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莊自修/文)
曾經,回鄉創業的風潮更多出現在現實題材劇中,如今,越來越多的都市題材、偶像劇加入了這一元素,形成了影視+文旅的新打法,其中不乏劉亦菲、李現、周雨彤、宋茜等人氣藝人的身影。
返鄉,似乎正在成為影視新風口,但隨著文旅+內容越來越多,也面臨著諸多新挑戰。
新風口?
以前,回鄉創業的情節,更多是出現在一些現實題材作品中。
如趙麗穎主演的當代農村劇《幸福到萬家》,何幸福和丈夫后來離開城市,回到萬家莊帶領村民發展旅游產業;張晚意主演的現實題材劇《父輩的榮耀》,興杰回到家鄉,扛起了林業改革的使命;黃軒主演的脫貧攻堅劇《山海情》中,年輕一代的白麥苗和馬得寶等人紛紛回鄉創業。
此外,還有劉昊然、彭昱暢主演的電影《一點就到家》,王茜華主演的當代農村電視劇《月是故鄉明》、孫茜等人主演的鄉村振興勵志劇《第五名發家》等等。
如今,這股風吹向了都市、愛情劇。
如劉亦菲李現主演的《去有風的地方》,李現飾演的謝之遙辭去高薪工作回鄉創業,劉亦菲飾演的許紅豆也離開大城市在大理開起了民宿;李現在《春色寄情人》中,飾演的陳麥冬離開大城市,回鄉當了一名遺體整容師,而周雨彤飾演的莊潔,也有回鄉創業的打算;還有之前播出的《故鄉,別來無恙》,同樣講述了主角的返鄉故事。
還有不少類似的返鄉故事正在上演。
如馬伊琍、周依然、于適主演的《我的阿勒泰》,講述了生長在阿勒泰的漢族少女李文秀在大城市追求文學夢想卻屢屢碰壁,回到家鄉結識哈薩克少年巴太之后,漸漸發現了當地之美的故事;又如宋茜主演的《另一種藍》,講述了北漂陳小滿重回家鄉景德鎮,與柯巖邂逅,兩人并肩前行共同創業的故事等。
返鄉,是如今的影視新風口嗎?
一位平臺責編透露,自從《去有風的地方》火了之后,影視內容與當地文旅結合確實是目前的一個新創作方向,“如果有合適的項目,我們也會考慮開發”。
制片人向陽有點遺憾地表示,兩年前他們就想過做這個類型,但因為是原創劇本比較難寫,遲遲沒有大的進展,沒想到這個方向一下子成為風口了。
新機遇
細究不難理解,返鄉為何會成為影視創作新方向。
首先是大環境原因。這幾年,隨著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工作內卷嚴重,生活壓力持續增加,社會氛圍已經從當初的“奔赴北上廣”變成了“逃離北上廣”。
相反,隨著短視頻的興起,多姿多彩的鄉鎮生活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自媒體上不乏做老屋改造,農田種植,以及分享當地美食的百萬UP主。
在這種社會情緒下,都市劇作為最貼近現實,反映現實的類別劇,自然在內容創作上會聚焦當下熱點。
其次則是政策的倡導。很早以前,就有相關政策倡導青年返鄉創業興鄉,只不過這種倡導之前大多體現在一些現實題材劇中,尤其是農村劇。
這兩年,有了不小的變化。
題材方面,不僅現實題材劇有此類元素,一些都市劇、愛情劇也開始響應倡導;演員也從之前大多由中生代演員出演,變成了越來越多的人氣演員加入,并且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今年初,國家廣電總局還推出了“跟著微短劇去旅行”計劃,相信之后會有更多文旅+短劇的作品與觀眾見面。
值得一提的是,創作此類作品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優秀的作品會獲得當地資源和資金的支持。
比如《去有風的地方》帶火大理旅游之后,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就發布公示,擬對該劇給予200萬元補助。
事實上,不少城市對于影視劇拍攝都有相應的扶持資金,并且隨著影視劇對取景地旅游熱度的影響變大,該扶持資金也在進一步加大。
比如,據影視毒舌報道,北京將單部網劇扶持金額提升至1000萬,《大江大河3》《父輩的榮耀》《覺醒年代》等劇就獲得不同程度的資金扶持;四川單部扶持金額最高2000萬,2022年,《后浪》《今天的她們》《做自己的光》三部劇入選;廈門重點項目最高獎勵500萬,企業最高可獲1000萬等等。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有些小地方財政可能很難做到資金支持,但會提供很多資源,比如劇組拍攝全程開綠燈,各個景點隨便去之類,這也屬于一種隱形資源扶持。
新挑戰
從近幾年播出的幾部作品來看,文旅+的影視創作內容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比如李現周雨彤剛剛大結局的《春色寄情人》就帶火了拍攝地泉州,“和李現一起打卡泉州”“跟著春色寄情人打卡泉州”等話題登上熱搜,獲得極大曝光量;而由馬伊琍、周依然、于適主演的《我的阿勒泰》,剛播出沒幾集,不少觀眾就被劇中廣闊無垠的風景治愈,稱贊它是新疆宣傳片,也想去一探究竟。
不過,隨著這類作品越來越多,該類型創作的模式化問題也逐漸凸顯。
其一,觸發主人公返鄉的契機,大多都是在大城市受挫。
《去有風的地方》女主許紅豆因為閨蜜去世,生活和工作陷入低谷,前往大理休息調整;《我的阿勒泰》女主李文秀因為在大城市追求文學夢屢屢碰壁而返回故鄉;宋茜主演的《另一種藍》因為接連失業而回到家鄉。
其二,這類作品的大結局幾乎都是主角在家鄉創業成功,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
初看這樣的敘事模式觀眾可能還會有新鮮感,隨著文旅+內容越來越多,難免會有套路化之嫌。人們可能會發出疑惑,逃離北上廣就真的能過上事業愛情雙豐收的生活嗎?
誠然,創作文旅+的作品確實不易,拍的好是影視與文旅雙贏,拍得不好可能就會成為無聊旅游的宣傳片。
《我的阿勒泰》導演滕叢叢就曾表示,把散文《我的阿勒泰》改編成電視劇是一個難題,她最終選擇從形散神不散的原作中理出一條母女主線,然后圍繞這條線建造適配的人物關系。相較于其他均以男女主為主線的敘事模式,這算是一個小的創新。
“怎么契合市場的點,做出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和獨特性,這是創作者需要思考的?!?/p>
向陽說,“如果都是回鄉創業就普通了,肯定需要還有其他能體現稀缺性的故事亮點?!?/p>
就這個問題,《春色寄情人》答得不錯。首先,男女主人設很帶感,一個遺體整容師,一個殘疾人,其次,女主回鄉并非是在大城市受挫,而是因為生病暫時回去修養,之后因為愛情和家人去世帶來的變動才有了回鄉打算,之后主創也沒有回避兩人之間存在的現實問題,而是給了開放式大結局,比較真實,觀眾看了也會有共鳴。
綜上所述可知,返鄉在各方因素推動下,確實是個影視新風口,但如果一味返鄉創業,不做其他創新,新風口也很有可能變成新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