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學試題(醫學)-中藥炮制學歷年考試高頻考點試題附帶答案(圖片大小可自由調整)第1卷一.參考題庫(共25題)1.黃芩為什么要蒸或沸水煮后進行切片?如何操作?2.燀苦杏仁時應注意什么?燀后毒性降低的原因是什么?3.炒炭4.米炒5.加輔料炒法6.試述麻黃的性味歸經、功效、適應證。7.簡述炮制對藥性的影響。8.煅法9.油炙10.藥物土炒時變黑或掛不上土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11.槐花(米)炒炭時,為什么要將溫度控制在170℃~190℃?12.簡述中藥炮制與臨床療效。13.寫出桂枝與肉桂功效、應用的相同和不同點。14.煮法15.砂炒16.提凈法17.中藥炮制對中藥藥性的影響包括哪些方面?18.何首烏經黑豆汁拌蒸后,為什么能增強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的作用,消除生首烏滑腸致瀉的副作用?19.試述《新修本草》、《證類本草》的寫作時代、作者、載藥數、分類法和主要價值。20.寫出薄荷的功效、應用。21.鹽炙22.試述黃芩的性味、功效、應用。23.巴豆制霜時應注意什么?如何保管?24.麩炒25.醋炙第2卷一.參考題庫(共25題)1.配伍七情有何臨床意義?2.簡述中藥炮制的含義。3.炒黃4.斑蝥為什么要采用米炒法炮制?米炒時應注意什么?5.寫出荊芥與防風功效、應用的相同和不同點。
6.試述藥物配伍的“十九畏”與“相畏”的區別,并舉例說明。7.寫出銀花與連翹功效、應用的相同和不同點。8.比較加固體輔料炒法和炙法的區別。9.火候10.比較麻黃炮制品的作用及應用。11.土炒12.暗煅法13.煅淬法14.簡述炮制的歷代稱謂。15.試述桂枝的藥性、功效、主治病證、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16.干餾法17.試述石膏的性味、功效、應用。18.石膏與知母的性味、功效與應用有何異同?19.蛤粉炒20.加熱制對含生物堿類中藥有何影響?21.比較麻黃和桂枝功能、主治的異同點。22.酒炙23.滑石粉炒24.馬錢子砂炒后降低毒性的原因是什么?砂炒時應注意什么?應炮制到什么程度?25.臨床常用中藥中,須包煎、后下、烊化、久煎、先煎、另煎、不入煎劑、兌服的藥各是哪些?舉出藥物名稱。第3卷一.參考題庫(共25題)1.炒法2.試述黃連的性味、功效、應用。3.水飛法4.中藥使用特點5.煅淬法炮制磁石使用的淬液是()A、水B、酒C、醋D、鹽水E、蜜水6.試述解表藥的主治與分類、歸經、使用注意事項。7.藥物炮制的目的是什么?舉例說明之。8.延胡索醋制后行氣止痛作用增強的原因是什么?9.自然煅為什么多煅淬后入藥?10.發芽法11.姜炙12.燀法13.何謂清熱燥濕藥?14.甘草的解毒機理是什么?15.簡述我國古代三部炮制專著的名稱、成書年代及作者。
16.寫出黃連、黃芩與黃柏功效、應用的相同和不同點。17.清炒法18.試述梔子的性味、功效、應用。19.論述酒、醋、蜂蜜的性味、功效以及作為炮制輔料的主要作用。20.蜜炙21.試述牡丹皮的性味、功效、應用。22.如何判斷米炒藥物的成品規格?23.炮制提高中藥的療效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24.火力25.炒焦第1卷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黃芩主要含有黃酮類化合物,如黃芩苷、漢黃芩苷等成分。實驗表明,黃芩在軟化過程中,采用冷水進行軟化處理后,黃芩中所含的黃芩苷酶和漢黃芩苷酶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使黃芩苷和漢黃芩苷水解生成相應的苷元(黃芩素和漢黃芩素)。,而黃芩素不溶于水,易沉積在黃芩表面,且黃芩素性質又不穩定,容易被氧化成綠色的醌類衍生物。有藥理實驗表明,黃芩苷和漢黃芩苷水解后形成的醌類化合物無抗菌作用。因此黃芩飲片變綠,其療效降低。通過蒸制或沸水煮后,可利用高溫殺滅酶的活性,既可保存有效成分,又可使藥物軟化,便于切片。也保證了飲片的質量和原有的色澤。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將大小分檔的黃芩置蒸籠內,蒸制約30分鐘,趁熱切薄片,干燥。篩去碎屑。或將凈黃芩置沸水中煮10分鐘,取出,悶潤至內外濕度一致時,切薄片,干燥。
