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股霸總風,刮到了美利堅。
在國劇市場被嗤之以鼻的國產霸總爽劇,開始出征海外,在歐美文化圈攻城略地。
白富美被男友囚禁心痛欲絕、灰姑娘入贅豪門碰到狠毒繼母、家產被奪的千金小姐開啟復仇之路……
這劇情,眼熟嗎?
再看名字:
《再見,我的總裁大人》、《致命誘惑》《我的億萬富翁丈夫的雙重生活》……
足夠狗血,足夠辣眼,成績卻足夠響亮。
在海外商店里,專攻霸總短劇的APP“ReelShort”,沖上榜單首位。
霸總劇多為付費點播,一集合人民幣五六塊,100多集就是五六百塊。
這門好生意,在國外如火如荼。
但在國內,現在卻冰火兩重天。
依托于短視頻平臺的網文爽劇,最近正在成規模的下架。
這里面,有一部短劇,被指名道姓點了出來:《黑蓮花上位手冊》。
不久前,該劇上線,一天吸金超2000萬,比網大更賣座,比網劇更受歡迎。
不過,剛爆5天后,該劇又被緊急下架,“出道即巔峰”,自此杳無音訊,賬號也變成了私密。
該劇的下架,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對它該不該下架的原因,眾說紛紜。
但榜單里,類似的短劇依舊如火如荼,平均觀看均超700萬。
在圈錢爛劇橫行的當下,怎么就容不下一部單集幾分鐘,劇情直給的復仇爽劇?
我們對影視作品的容忍程度,到底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
01、該不該下?要不要下?
還拿《黑蓮花上位手冊》說起。
一部劇下架,觀眾自動分成兩派。
一派,反對,“比現在很多古裝劇要好看很多”。
一派,力挺,“這樣的人(?。_實應該封殺”。
大家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那么這部一百多集的爽劇,講的到底是什么?
劇如其名,相當直給,“黑蓮花上位”,就是整部劇的劇情。
女主是個“美強慘”,家人被欺負死,于是從“小白花”秒變“黑心蓮”。
進宮后不僅步步高升,還不擇手段,鏟除異己,為家人報仇,行事凌厲,狠辣果斷,突出一個“宮斗叢林法則”。
這種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的劇,絲毫不拖沓,沒有任何廢戲,就像將所有女頻爽文的爽點全部集中在一起,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部釋放。
要的就是一個爆炸爽的效果。
這部劇改編自番茄爆款小說《昭華亂》,本身就是一本“大女主爽文、高智商宮斗、女主算計全后宮、瘋批反派性格的小說”。
轉成畫面,沖擊力更強。
所以,《黑蓮花上位手冊》不留絲毫中間地帶,喜歡的人,沖的就是它自帶的女頻爽點。
不喜歡的人,罵的就是它簡單直給的劇情。
看完幾集,皮哥大概明白了,平臺下架原因中的這幾個評價詞:
“渲染極端復仇,以暴制暴,是非觀念混淆,過度渲染人性中的惡”。
用暴力解決暴力,用自己的惡,對別人的惡,看似是理所當然。
但過于直白,強行,毫無遮攔地展現這種價值觀,卻不合適。
這種劇該不該下,要不要下的問題,我們還要從兩個維度來考慮。
第一個維度,是行業。
網友有所不知,這種曾經被不少人批判“又土又low”的劇,在當下,已經是一片藍海的搏殺現場。
豎屏網絡短劇,被稱為“2023最賺錢賽道”,其市場規模達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2027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將超1000億元。
不僅愛優騰三家長視頻龍頭親自下場血拼,就連抖音快手,也推出了自己制作的短劇系列。
(騰訊短劇《大媽的世界》)
這個千億的市場,所有的投資人都像紅了眼的狼一樣盯著。
而當一個行業剛剛開始,勢必免不了野蠻生長,良莠不齊,雜草叢生的現狀。
在這個時候,就需要國家和相關部門監管,在行業發展初期就撥亂反正,這才能從源頭保證,微短劇市場的合理化運行。
我們已經經歷過網絡大電影的亂象叢生,十年過去,擦邊色情,血腥暴力依舊橫生。
微短劇市場,絕不能重蹈覆轍。
第二個維度,是影響。
最適合拍短劇的文章,是什么?
