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萱 (吉首大學)
4月28日晚,有網友發布視頻稱,在紹興第二醫院做霧化治療時,霧化機被一家長占用給孩子寫作業,拒不讓出給患者使用。29日,極目新聞記者從紹興第二醫院了解到,事發時,醫護人員曾協調輸液單間給該家長和孩子使用,但因單間內沒有桌子,也遭到那名家長拒絕。(4月30日 極目新聞)
醫院是救死扶傷的地方,這里的每個人本應對生命健康更多一份理解和尊重。而視頻中的孩子,在家長的監督下,一只手正在輸液,另一只手仍“筆耕不輟”。家長在孩子身體抱恙的情況下,仍要求其繼續學習,本身就是對孩子健康的不負責任。而且,為滿足自己孩子學習方便,棄其他患者需求于不顧,占用本就稀缺的醫療資源,更是對他人生命健康的漠視。
在對家長的批判之余,令人驚愕的還是視頻中孩子的態度。面對母親和他人的激烈爭論,孩子仍然淡定地翻動手中的作業,頗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意思。人們不禁要問,單純的孩子,何以對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如此漠視?
生命安全與健康既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也是永恒追求。我們國家也在逐漸重視這一課題,中小學更是將生命教育納入課程設置,從基礎教育環節就引導學生加強對生命的理解和認知,做法值得充分肯定,但還遠遠不夠。我們還經常會看到一些反其道而行之的現象:在感染病高發期,一些婦幼保健中心設置“學生輸液專區”;疫情期間,學校為還沒完全康復的學生設置專門教室……這些事件通常還被冠以“努力”“上進”的標簽,卻忽略了實質上是對生命倫理的踐踏。
生活中,我們頻頻聽到中小學生一不如意就跳樓、投水的新聞,似乎生命輕如鴻毛,可以隨便放棄。這難道不是生命教育的嚴重缺失?在我們相當多的家長和學生心目中,作業遠比身體健康重要,成績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試想,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怎么會去愛別人?所以,當其他患者要求讓出霧化器時,孩子無動于衷的表現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在一些特殊情境下,不得不“帶病上學、帶病工作”可以理解,但這種例外絕不該成為常態,更不該被大肆宣揚。這樣,生命健康的價值才不會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