2.參考答案:燀苦杏仁時應注意:水量是藥量的10倍,水沸騰后投藥,加熱約5分鐘??嘈尤手泻锌嘈尤受眨强嘈尤手兄箍绕酱乃幮С煞???嘈尤受彰冈谝欢l件下可將苦杏仁苷水解形成野櫻苷,野櫻苷酶將野櫻苷進一步水解產生杏仁腈,杏仁腈分解后釋逸出氫氰酸,氫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樞而起鎮咳平喘作用。在燀制過程中因苦杏仁苷酶被破壞,不僅有利于保存苦杏仁苷,且口服后苦杏仁苷在胃酸作用下,緩緩分解,產生適量的氫氰酸,只起鎮咳平喘作用而不致引起中毒。3.參考答案:是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置炒制器具內,用武火或中火加熱,炒至藥物表面呈焦黑色,內部呈焦黃或焦褐色的炮制方法。4.參考答案:將凈制或切制后的藥物與米共同拌炒的方法。5.參考答案:將凈制或切制后的藥物與固體輔料共同拌炒的方法稱為加輔料炒法。依據所加輔料的不同可分為麩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6.參考答案:性味歸經: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適應證:風寒表證,咳嗽氣喘,風水水腫。7.參考答案:炮制對藥性的影響包括對性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的影響等。(1)炮制對四氣五味的影響一是通過“反制”糾正藥物過偏之性,以緩和藥性。
如梔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傷中;二是通過“從制”,使藥物的性味增強,增強療效。如膽汁制黃連,增強黃連苦寒之性,所謂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強仙茅溫腎壯陽作用,所謂熱者益熱;三是通過炮制,改變藥性,擴大藥物的用途。如天南星辛溫,善于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加膽汁制成膽南星,則性味轉為苦涼,具有清熱化痰,熄風定驚的功效。(2)炮制對升降浮沉的影響藥物經炮制后,可改變其作用趨向,如酒制引藥上行,鹽炙引藥下行入腎經。(3)炮制對歸經的影響中藥炮制很多都是以歸經理論作指導的,特別是用某些輔料炮制藥物,如醋制入肝經,蜜制入脾經,鹽制入腎經等。(4)炮制對毒性的影響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凈制、水泡漂、水飛、加熱、加輔料處理、去油制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藥經炮制均可降低毒性。8.參考答案:將凈藥物直接放于無煙爐火上或裝入適宜的耐火容器內,在有氧或缺氧的條件下煅燒至所需程度的方法。9.參考答案:是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與一定量的食用油脂共同加熱處理的方法。10.參考答案:藥物土炒時變黑,可能是土溫過高,火力太大或炒制時間太長造成的。藥物表面掛不上土粉與土溫過低或火力太小,使得藥物內部水分及汁液滲出較少有關。
11.參考答案:多數實驗表明,槐米在170℃下加熱,鞣質的含量變化不大;170℃~190℃內加熱,鞣質的含量迅速增加高達數倍;當溫度超過190℃時,鞣質含量開始下降;230℃左右加熱,鞣質的含量可降至生品以下。故槐米炒炭時,溫度應保持在170℃~190℃。12.參考答案:中藥炮制是中醫長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總結。炮制工藝的確定應以臨床需求為依據。炮制工藝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中藥的凈制、切制、加熱炮制與加輔料制均可影響臨床療效。加熱是中藥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應用廣泛。