是那些苦苦找不到投資的網文IP。
這些IP常常包含著色情低俗、血腥暴力、不良價值觀等等糟粕,但在殺紅了眼的制作人手中,這些IP卻都是能生出金蛋的香餑餑。
為什么?
不就是因為這些劇本,都跟《黑蓮花》一樣,刺激又直給。
它們基本都靠氛圍感和情緒宣泄贏得受眾,不講邏輯不講背景,只講人設和情節。
用最低俗的方式,撩撥觀眾最容易被觸碰的神經。
那么,這些短劇,賺的又是誰的錢?
(手機中的短劇廣告)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此類短劇的核心受眾,多數是家庭主婦,底層工人,村鎮青年,尚未出到社會的學生。
這些加起來,有一個名詞,叫“下沉市場”,實質上,它的受眾比下沉更下沉。
有媒體研究過短劇爆改熱區IP“多寶文”的核心讀者,女性比例占超9成,29歲以下占超三分之一,超7成讀者,學歷在大?;虮究埔韵?。
在這些短劇的價值觀體系里,世界往往非黑即白。
跟《黑蓮花上位手冊》一樣,不是你弄死我,就是我弄死你。
男頻短劇,迎合男性一夜暴富的幻想,或是征服女性的快感,或是穿越后無所不能的超能力。
女頻短劇,迎合女性從飽受欺凌的主角到上位復仇的幻想,或塑造一個多金專一帥氣,卻只為她一人死去活來的霸總,滿足她們的情緒和情感需求。
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造夢,就是只滿足人在動物性層面上的需要。
對高智商高文化群體來說,看此類劇只圖一樂,無可厚非。
可偏偏,這類短劇針對的群體,并非只是那些能明辨是非的人群。
尤其尚未接觸社會的學生,在家帶孩子的家庭主婦,很容易受此影響,價值觀產生歪曲。
有些人,是看爽了。
可潛移默化之間,又不知道多了多少,因此影響,成為往后人生道路的悲劇主角。
所以,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不僅該下,而且要下。
發現三觀不正的,要趕緊下,立刻下,馬上下。
02、57歲演青春少女,借拍戲之名行咸豬手……長劇太拉胯,短劇助興?
大家有沒有想一想,為什么觀眾開始成群結隊觀看豎屏爽劇,對網劇和電影卻意興闌珊?
因為,當下國劇一些畸形的“奇葩操作”,本質上還沒完全改變。
就拿今年的國產劇來說,牛鬼蛇神盡皆登場,辣眼場面層出不窮。
技術層面,騷操作一個接一個。
《安樂傳》里,迪麗熱巴飾演的任安樂,以完全違背物理常識的運動軌跡,在摳圖的背景下,拽著繩子飛舞。
《云之羽》中,兩白兩黑四人打斗,四仰八叉一頓亂飛,就像四個來回飄飛的塑料袋,絲毫沒有武俠的美感。
古偶為了表達浪漫,處處愛的魔力轉圈圈。
最簡單的轉場,也要玩兒點花活兒。
《以愛為營》中,一個明顯的摳圖特效,比皮哥年終總結的PPT還low。
《我的人間煙火》里,這個叫“棋盤特效”的過場動畫,相信各位打工人都做得出來。
《曾少年》中,兩人打啵的鏡頭,又復制了一遍上面的反向操作。
楊穎的這一部《塵緣》,更是離譜他媽給離譜開門,離譜到了家。
為突出某種意境,強行炫技。
還是《以愛為營》,特別喜歡這種烤羊肉串運鏡。
相似的,還有《星落凝成糖》里的這個鏡頭,堪稱“烤串加速版”,看得皮哥有點暈車了。
內容層面,毀三觀的場景也不遑多讓。
最突出的,莫過于《東八區的先生們》(已下架)。
摸胸。
男凝。
解內衣扣……
還有楊洋的《我的人間煙火》,無處不在秀頜線。
拿著滅火器逗開心,抱在床上隨便滾。
《轉角之戀》,57歲小女孩蔣雯麗和明道談戀愛,每一個鏡頭都曖昧到讓人反胃。
最讓人直呼辣眼的,還要數《歸路》。
男女主接吻,大特寫之下,啃得不亦樂乎。
隨后你猜怎么著?男主從嘴里,拿出了一個戒指……
現在求婚,都流行口水洗地了嗎?
