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竹芒、夏蟲
房價落,萬物“升”。繼水電氣漲價后,高鐵也宣布漲價了!
5月2日,鐵路12306官網發布公告,武廣高鐵、滬杭客專、滬昆客專、杭甬客專4條高鐵,票價將迎來上漲。
這是中國高鐵不算長的歷史上,漲價幅度最高的一次。
其中,一二等座漲幅達20%左右。智谷趨勢觀察到,最承壓的商務座,最高漲幅甚至接近40%!
心情最苦澀的,要數湖南、湖北、江西的百萬“打工人”,年節往返又要多一筆不菲的交通支出了。
接下來,中國高鐵會不會進入“普漲時代”?大幅提價的背后,是怎樣的經濟信號?
這次高鐵的提價幅度,屬實讓廣大民眾感到有點“肉痛”。
當然,官方的表述并沒有那么直白,而是將其描述為“靈活定價機制”,只是調整了這些線路的“公布票價”——可以理解為實際執行票價的上限。
公告內容稱,自2024年6月15日起,對京廣高鐵武廣段、滬昆高鐵滬杭段、滬昆高鐵杭長段、杭深鐵路杭甬段上運行的時速300公里及以上動車組列車公布票價進行優化調整,并根據市場狀況,區分季節、日期、時段、席別等因素,建立靈活定價機制,實行有升有降、差異化的折扣浮動策略。
那這個“公布票價”,比起當前票價來說,變動幅度可以達到多大呢?
拿武廣段來說,目前從武漢站到廣州南站二等座的價格為463.5元,一等座為738.5元,商務座為1458.5元。
現行票價,圖源:12306官網
根據調價公告,將分別上漲至553元、885元、1935元,漲幅達19.31%、19.81%、32.67%。
圖源:12306官網
長沙南站至廣州南站目前的票價為二等314元、一等504元、商務995元,將分別漲至377元、604元、1321元,漲幅達20.06%、19.84%、32.76%。
圖源:12306官網
再看滬杭段的情況,目前上海虹橋到杭州東的票價分別為二等73元、一等117元、商務219.5元,將分別上漲至87元、140元、306元,漲幅達19.18%、19.66%、39.41%。
圖源:12306官網
不過,官方也明確表示,這次調價不是全面上漲,而是“有升有降、差異化的折扣浮動策略”,以公布票價為上限、5.5折為下限。
什么意思呢?理論上來說,調價之后,高鐵票也可以變得更便宜。
例如武漢站至廣州南站的二等座,最低可以定價為304元,較現票價低約34%。上海虹橋站至杭州東站的二等座,最低可以定價為48元,較現票價低約34%。杭州東站至長沙南站的二等座,最低可以定價為267元,較現票價低約34%。杭州東站至寧波站的二等座,最低可以定價為47元,較現票價低約34%。
至于最后怎么定價,那就是企業說了算。
所以,這種“有漲有跌”的說法,很多網友并不買賬。畢竟,低價票何時何車次出現,完全是個未知數。
“什么都漲,工資不漲”
“專家真的很會建議,建議專家步行出行,又不是沒有腿”
圖源:微博
逐漸退出人們視野的“綠皮火車”,再度受到熱捧,“多開綠皮車”,“坐綠皮車買臥鋪,在火車睡覺也好過漲價20%”的聲音,議論紛紛。
圖源:微博
也有人留心到這次漲價突如其來,網友說以往被詬病“走過場”的聽證會,這次直接“樣子也不做了”。
圖源:微博
根據《政府制定價格聽證辦法》第三條規定:制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價格、公益性服務價格和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等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應當實行定價聽證。還規定,制定定價聽證目錄以外的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定價機關認為有必要的,也可以實行定價聽證。
不過,事實上,在很多網友可能還沒注意到的時候,高鐵票價的定價權早已發生了轉移。
2016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改革完善高鐵動車組旅客票價政策的通知》,鐵路運輸企業第一次獲得對高鐵動車客票的自主定價權。
自此,定價權從集中由政府管控,轉為企業自主定價。
就像這次對于調價引發的大討論,國鐵集團相關負責人只是回應了幾句,表示“是正常市場行為”。顯然,這種說法很難讓人釋懷。
高鐵漲價的邊界在哪里?是否應該引入聽證制度,至少讓公眾建立更深入的理解,從而贏得輿論支持?