許多中藥經炒制后,可殺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處理礦物藥,動物甲殼及化石類藥物,能使質脆易碎,而且作用也會發生變化。如白礬煅后燥濕、收斂作用增強。血余煅炭后能止血。川烏、草烏加熱煮制后,其毒性顯著降低,保證了臨床用藥安全有效。中藥經輔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趨向歸經和毒副作用方面都會發生某些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療效。13.參考答案:相同點:溫經通脈、散寒止痛:胸痹、痛經、風寒濕痹不同點:桂枝:長散表寒:表寒證。助陽化氣:痰飲、蓄水。肉桂:長溫里寒:里寒證,腹痛、寒疝、陰疽。補火助陽、引火歸源:腎陽不足、虛陽上浮。
14.參考答案:將凈選后的藥物加輔料或不加輔料放入煮制器具內(固體輔料需先搗碎或切制)。,與適量清水同煮的方法。15.參考答案:將凈制或切制后的藥物與熱砂共同拌炒的方法,又稱砂燙。16.參考答案:是將某些礦物藥,特別是一些可溶性無機鹽類藥物,經過溶解,過濾,除盡雜質后,再進行重結晶的方法,也叫精提法。17.參考答案:①炮制對四氣五味的影響反制:梔子苦寒之性甚強,經過辛溫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傷中,即所謂以熱制寒。從制:以辛熱的酒制仙茅,增強了仙茅的溫腎壯陽作用。改變藥物性味,擴大藥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轉為甘溫之品,具有滋陰補血的功效。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溫、主補。②炮制對升降浮沉的影響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斂,鹽水炒則下行③炮制對歸經的影響心:童便、朱砂肝:醋、鱉魚脾胃:姜、米、麥麩、土肺:蜂蜜、姜汁胃:鹽、黑豆汁、羊脂油④炮制對藥物毒性的影響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藥”通常是藥物的總稱②所謂“毒”主要是指藥物的偏性③后世醫藥著作中所稱“毒”則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藥物,用之不當,可導致中毒,與現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18.參考答案:何首烏主要含有蒽醌類衍生物,此外還含有二苯乙烯苷和卵磷脂等成分。
所含的結合型蒽醌衍生物能促進腸管蠕動而具有瀉下作用,卵磷脂是構成神經組織,特別是腦脊髓的主要成分,也是血球和其他細胞膜的原料,能促進血液細胞的新生發育,具有良好的滋補作用,游離型蒽醌衍生物能促進膽固醇的代謝,抑制腸道對膽固醇的再吸收。二苯乙烯苷衍生物能降低血清膽固醇,且有保肝作用。經黑豆汁拌蒸后,具有瀉下作用的結合型蒽醌衍生物水解成無致瀉作用的游離型蒽醌衍生物,緩和或消除瀉下的副作用。而游離蒽醌、卵磷脂、總糖及還原糖的含量在一定范圍內隨蒸制時間延長而增加,其補益作用更加明顯。19.參考答案:《新修本草》成書于唐代,為蘇敬、李等集體編撰。收藥844種。采用自然分類法。本書不僅反映了唐代藥學的最高成就,而且對我國后世藥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并很快流傳國外;圖文并茂,開創了世界藥學著作的先例,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政府頒發的藥典?!蹲C類本草》成書于北宋,作者唐慎微。載藥1558種。屬自然分類法。本書除了系統地集錄《本草》以下唐宋各家醫藥名著外,還收輯了經史傳記、佛書道藏等書中有關的藥學史料;是我國現存明代以前流傳下來的最完善的本草學專著,為中藥研究和臨床工作者重要的參考書。20.參考答案: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應用: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頭痛眩暈,目赤多淚,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風疹瘙癢;肝郁氣滯,胸悶脅痛。