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
今年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在湖北武漢舉行。同步舉辦的航天科普系列展覽上,人們排隊體驗VR太空探索、觸屏感受未來月球科研站、漫步在航天產業成就展區,開啟奇妙的“太空之旅”。
航天作為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以其所蘊含的科學精神,始終激勵人們不斷探索未知。從“兩彈一星”,到“嫦娥”攬月、“祝融”探火、“天宮”遨游星辰,中國航天60多年來始終逐夢星辰大海,成績舉世矚目。展望未來,豪情滿懷。
太空探索不斷取得新突破
航天日到來之際,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太空出差已5個多月,即將完成任務凱旋。
這是2023年10月26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和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全家福”。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在2024年2月9日農歷除夕,太空乘組專門錄制的視頻中,指令長湯洪波說:“我們在太空的這個年過得充實、幸福,請祖國和人民放心!”一席話,讓人心潮澎湃。
彼時,他是我國首位重返中國空間站的航天員。短短十幾天后,他又以在軌飛行總時長達215天的成績,成為目前我國在軌飛行時間最長的航天員。
湯洪波是中國空間站發展的見證者——
2021年6月17日,湯洪波和聶海勝、劉伯明駕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親歷了“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的歷史時刻。
2023年10月26日,湯洪波作為神舟十七號乘組指令長重返“天宮”,感受了中國空間站從“一居室”到“三居室”的改造升級。
逐夢太空并非一路坦途。從不到6個立方米的返回艙,到寬敞的“三居室”空間站;從“一口吃”的即食食品,到一星期不重樣的太空美食;從覆蓋率只有15%的測控通信,到隨時隨地的“天外來電”……中國航天人夢之所向,行之彌堅。
這是嫦娥四號著陸器彩色全景圖。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從嫦娥四號首次實現人類探測器月背軟著陸,到嫦娥五號采集到迄今為止“最年輕”的月壤,再到今年3月發射、4月取得圓滿成功的鵲橋二號中繼星任務,中國人深空探索的腳步更加堅實。
全年預計實施100次左右發射任務;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任務將著陸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并采樣返回;載人航天工程將陸續實施神舟十八號和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及天舟八號貨運飛船補給任務……2024年,中國航天將繼續邁向更加浩瀚的星空。
這是2019年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降落過程(示意圖)。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商業航天孕育新質生產力
“試驗飛行時間22秒,空中懸停9秒,懸停高度精度0.15米,試驗箭著陸姿態平穩,著陸位置精確,箭體狀態良好?!?024年1月,快舟火箭可重復使用技術試驗箭順利完成垂直起降試驗,實現了新的跨越。
走進位于武漢市新洲區的快舟火箭產業園,一片忙碌之景。如今,該產業園已具備完善的固體和液體運載火箭核心試驗能力,年產20到50發運載火箭的總裝測試能力,不僅帶動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航天發射供應鏈體系,也同步吸引諸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
2021年6月11日,國家航天局在北京舉行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首批科學影像圖揭幕儀式,公布了由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的著陸點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國印跡”和“著巡合影”等影像圖。這是“著巡合影”圖。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商業航天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商業航天”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當前,商業航天作為“新增長引擎”正在加速打造。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商業運載火箭的發射次數和成功率顯著提升,共實施發射13次,相比2022年的5次同比增長160%。
在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裝配測試人員在安裝液體姿軌控動力系統(2024年2月28日攝)。該公司積極轉化科研成果,在可重復使用液體運載火箭等領域投入自主研發力量,在商業航天運載火箭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北京目前擁有157家商業航天重點企業,形成蓬勃發展的“南箭北星”布局。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商業航天的騰飛離不開科學的頂層設計。早在2015年10月,《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就提出,探索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市場化、商業化發展新機制,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開發;2019年發布的《關于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范有序發展的通知》,強調“引導商業航天規范有序發展,促進商業運載火箭技術創新”。
北京、上海、湖北、海南、安徽等地紛紛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形成商業航天產業集群。北京不僅成立了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創新中心,加速星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還推動建設火箭大街、衛星小鎮等產業集聚區。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呂波表示,目前已有9型商業運載火箭可提供發射服務,多個由商業企業發起百顆量級遙感星座,正在穩步建設。商業航天測控已形成穩定的服務能力,首個商業發射場正在建設中。
這是2024年3月6日在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文昌國際航天城拍攝的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建設中的二號發射工位和遠處的一號發射工位。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通信、導航、遙感等商業航天服務領域日益廣泛。越來越多的衛星,不僅帶動相關行業成長,也在一點一滴中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
共創共享構建外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3年10月,在第74屆國際宇航大會上,我國宣布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將面向國際開放申請,歡迎各國科學家共同研究,共享成果。同時,國家航天局發布嫦娥八號任務國際合作機遇公告,面向國際社會開放嫦娥八號國際合作機遇,歡迎各國與國際組織加入,開展任務級、系統級、單機級合作,共同實現更多重大原創性科學發現。
探月工程始終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的原則,載人航天工程向全世界展開真誠懷抱——
在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向全世界發出邀請,歡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國家及地區與我國開展合作,一起參與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待相關條件成熟后,也會正式邀請國外航天員一起參與登月飛行任務,共同探索浩瀚宇宙。
2019年12月20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此次任務同時搭載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贈埃塞俄比亞微小衛星以及“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等8顆衛星。新華社發(鄭逃逃 攝)
中國和巴西共同研制六顆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目前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星與04A星在軌運行良好;援埃及二號衛星的成功發射,為埃及提高國土資源普查、環境災害監測與評估、城市發展規劃、農林作物長勢評估等國計民生領域決策水平提供有力支持……在空間技術等多個領域,中國向全世界伸出的“橄欖枝”已開花結果。
“探索浩瀚宇宙是人類共同的理想,和平利用太空是中國航天的一貫宗旨。”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表示,中國正從多方面推動構建平等互利、開放包容、和平利用、造福人類的新型空間探索與創新全球伙伴關系,助力構建外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新起點上,我們將不斷推進中國航天事業創新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字記者:宋晨、胡喆、梁建強、侯文坤
視頻記者:李國利、李姝莛、楊志剛、王洪流、鄒儉樸、達日罕、葉紫嫣、郭良川、黎多江
海報設計:趙丹陽
編輯:王敏、劉媛媛、宋晨、聶焱、謝良、戚文娟、王浩程、程昊
統籌:李逾男、方思賢
上一篇:“探月夢”托舉“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