這個問題,顯然值得斟酌。我認為一紙公告之外,還是很有必要做出更為詳盡的解釋說明。
畢竟,高鐵漲價,影響的群體極為廣泛,可以說關系到每一個人。
首先,廣大的“打工人”,將普遍承壓。
這次調整的四條高鐵線路,其中滬杭、杭甬是短線,且都位于長三角地區,是全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人均收入高,外人眼里的“普遍富?!薄?/p>
反觀另外兩條線路,武廣和杭長,覆蓋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廣東多地,既有挑大梁的經濟強省,也有被調侃的“環江西經濟帶”的中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個體對于金錢變化的感知標準,更是不盡相同。
比如杭州一碗“片兒川”收費20元,在南昌吃碗拌粉則是3元起步,不同的工資和物價水平,卻需要坐上同一列漲價的高鐵,兩端往返的人,心情大抵是不同的。
其中,中部地區的兩湖兄弟,心情可能最為苦澀。雖然湖南、湖北比江西經濟整體更為發達,體量更大,但是他們都有同一張標簽:勞動力輸出大省。
比如,在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湖南人超500萬,湖北、江西也都超過200萬人。
在一份2021年杭州人口組成的數據中,同樣顯示江西、湖北、湖南位居人口來源前三。
圖源:三土城市筆記
這就意味著,這三個中部兄弟,每年有著大量的打工人需要像候鳥一樣,往返于經濟發達的廣州、杭州等地。
但眾所周知,流動人口很大部分來源于農民工,他們的歸宿最主要流向于建筑行業、制造業,薪資上漲空間有限,在當下環境中,更是艱難。
在這種背景下,漲價的高鐵無疑在打消人們想回家的心。
就像網友說的,“曾在文綜試卷上高歌的中國速度拋下了我”。
以武廣、杭長兩線交叉的長沙為例,一個人從長沙南到廣州南的二等座票價高出63元,夫妻二人就是126元,往返就是252元,相當于一個人在工地上、工廠里,要多做一天的活。
在這之外,他們還需要承擔著水電氣等其他費用的增長。難怪有網友說,綠皮火車,可能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與此同時,富人也逃不開高鐵漲價的“暴擊”,不得不承受最大漲幅。
有人曾說,收割一個富人賺的錢,遠遠超過了服務1萬個普通人賺的錢。
放在高鐵漲價里,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智谷趨勢發現,基本上,商務票的漲價幅度都要高于二等座、一等座,后者漲幅基本維持在20%左右,而前者漲幅普遍在30%以上。
最夸張的,一個商務票的漲幅,差不多是普通二等座的兩倍。
比如上海虹橋到杭州東,商務座票價漲了39.41%,二等座則只漲19.18%。
看來,漲價確實是個靈活機制,還是考慮到了不同群體的承受能力啊,沒有搞“一刀切”。
說到這,需要說明一下,我并非無腦反對高鐵漲價,而是希望能夠客觀、理性、公開透明地討論高鐵漲價的幅度、時機。
甚至,從當下形勢來看,高鐵漲價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為什么呢?
一來,狂飆突進的高鐵開啟的“大基建”時代,留下了不少債務。
過去十幾年,被譽為大國最閃亮的國家名片——高鐵一路狂飆,全國高鐵里程從9300公里飆升到4.5萬公里,市市通高鐵的省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地方提出了“縣縣通高鐵”。
可另一個事實是,絕大多高鐵都背負著債務,盈利遙遙無期。
高鐵,并不賺錢!