21.參考答案:是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食鹽水溶液拌炒的方法。22.參考答案:性味:苦,寒。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應用: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黃疸瀉??;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23.參考答案:①生巴豆有劇毒。操作時注意勞動保護,要戴橡皮手套及口罩。②工作結束時,用冷水洗滌裸露部分,不宜用熱水洗,如有皮炎癥狀時,可用綠豆、防風、甘草煎湯內服。③壓榨前應加熱,既利于去油,又能使毒性蛋白變性而減毒。④用過的紙和布必須立即燒毀,以免誤用⑤制成的巴豆霜應選擇適當的容器存放,寫好標簽,注明品名、數量、生產日期等,并按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規定進行保管。24.參考答案:將凈制或切制后的藥物用麩皮熏炒的方法,又稱麩皮炒或麥麩炒。25.參考答案:是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醋拌炒的方法。第2卷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在藥物配伍七情中,具有配伍關系的主要是指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六種。其中相須、相使因藥物間產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為臨床常用的配伍方法,應當充分利用;相畏、相殺因藥物間的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副作用,是應用毒性、烈性藥物時的配伍方法,也是炮制某些有毒藥物,解除藥物中毒的依據;相惡、相反因藥物間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或相互作用而產生毒、副作用,因而在臨床上應盡量避免使用。
2.參考答案:中藥炮制是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辨證施治用藥需要和藥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項制藥技術。3.參考答案:是將凈制后的藥物,置于已預熱好的炒制器具內,用文火或中火加熱,炒至藥物表面黃色或顏色加深,或微帶焦斑,或發泡鼓起,或爆成白花樣,并逸出藥物固有氣味的方法。4.參考答案:斑蝥素的升華點為110℃,米炒時鍋溫約為128℃,正適合于斑蝥素的升華,其次,米中所含的淀粉能吸附部分斑蝥素,從而使其斑蝥素含量降低,毒性減弱。另外,斑蝥呈烏黑色,單炒難以判斷炒制火候,而米炒既能很好地控制溫度,又不至于溫度太高致使斑蝥焦化,能準確地指示炮制程度;米受熱產生焦香氣味,能矯正斑蝥的不良氣味。5.參考答案:共同點:祛風解表:外感表證,風寒、風熱均可。風疹瘙癢。不同點:荊芥:發汗之力較強。兼透疹、消瘡、止血:麻疹不透,瘡瘍初起兼表證,吐衄下血。防風:祛風之力較強,“風藥潤劑”、“治風通用藥”,外風、內風均治。兼祛濕、勝濕止痛。止痙:風寒挾濕表證,風寒濕痹,破傷風。6.參考答案:“十九畏”為十九種藥物的配伍禁忌,其配伍能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治療作用,如人參畏五靈脂、丁香畏郁金等,為臨床配伍用藥的禁忌之一。
