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近日宣布,從今年起,放開高鐵動車票價,改由中國鐵路總公司(下稱“鐵總”)自行定價,并給予鐵總根據市場競爭狀況和客流分布等因素實行一定的折扣票價的權力。
這意味著正在市場化轉型中國鐵路總公司終于拿到了“高鐵定價權”。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學界普遍預計,發改委放開高鐵票價管制之后,東南沿海及部分熱門線路的高鐵票價存票價上浮空間。
北京交通大學運輸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紅昌分析,2013年后中國鐵路已經市場化了,賦予了更多的自主運營權,這應該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高鐵投資建設還本付息壓力沉重,導致在現有經濟來源有限的情況下,很難彌補其成本支出,隨著近年來經濟不斷降低增速,鐵路貨運量在大幅下降,這種情況下,鐵路客運收入的增長成了整體盈虧平衡的重要亮點,這種情況下國家發改委給鐵路總公司這樣一個政策,也算是一種鼓勵措施。
在這之前,高鐵票價的制定主要是按照公里數乘以一個固定的基準價。不過,鐵路專家、同濟大學教授孫章接受中國之聲記者采訪時表示,普通客運票價差不多有20年左右的時間沒有過變動。這次鐵總拿到高鐵定價權,不僅可以讓鐵路行業隨行就市,擴大收益,也將打破一成不變的高鐵票價,提高上座率,減少資源浪費,總體而言利大于弊。
在李紅昌看來,此次鐵總獲得的“高鐵定價權”并不是要全部放開高鐵的車票價格,而公眾較為擔心的“任性為之”的票價也不會出現。李紅昌解讀,價格并不是完全的放開,只是在公路、民航、私家車競爭激烈的平行線路上放開,在仍然受制于市場競爭條件下給予一定的市場自主運營權,政府不能讓這種具有公益性設施隨意漲價,對一些壟斷性的線路還是要進行適當的監管。比如北京-哈爾濱、北京-烏魯木齊、北京到廣州,這些長途線路每年節假日甚至日常都是非常緊張的,這種情況下對它的定價必須進行一定的政府指導或嚴格監管,不能隨便按照自主定價方式來定價。
哪些線路票價出現上漲的可能最大呢?孫章認為,東南沿海一帶會首先中招,因為那的消費較高,對票價漲幅不敏感,所以東南沿海的高鐵就會上浮。
此外,孫章預計,高鐵票價浮動最快將在今年下半年左右推出:“要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包括12306系統的軟件更新,這是要準備的,包括預測,最好還要做大數據的調查,必須摸清供給和需求是怎樣的,接下來這樣訂的票價浮動才不會引起負面的東西太多,我覺得這樣的大數據的調查是必不可少的?!?/p>
那么,新票價具體怎么定?
發改委在《關于改革完善高鐵動車組旅客票價政策的通知》中指出:
鐵路運輸企業制定高鐵動車組一、二等座旅客票價時,應當制定無折扣的公布票價(以下簡稱“公布票價”)。
同時,可根據運輸市場競爭狀況、服務設施條件差異、客流分布變化規律、旅客承受能力和需求特點等實行一定折扣,確定實際執行票價。
公布票價和實際執行票價要按照明碼標價制度規定,及時通過網絡和售票窗口等渠道告知旅客。制定公布票價應當在售票前對外公告,調整公布票價應當提前30天對外公告。
以前票價怎么定?
據央視新聞報道,在此之前,高鐵動車票價由國家發改委制定。主要是按照公里數乘以一個固定的基準價。
在2007年原鐵道部發布的《鐵運電〔2007〕75號》文件中,規定了旅行速度達到每小時110公里以上的動車組列車軟座票價基準價,如二等座票為每公里0.2805元,可上下浮動10%。
為啥把定價權交給鐵總?
由鐵總自行定價,大勢所趨,并不出人意料。今年之前,鐵路客運跟航空、公路、水路客運的競爭局面已基本形成,但另三個領域都是自行定價,唯獨鐵路、特別是高鐵,仍由中央政府定價。
這樣,一是鐵路企業失去競爭中的價格手段,二是政府管得太寬,三是鐵路收益不佳導致民營資本不愿投資鐵路,四是不利于形成旅客在“鐵空公水”之間做自主選擇的常態??傊哞F票價不放開,弊端不少。
當然,在把定價權交給企業的同時,政府就擔起了更大的責任——監管責任。這一點,管鐵路票價的,跟管藥價的、管別的很多已放開定價權的,都一樣。如果鐵總因某線路熱門而大幅提價、遠離其正常成本,如果有任何涉嫌違反《價格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的企業行為,執法部門若不管,就是不作為。
鐵總自主定價,結果就是漲價嗎?
根據《通知》要求,鐵總可以根據市場競爭狀況和客流分布等因素實行一定的折扣票價。專家預計,屆時部分緊張線路的高鐵動車票價會有適度上漲,與此同時,部分冷門線路的票價也會適當下調。
熱門線路有哪些?
京滬高鐵徐州東到蚌埠南段、滬杭高鐵、滬寧城際、京廣高鐵長沙到衡陽段等,許多線路每天100對車次以上。
有人擔心一旦鐵總自行定價,就會漲價。對這類擔心,應該講這幾層意思:
其一,世界上本就沒有只降價、不漲價的市場經濟。
其二,鐵路目前面臨著與民航、公路等激烈競爭的局面,決定了它不可能全面漲價。
其三,熱門線路上浮、冷門線路下浮,旺季上浮、淡季下浮,甚至同一時段同一車次的不同等級座位有上浮有下調,有望成為常態。這類靈活定價局面,公眾在其他交通方式上早就適應了,沒有理由不在高鐵上也這么辦。
作為乘客,在輿論場上“逢漲必罵”并不理智、也無益處,不妨讓自己的消費習慣跟上市場經濟的腳步,同時也習慣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給企業守法經營構筑必要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