媒體報道,全國僅有京滬、滬寧、寧杭、廣深港、滬杭和京津等6條高鐵實現盈利。其中,京滬高鐵是這6條盈利高鐵中唯一的中長途高鐵,且還是最繁忙的一條“現金奶?!?。
遍觀這幾條罕見盈利的高鐵,無一不在經濟發達地區,擁有大量充足且優質的客流資源。
但更多的高鐵,位于中西部地區,其公共服務性質較為濃厚,屬于超前建設,這部分地區的高鐵成本回收還需要很長一段時日。
可以說,熱門高鐵路線的漲價,可以很好地補貼冷門路線的運維,從某些角度來看,也算是一種“財務平衡術”了。
更何況,中國高鐵建設主要靠債務融資,與迅猛增長的高鐵里程一樣疾馳的,是巨額債務。
從2005年到2023年,國鐵集團(原鐵道部)總債務從4768億元猛增到6.13萬億,翻了13倍。而2017-2019年三年,國鐵年均發行3000億鐵路建設五年期債券,今年仍處于國鐵的本息償付高峰期。
至于3000億是什么概念?2024年一季度,國鐵集團實現營業收入為2833億元,漲幅超4%。
這個數據對比,可以仔細品一品。
二來,除了處于本息償付高峰期,中國高鐵建設還在建設高峰期。簡單來説,就是舊債未還,又添新債。
去年,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645億元,同比增長7.5%,成為“十四五”以來鐵路投資規模完成最多的一年,其中高鐵新增里程2776公里,雙雙超出預期。
對比過去20-22年疫情三年,2023年迎來了高鐵建設的提速拐點。
據《“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到2025年高鐵營業里程數要達5萬公里,這意味著今明兩年,平均還有2550公里的高鐵里程亟待開通。
這也是為什么,近期多條曾經被按下的高鐵開始重啟建設:濟棗高鐵、濟濟高鐵、石雄城際鐵路……
今年一季度,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24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9%,其中3月份單月投資額更是高達596億元,同比增長10.4%,刷新了歷史記錄。
開局即是沖刺,而背后龐大的資金量從哪來?
答案已經昭然欲揭。
此外,還有一個更嚴峻的考驗。三來,高鐵“大基建”雖未結束,我們又同步迎來了“大維修”時期。
這一點,在智谷趨勢去年年底的《趨勢研判》中寫得清清楚楚。
伴隨著中國高鐵網的逐步成型與老化,從去年開始,中國高鐵就進入了大規模維修周期。
這里所指的四五級維修,指的是高級維修,需返廠維修。
神州高鐵年報數據顯示,發達國家鐵路后市場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普遍在 20%以上,而申萬宏源研究則指出,當前我國鐵路運營維保支出一般占總投資的 2%-3%,兩者之間存在10倍的差距。
這就意味著,要維持中國鐵路長期穩定運營,就需要有周期性的大投入。
中國高鐵,從生產力變成“成本”本身,足以說明時間就是一把殺豬刀。
當三大周期疊加:本息償付高峰期、高鐵建設提速期、大規模維修周期……過去享受了太多補貼和便利的消費者,不得不成為時代艱難前行的一份子,為高鐵持續深入大國肌理貢獻一份力,掏一份錢。
房價落,萬物“升”。
這六個字,或許最能解釋這兩年來種種漲價的怪現狀。
當最能體現普通人收入情況的市場經濟底色行業,如餐飲零售等,用花式降價抗住了一波又一波的消費降級大潮;
曾經依靠地方補貼的公共服務類行業,卻因為沒有昔日的“買房大軍”可以支撐,各類補貼難以為繼,因此在定價上不得不回歸市場,乃至“被迫漲價”。
存量時代,這都是必然現象。
今年一季度,國家統計局公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利潤增長40.0%,同步增長的,還有相關企業的市值。
方正證券指出,提高地方國央企盈利能力后增發、甚至出售國有持股以獲得收益,這會是內陸地區政府維持營收、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一劑猛藥”。
凡此種種變化,都將與每個普通人衣食住行,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