“相畏”是指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生南星的毒、副作用能被生姜所抑制,而為臨床宜用的用藥配伍。“十九畏”配伍用藥為消極意義,而“相畏”配伍用藥為積極意義。7.參考答案:共同點:溫病衛氣營血各階段均可。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風熱表證、溫病初起。熱毒壅盛,癰腫疔瘡,內、外癰均可,瘡瘍要藥。熱入氣分,高熱煩渴。熱入營血,舌絳神昏、心煩少寐不同點:金銀花:疏散力強,亦治暑溫煩渴。兼涼血止?。簾岫狙?。連翹:消腫散結力強,“瘡家圣藥”:痰火郁結,瘰疬痰核。兼清心利尿:熱淋澀痛。8.參考答案:藥物加液體輔料炒與加固體輔料炒在操作方法上有相似之處,但二者又有許多區別。加固體輔料炒法用的是固體輔料,輔料除與藥物起輔助作用外,還能使藥物受熱均勻;炮制時溫度較高,常用中火;翻炒時間短,炒制后的輔料全部篩去。炙法用的是液體輔料,并要求輔料滲入到藥物組織內部,輔料只與藥物間起輔助作用;炮制時溫度低,常用小火;翻炒時間長,以藥物炒至近干為宜。9.參考答案:是藥物炮制的時間和程度。可根據藥物內外特征的變化和附加的判別方法進行判斷。10.參考答案:麻黃具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作用。
生品發汗解表和利水消腫力強。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麻黃蜜炙后辛散發汗作用緩和,增強潤肺止咳作用。多用于表證已解,氣喘咳嗽的患者。麻黃制絨后作用發汗解表緩和,適于患有風寒感冒的老人、幼兒及體虛者。麻黃絨蜜炙后作用更緩和,適于表證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兒及體虛患者。用法與蜜炙麻黃相似。11.參考答案:將凈制或切制后的藥物與灶心土(伏龍肝)共同拌炒的方法。12.參考答案:藥物在高溫缺氧條件下煅燒成炭的方法。13.參考答案:將凈藥物按明煅法煅燒至紅透,立即投入規定的液體輔料中驟然冷卻,如此反復煅淬至所需程度的方法。14.參考答案:炮制的歷代稱謂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藥、制藥、治制、制造。15.參考答案:桂枝辛甘溫,功能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主治外感風寒,無論是表實證、表虛證均可使用;溫通胸陽而治胸痹,溫通經脈散寒止痛用治血寒瘀阻、經閉腹痛及風寒濕痹,肩臂疼痛;助陽化氣以治痰飲、蓄水證等。內服劑量3~10g。桂枝辛熱,容易傷陰動血,凡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證均當忌用。16.參考答案:將藥物置于適宜的容器內,以火烤灼,使其產生汁液的方法。17.參考答案:性味:甘、辛,大寒。
功效: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斂瘡生肌,收濕,止血。應用:溫熱病氣分實熱證,肺熱喘咳證,胃火牙痛、頭痛、消渴證,潰瘍不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18.參考答案:相同點:清熱瀉火:氣分實熱證,肺熱咳嗽。不同點:石膏:甘、辛,大寒。瀉火力強:氣血兩燔,熱病傷津。重清肺胃實火:肺熱咳嗽,胃火上火,頭痛、牙痛、消渴。煅用生肌斂瘡:潰瘍不斂、水火燙傷。知母:苦、甘,寒。滋陰潤燥力強,重在滋潤肺胃,肺燥咳嗽多用。生津潤燥:消渴,腸燥便秘。滋腎降火:骨蒸潮熱、盜汗遺精。19.參考答案:將凈制或切制后的藥物與熱蛤粉共同拌炒的方法,又稱蛤粉燙。20.參考答案:加熱制可使生物堿分解,結構變化或轉化成新成分。若生物堿為有毒成分,則適當加熱以減毒,如馬錢子、烏頭等。只要求舉1例,若敘述正確。生物堿為有效成分,盡量少加熱,宜生用為宜,如石榴皮、龍膽草、山豆根等。21.參考答案:共同點:發汗解表:風寒表證。不同點:麻黃:發汗力強,表實證。兼宣肺平喘、利水消腫,可用于咳嗽氣喘、風水水腫。桂枝:發汗力緩,表實、表虛皆可。兼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可用于寒凝血滯諸痛證及痰飲、蓄水證。22.參考答案:是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23.參考答案:將凈制或切制后的藥物與熱滑石粉共同拌炒的方法,又稱滑石粉燙。24.參考答案:士的寧和馬錢子堿既是馬錢子中的有效成分也是有毒成分,砂炒后士的寧和馬錢子堿的醚鍵斷裂開環,轉變成它們的異型結構和氮氧化合物。被轉化的這些生物堿毒性變小,且保留了或增強了某些生物活性。