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五一”假期里,人們口中的高頻詞是:“說走就走,快樂我有!”在陜西西安的古城街頭,身著傳統服飾的游客絡繹不絕;上海外灘的霓虹閃爍人流如織,現代都市盡顯蓬勃生機;重慶洪崖洞氛圍感拉滿,在大學生群體中引來了一波“特種兵旅游”潮……供需兩端持續發力,“五一”假期的節日經濟可謂是火爆異常,帶動文旅、餐飲、購物等服務消費穩步增長,吸引更多人“眼有山河,步履以往”。假日經濟是觀察我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窗口,透過這個假期,更能理解我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底氣所在。
“五一”假期期間,多個旅游城市“被攻打”的趣聞紛紛占據了社交媒體的榜單,許多地方再次迎來哪哪兒都有“一億人”的盛況。有點時間、有點空閑,“說走就走”的旅游必須安排。在擴大內需系列政策作用下,假日所帶來的消費勢能已成為拉動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僅在5月1日,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就達2069.3萬人次,創單日歷史新高??梢?,基礎建設的持續發力、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軟件服務的水平提升等舉措,都為包括“五一”在內的假日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撐。
隨著多年的發展,旅游市場的很多細節、內涵都悄然發生了改變,人們游玩的方向也在不斷嬗變。靠著燒烤出圈的淄博,以及憑借麻辣燙大火的天水都給出啟示,中小城市和美麗鄉村不僅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旅游目的地,更是新興的文旅增長點。在安徽碧陽鎮,以鄉村游為特點的親子耕讀游備受游客青睞;在浙江松陽縣,游客在老街古巷享受“慢下來”的時光……“五一”假期里,許多小城市撬動文旅“大市場”,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游玩是一個用腳做選擇的過程,以游客滿意為導向,更多的中小城市和小眾景點將迎來經濟發展的“潑天富貴”。
在假日經濟的新模式、新場景、新動能之中,少不了文化消費的繁花似錦。江蘇無錫的錫劇博物館小劇場里,精彩紛呈的錫劇折子戲演出吸引著老少戲迷慕名前來;國家大劇院原創話劇《鄧世昌》再現甲午海戰中彌漫的硝煙,觀眾得到了一場沉浸式的精神洗禮;福建武夷山的實景演出《印象大紅袍》,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展示“茶”文化的魅力……這是“五一”假期市場給出的積極反饋,充實頭腦、陶冶情操、滋養心靈的文化藝術產品,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心頭好”。其中所蘊藏的消費新需求,將大有經濟發展的文章可做。
“五一”假期市場火爆,節日流量催生發展增量。從“冰雪經濟”“美食經濟”“春日經濟”再到“假日經濟”,“經濟”二字的權重,折射出我們對于相關現象的思考。數據顯示,5月1日至5日,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預計約13.6億人次,日均超2.7億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24.1%?!拔逡弧奔倨诳此浦挥形逄?,但放在很多地方,卻是一次經濟發展的“大考”:從文創打造、產品開發、景區管理,到環境保護、鄉村振興、文脈發掘……或大或小的工作成果,都能在假期中得到實際的檢驗,它們也將為經濟發展“添柴加火”。(作者 謝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