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漂流瓶,無意間成了一種新的流行。
全文2090字,閱讀約需4分鐘
撰文 楊一凡 校對 柳寶慶
現代語境下,寫信似乎是一件非常古老且低效的事情。
你不得不承認,時間越來越碎片化的今天,很少有人還有耐心手寫或是閱讀一整封信件。
盡管生活中已經沒什么人寫信,但在另一處地方,手寫書信卻意外重新火了起來。
在剛剛結束的五一假期,全國有1.44億人次乘坐鐵路出行。
疾馳的高鐵車廂里,除了吃飯、追劇、打游戲外,一些人嘗試開辟出了新的娛樂項目,從前座背后的口袋里翻出紙質垃圾袋。
隨機寫上心里話,然后原封不動地塞回去,等待下一個同樣座位的旅客。
高鐵漂流瓶,無意間成了一種新的流行。
乍看像是胡鬧,細讀下來卻別有一番趣味
中國有世界上最快的高鐵,這種玩法也以高鐵的速度散播開來。
━━━━━
高鐵漂流瓶有多火?
垃圾袋最早的用途,就是用來裝垃圾,內層的鍍膜可以防水,身體不適的時候可以臨時裝嘔吐物。
而垃圾袋空白的背面,就成了天然的信紙,旅途里勾勾畫畫的絕佳載體。
對第一批在垃圾袋上寫信的人來說,這樣的行為伴隨著一種“偷感”。
“在垃圾袋上寫信兼具實用主義和理想主義,如果你能從包里翻出一支筆,就能得到一個高鐵漂流瓶?!?/p>
“相比在旅途中聽同車廂功放的音樂或孩子哭鬧,不如靜下心給陌生人寫一封信。”
在社交媒體的助力下,衍生出很多“高鐵垃圾袋寫信”的話題,越來越多人開始翻找垃圾袋準備創作。
高鐵垃圾袋上的內容包羅萬象:
通常情況下,垃圾袋上的文字都以陌生人你好開頭,有人把它當作日記本,隨手記下旅途中的心情。
有人把它當成許愿池,悄悄寫下匿名愿望。
有人用它許愿,寫下對未知旅程的隱隱擔憂。
垃圾袋上的寄語既像是說給別人也像是寫給自己,以祝愿和加油打氣的話語結尾。
有人用它做畫布,寥寥幾筆就能看出一個人的繪畫功底。
網友戲稱,從此,寫字好看和擅長畫畫的人,有了新的高鐵娛樂活動
在另一面,這項活動足夠包容,無論是老者還是兒童都可以即興來上幾筆。
━━━━━
什么人在高鐵垃圾袋寫信?
在校學生霍霍告訴我們“半年前一次坐高鐵看到前座露出一個角,我以為是勒索信或者情書,打開之后發現是陌生人的祝愿,從那之后我也有了這種習慣。”
“某種程度上這像是一種接力,高鐵是一種難得的獨處時刻,過隧道的時候手機信號不好,我又有隨身帶筆的習慣。”
大家寫信的初衷并不相同,有的人看重記錄,有的人渴望鏈接。
為什么科技發展到今天,人們還是懷念手寫書信?
霍霍向我們補充:“過去老人寫信,開頭就是見字如晤、見字如面,文字書信可以很好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真實生活中的我經常有一種孤獨感,也缺少手寫的記錄和表達,雖然和朋友們在網絡上很開心,但我們在現實中卻很缺少手寫書信的表達。”
00后打工人小樊從今年春節假期開始嘗試在高鐵上寫信,已經成了一種旅途中重要的儀式感來源。
“生活中總有人在堅持傳統的方式,在高鐵上寫信的人,比堅持在地鐵里看紙質書的人更為稀有。”
“每周往返兩個城市,寫信讓我在旅途中獲取了一些寄托,職場變動,情場失意都能被寫進信里,高鐵寫信對沖了生活中的內耗?!?/p>
“生活里很多事情懸而未決,你需要一個樹洞去傾訴,這種行為甚至不需要回應?!?/p>
其實寫信最早的功能就是溝通和交流,而手寫書信一直有自己的文化內涵:
現代人遇到生活的難事,可能是找朋友們吐槽,也可能是在手機里發一篇僅自己可見的小作文,手寫信件在今天變得格外奢侈。
傳統意義上的手寫書信,老人寫信無論是紙張的選擇還是筆的選擇都有講究。
而在旅途中,用旅途專用垃圾帶,給另一個陌生的旅人寫信,也能達成一種跨越時空的情感寄托。
━━━━━
高鐵垃圾袋大改造
如果說寫信是文藝青年在高鐵上打發時間的發明,那對不喜歡寫信畫畫的年輕人來說,垃圾袋也有其他用途。
永遠不能低估大家在漫長旅途中的想象力。
有人會把垃圾袋的封條做成書簽,封條的寬度和尺寸天然適合小開本讀物。
甚至有人把垃圾袋改造成懸掛式手機支架,讓自己的旅途更舒適。
在中世紀,漂流瓶是人們穿越廣闊大海進行交流的一種有趣傳播方式,因為可能被何人撿到,充滿未知的神秘氣息。
今天,源于海上的漂流瓶,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在陸上和空中交通工具上。
小時候我們會練字、會在草稿本后面亂涂亂畫。
后來隨著打字的速度越來越快,提筆忘字變成一件常事。
在旅途中的垃圾袋背面寫信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對書寫的集體追憶。
有網友質疑這種行為是否會造成高鐵垃圾袋的浪費。
對此,有媒體專門咨詢過鐵路部門,得到的回復是只要不打開密封的前提下紙袋依舊會被重復使用。
當一個垃圾袋被寫上了文字,沒有失去使用價值的同時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給自己的旅途一些儀式感,也給下一位乘客制造一些善意的驚喜。
如果你最近要坐高鐵,除了附身尋找座位下充電器,也可以試試探索前座背后的垃圾袋,沒準就能收獲意外之喜。
Tips:
1.寫信時,盡量不要損壞封口浪費。
2.即使買到了第一排座位也別灰心,小桌板后一樣有垃圾袋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