士的寧及馬錢子堿的毒性分別比其氮氧化物大10倍和15.3倍,炮制后毒性大為降低。一般認為砂炒時砂溫宜控制在230℃~240℃,加熱時間控制在3~4分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異士的寧、異馬錢子堿及其氮氧化合物的含量。制馬錢子應炮制到中間略鼓,表面棕褐色或深棕色,無絨毛,質地堅脆,斷面紅褐色,中間有裂縫。25.參考答案:包煎:辛夷、夜明砂、車前子、海金沙、蠶沙、旋覆花、葶藶子、海蛤殼粉、五靈脂、灶心土、蒲黃、煅牡蠣、赤石脂等;后下:解表藥及芳香化濕藥全部,魚腥草、青蒿、大黃、番瀉葉、肉桂、丁香、木香、沉香、天麻、鉤藤等;烊化:阿膠、龜膠、鹿角膠、飴糖等;久煎:附子、川烏、草烏及補益藥中味厚滋膩者;先煎:石膏、自然銅、磁石、牡蠣、龍骨、龍齒、石決明、珍珠母、代赭石、龜板、鱉甲等;另煎:天麻、羚羊角、人參、西洋參等;不入煎劑:蘆薈、青黛、鴉膽子、巴豆、螻蛄、三七、麝香、蘇合香、牛黃、冰片、雷丸、鶴草芽、鹿茸、五倍子及外用藥全部;兌服:蜂蜜、竹瀝等。
第3卷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是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置炒制器具中,加輔料或不加輔料,用適宜的火力連續加熱,并不斷攪拌、翻動或轉動,使之達到一定程度的操作方法。2.參考答案:性味:苦,寒。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應用:濕熱痞滿、嘔吐吞酸;濕熱瀉?。桓邿嵘窕?,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癰腫癤瘡,目赤牙痛;消渴;濕疹、濕瘡、耳道流膿。3.參考答案:某些不溶于水的礦物藥,利用粗細粉末在水中懸浮性不同,將不溶于水的礦物、貝殼類藥物經反復研磨制備成極細膩粉末的方法。4.參考答案: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用藥;一藥多用;便于調劑;便于制劑;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5.參考答案:B6.參考答案:主治與分類:外感表證。主要分為辛溫解表(或發散風寒)藥、辛涼解表(或發散風熱)藥兩類,前者主治風寒表證,后者主治風熱表證。此外,解表藥還可用于水腫、麻疹、咳喘、風疹、風濕痹證等兼有表證者。歸經:解表藥主要歸肺、膀胱經。使用注意事項:①本類藥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揮發而降低療效。②解表藥發汗宜以遍身微微汗出為佳,不宜使大汗淋漓,以免導致亡陽、傷陰而表證不除之弊。③陰虛、津液不足、陽氣虛衰、表虛汗多等正虛不足者,應慎用發汗作用較強的解表藥,以免發汗太過傷正。
④夏季皮膚腠理開泄易于出汗,解表藥用量宜偏輕;冬季皮膚腠理致密不易出汗,解表藥用量宜偏重。7.參考答案:(1)消除或減少藥物的毒性、烈性的副作用。如巴豆去油。(2)改變藥物性能,增強藥物療效。如生地制熟、延胡索醋制。(3)矯嗅、矯味,便于服用。如水漂海藻。(4)便于制劑、煎服和貯藏。如磁石燒煅。(5)消除雜質和非藥用部分,使藥物潔凈。如枇杷葉去毛。8.參考答案:延胡索生品中所含的止痛成分延胡索甲素、乙素及丑素等游離性生物堿難溶于水,醋制可使所含的游離性生物堿與醋酸結合生成易溶于水的醋酸鹽,提高煎出率,增強行氣止痛作用。9.參考答案:自然銅主含二硫化鐵,煅制后二硫化鐵分解成硫化鐵,經醋淬后一部分硫化鐵與醋酸反應生成醋酸亞鐵,且藥物質地酥脆易碎,提高了鐵離子的溶出率,有利于機體吸收。10.參考答案:將凈選后的新鮮成熟果實或種子,在一定的溫度或濕度條件下,促使其萌發幼芽的方法。11.參考答案:是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姜汁拌炒的方法。12.參考答案:將藥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暫時間,取出,分離種皮的方法。13.參考答案:性味苦寒,清熱之中,燥濕力強的藥物,稱為清熱燥濕藥,主要用于濕熱證。