本來大家看劇,就為圖個開心。
可這些劇,無論從拍攝層面、技術層面、劇情層面還是內核層面,都搞人心態,讓人破防。
這讓寄希望于此類國產劇的觀眾,不得不轉投微短劇。
起碼試錯成本低,就圖一個小快靈,即便不好看也可以隨時棄劇,不至于付出沉沒成本。
03、監管緊了?還是松了?
從對微短劇的整治來看,對影視劇內容的監管,是“緊了”。
畢竟當下只要提及“刪減”、“下架”、“違禁”類似的詞語,大家都會不自覺帶入到“監管”中。
《黑蓮花上位手冊》,也不例外。
可是,當我們太高眼界,將目光著眼于2023年的國產影視劇市場,卻能明顯發現,今年的所謂“監管”,也放寬了。
最直觀的,是曾經傳言因各種原因被“封殺”、“雪藏”的院線片,迎來了扎堆上映“解禁”。
譬如,正在影院熱映的電影《刀尖》,就被雪藏整整五年。
電影于2018年殺青,此后再無消息。
有傳言稱,電影遲遲不見上映,是因為題材敏感,也有人說,是因為資方跑路。
但5年之后,終于在今年迎來上映。
電影內容暫且兩說,但在它能上映這個事實上,幾乎無可辯駁。
同時被“解禁”的,還有張藝謀的《堅如磐石》。
作為張藝謀反腐反黑題材的首部作品,《堅如磐石》也是時隔5年,才和我們見面。
上映后,片中墻內藏尸、火鍋燙手等大尺度的情節,也做了最大程度的保留。
于和偉殺人血濺四周的場面,更成了不少人今年的陰影。
再譬如,《涉過憤怒的海》,這兩天已經上映。
作為曹保平“烈日灼心”三部曲的第三部,《涉過憤怒的海》2020年殺青,原定于2021年上映。
但隨后就像失蹤了一般杳無音訊,只留下一段14秒的預告,直到年底,直接上線各大影院。
片中黃渤再展現了精湛演技,大尺度的劇情,對人性的深挖,也不愧于曹保平的水準,更無愧于電影的主題。
還有《風再起時》。
這部電影,原定于2021年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上以開幕影片的形式與大家見面,結果因“技術原因”突遭下架,后終于在今年春節走進院線。
《超能一家人》,在頻遭撤檔風波之后,終于定檔暑期上映。
電影《不止不休》,2022年就制作完成,對標《藥神》,也在今年3月完成了上映。
之前久久沒有看到,現在又心心念念期盼續集的電影,還有《封神三部曲》的第一部。
這部戲,因各種原因被“雪藏”三年,也是終于在今年暑期檔,得以跟大家見面。
掐指一算,曾經遙遙無期的被傳言所謂“禁片”,今年上線了10多部。
無論質量如何,無論達沒達到觀眾預期,甚至無論刪減多少,它們能出現在影院,能出現在大眾視野,就是一種勝利。
這也直接證明,今年對于電影內容的監管上,是真的放寬了。
一些好的,曾經我們無法看到的電影,或許在這兩年會陸續上映。
曾經我們以為再也見不到真容的片子,如今早就進入了已看片單。
片方狂喜,觀眾狂喜,影視行業也迎來了潛移默化的正向改變。
除了這些電影,另外能證明監管放寬的,還有影視作品的尺度。
今年好劇不斷,最熱的是什么題材?
