消息,得知韓先楚已經成功登島,心中的重擔終于放下。因為他們明白,勝利已經在望。這樣的結果令人歡欣鼓舞,因為他們所期待的勝局終于到來了!
在1950年,事情的發展正如預期,薛岳的防線在5月1日徹底崩潰。他本人退至臺灣,海南隨后得以解放。海南解放后不久,中國就派出了志愿軍前往朝鮮參戰。與此同時,美軍第七艦隊也進入了臺灣海峽,這一情況更加突顯了韓先楚將軍的戰略遠見,讓人深感敬佩。
在這次具有重大意義的跨海戰役中,韓先楚將軍功不可沒。之后,薛岳在回憶錄中坦誠地評價他的對手,稱其是一位行動迅速如風、勇猛如虎的將領,對他的勝利貢獻巨大。這場戰斗對雙方都至關重要,韓將軍的出色表現自然受到了高度評價。薛岳將軍在回憶錄中毫不吝嗇地贊揚對手,稱其如同旋風般迅速果斷,是一位實力強大的虎將。
據說在解放海南島之后,韓先楚將軍獨自坐在海邊一整夜,他的思緒無人能知。我們所了解的是,戰后他謝絕了羅帥提議的多個重要職務,包括擔任中南軍區空軍司令。他帶領19軍團前往朝鮮,屢次取得勝利。最終在1955年,他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