因其苦降泄熱力大,故本類藥物多能清熱瀉火,可用治臟腑火熱證。14.參考答案:甘草對藥物中毒、食物中毒、體內代謝物中毒、細菌毒素等有一定解毒作用,是由于甘草甜素對毒物有吸附作用,能減少毒物的吸收而解毒;甘草甜素還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能增強肝臟的解毒作用,保護機體免受毒害;甘草甜素水解后生成的葡萄糖醛酸,能與含有羥基或羧基的毒物結合生成在體內不易吸收的產物,分解物從尿中排出,達到解毒的作用。15.參考答案:①《雷公炮炙論》南北朝劉宋時代雷②《炮炙大法》明代繆希雍③《修事指南》清代張仲巖16.參考答案:共同點: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濕熱證,泄瀉、痢疾、黃疸、帶下、濕疹、濕瘡。熱毒證,瘡瘍腫毒不同點:黃芩:善清上焦濕熱、肺火:濕溫、暑濕初起多用,肺熱咳嗽,痰黃質稠,中上焦郁熱,熱病煩渴,傷寒邪在少陽,寒熱往來,火毒上攻、咽喉腫痛。兼涼血止血、除熱安胎:血熱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懷胎蘊熱,胎動不安、胎漏下血黃連:力最強,善清中焦濕熱、心火、胃火:濕阻中焦,脘腹痞滿;胃火熾盛,牙痛、嘔吐;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脅肋脹痛、嘔吐吞酸;濕熱瀉痢、里急后重、下痢膿血,濕熱瀉痢要藥;耳痛流膿、目赤腫痛、疔毒;血熱吐衄。
兼清心除煩:心火亢盛,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火熱熾盛,高熱煩躁,神昏譫語。黃柏:善清下焦濕熱、相火:濕熱下注,帶下黃濁穢臭;足膝腫痛、痿軟無力。兼退熱除蒸:陰虛發熱、骨蒸潮熱、盜汗遺精。17.參考答案:清炒法即不加輔料的炒法,根據藥物受熱和變化的程度不同,可將清炒法分為炒黃(微炒)。、炒焦和炒炭三種。18.參考答案:性味:苦,寒。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焦梔子:涼血止血。應用:熱病心煩,濕熱黃疸,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19.參考答案:(1)酒性大熱,味甘、辛;能活血通絡,祛風散寒,行藥勢,矯味矯臭。作為炮制輔料,其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強療效;除去某些藥物的異味而起到矯味矯臭的作用。(2)醋性溫,味酸苦;具有引藥入肝、理氣、止血、行水、消腫、解毒、散瘀止痛、矯味矯臭作用。作為炮制輔料其可使生物堿溶出增加而增效;還具有殺菌防腐、解毒、矯味矯臭等作用。(3)蜂蜜生則性涼,熟則性溫,味甘;能解毒、潤燥、緩急止痛、矯味矯臭、調和藥性,作為炮制輔料其可與藥物起到協同、增效、解毒、緩和藥物作用、矯味矯臭等作用。20.參考答案:是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煉蜜拌炒的方法。
21.參考答案:性味:苦、甘,微寒。功效: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應用:溫毒發斑,血熱吐衄。溫病傷陰,陰虛發熱,夜熱早涼、無汗骨蒸。血滯經閉、痛經、跌打傷痛。癰腫瘡毒。22.參考答案:米炒藥物時可以借米的顏色變化掌握炮制“火候”。一般炮制昆蟲類藥物時,炒至米變焦黃或焦褐色為度;炮制植物類藥物時,炒至黃色為度。23.參考答案:(1)增加煎出,提高療效果實種子類、礦物類、動物骨骼類等,經炮制可改變藥材組織結構,使其溶出率增大。(2)減少損失,保存藥效含苷類藥物適當加熱,可破壞酶,保存苷。如天麻蒸制等。(3)輔料協同,增強療效如蜜制黃芪,醋制元胡等(4)制備新藥,擴大療效如棕櫚生品不入藥,煅炭后供藥用等24.參考答案:是藥物炮制時溫度的高低,常用的火力有文火(小火)、中火和武火(強火)。25.參考答案: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置炒制器具內,用中火或武火加熱,炒至藥物表面呈焦黃色或焦褐色,并逸出焦香氣味的炮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