反黑,犯罪。
一部講述黑道大佬成長史的《狂飆》,在前半年的國產劇市場,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觀劇高潮。
里面不乏殺人暴力的鏡頭,不缺三觀不正的場面,更不乏官商勾結,以權謀私,沆瀣一氣的社會負面呈現。
但這一切,都不影響它的火。
《孤注一擲》,把緬北的詐騙搬上了銀幕。
直觀的虐待,赤裸的欺詐,絲毫不遮不藏。
《消失的她》,男友為錢殺死女友,手段充滿欺騙。
但不影響一句“海底星空”火遍全網。
還有這兩天熱映的《熱搜》。
企業招待會,成為商業大佬的“選妃現場”,女孩被肆意蹂躪凌辱的事實,影射出了不少社會問題。
這一幕幕,一面面,不都是內容監管放松的證明?
所以,監管是松了,還是緊了?
讓皮哥說,今年以來,是該松的松,該緊的緊,這是在2023的國內影視劇市場,悄悄發生的好事。
那為什么,有的大尺度就要被禁,有的“毀三觀”卻還被宣揚?
這就不得不提到,影視文藝作品的文化責任問題。
每一部作品,都承擔著一定的社會文化職能,肩負著一定的文化傳播屬性。
雖然沒有明確的監管細則和下架標準,但一部劇的文化責任,還是很好判定的。
當那些大尺度的場景,以博流量,博眼球,博噱頭的方式出現時,就該被下架。
就像《黑蓮花上位手冊》,雖然跟不少優秀劇一樣,都是“黑蓮花上位記”,但本質上卻有很大區別。
如果說,其他女主上位的好劇是一根汁水充盈的甘蔗,那《黑蓮花上位手冊》無疑是創作者已經嚼干吃盡的甘蔗渣。
它看似保留了核心信息,實則舍棄了更多。
劇中沒有任何人物弧光,沒有人物在面對選擇時的心理掙扎,沒有人物的成長,沒有人性的復雜。
這里面,人物成了情節的工具,完全忽略了作品應該“以人為本”的核心,只是“以人為主”的表面關注。
相比于其他劇,《黑蓮花上位手冊》去除了精華,留下了垃圾。
“它撕毀所有過往認知,把人變成純粹的動物,放大人的欲望和惡,臉譜化地呈現一個個狗血的故事?!?/p>
這樣的劇,是沒有半點文化責任可談的。
譬如《狂飆》,你可以厭惡高啟強的罪惡,但不妨礙對他生平的同情。
這是一個好的人物,好的劇作應該激發出的認知和思考。
同樣,我們能看到,監管保留的“大尺度”,一般都是為故事,為塑造人物,為體現劇作內核,為弘揚正確三觀服務的。
一樣的場景,放在網大里,或許就成了博眼球,讓更多人關注和點擊的噱頭。
這也是判斷所謂“尺度”、“三觀”,是藝術還是非藝術的本質區別。
會不會觸發“監管”,就要看這些鏡頭,包括劇作本身,是不是為文化責任服務。
要皮哥說,“監管”本身就是好事。
無規矩不成方圓,跟人一樣,從小到大一定要有人管著有人教育,才能往正確的方向發展,任其生長和自生自滅,沒有人能成為人才。
影視作品,一樣。
該松的放松,該緊的勒緊,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影視行業繁榮的必然。
2023年,影視圈的“天”,已經變了。
不要一遇到“下架”和“監管”,就扯著嗓子罵娘。
相比于之前,我們已經走在一條,無比健康的路上。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蜉蝣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