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大家的印象中,都會認為將錢存在銀行,是十分安全的。然而,近些年來,出現了多起“巨額存款失蹤”事件,引發了社會關注和熱議,那么個人存款沒了,銀行該賠償嗎?看完恍然大悟!
2014年,在山東,一名儲戶在一家銀行營業網點辦理存款業務,并且當場拿到了存單。時隔一年之后,該儲戶前往銀行提錢,卻被告知,存單是假的,無法提出個人存款。
這起“銀行存款消失案”一度鬧得沸沸揚揚,最終判決也令人感到意外。原來這是一起銀行內部人員謀劃實施的犯罪案件,以高息“存款”為名義,欺騙了儲戶,蒙受巨額損失的受害人提起訴訟,要求銀行賠償其損失,但法院不予受理。
由此可見,當個人存款“失蹤”了,銀行或許并不一定會賠償,那么究竟由誰來負責?什么情況銀行會賠償?
對于大家來說,將錢存在銀行,可能是因為有存款利息,但是更多的是出于安全考慮。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巨額存款”憑空“消失”之后,讓不少人感覺將錢存起來,似乎也并不安全,那么在遭遇個人存款丟失的時候,該如何處置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個人“存款失蹤”,大致上有五種情形:一是貼息存款被騙走,二是信息泄露被盜走,三是快捷支付被轉走,四是存單質押被凍結,五是購買產品被迷惑。
先來分析第一種情況,什么是貼息存款呢?指除去原有的銀行利息外,另外根據存款金額給到儲戶的利息部分。這種情況,一般是因為儲戶為了高額回報,而被不法分子“鉆空子”,導致存款被騙走,儲戶則應承擔主要責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儲戶本人并未泄露密碼等信息,而是犯罪嫌疑人與銀行內部人員勾結,通過非法手段將儲戶存款直接劃走,那么銀行應承擔主要責任,而這也就是第二種情況了,就是信息泄露被盜走。
在“信息泄露”形式中,如果儲戶沒有自己保管好自己的卡號、密碼的話,導致被非法克隆,那么也應自行承擔責任。
第三種情況,銀行卡綁定第三方支付平臺發生資金盜刷,發卡行未及時履行短信通知義務導致損失擴大的,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第四種情況,存單質押被凍結,事實質上是儲戶與借款企業之間的一種民間借貸,儲戶應認識到高收益之后的高風險。至于第五種情況,想必大家不陌生了,由于誤導,導致儲戶聽信他人之言,從而導致自己的存款“變味”,想要毀約,卻難上加難,只能悔不當初了。
綜上所述,儲戶將錢存在銀行,當然銀行有義務保護存款人權益,但也需要分情況,承擔相應的責任,以及賠償。同時,隨著各項監管機制趨嚴,也將更好地保障儲戶的利益,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儲戶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銀行卡和密碼,來保障自己的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