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北京車展,焦點悄然轉變。過往,車展的亮點聚焦于新穎車型與尖端技術,而今年,盡管仍有新車型亮相,它們在電驅動技術和智能座艙方面的創新卻難言驚艷,智能駕駛的展現形式也成了待解之題。新能源汽車話題的局限性,讓本屆車展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景象。
車企CEO們,諸如雷軍、李斌、何小鵬、王傳福、魏建軍,以及周鴻祎等跨界人士,成為了展會的新看點。這些商界領袖的互動,雖吸引眼球,卻也透露出技術發展遭遇瓶頸的信號。市場和營銷策略(MKT)在這樣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產品同質化不僅讓消費者選擇困難,也讓制造商感到迷茫。
羅永浩對此現象給出了直率的評論,他指出,CEO們在公眾面前的互動有時顯得過于刻意,競爭對手間表面的友好讓人感覺不甚自然。這種表象背后,實則是行業內部的競爭與角力,每個人都試圖在保持友好姿態的同時,尋找超越對手的途徑。
這一系列互動,歸根結底,似乎是為了吸引潛在消費者的注意。正如周鴻祎所言,雷軍等企業家通過個人魅力和頻繁的公開演講,為公司節省了巨額廣告費用,余承東亦是如此。因此,CEO們親身上陣,利用車展舞臺進行品牌推廣,意在博取關注和流量,展示企業的開放形象。這種做法由余承東引領,現已成為行業趨勢,其個人發布會的影響力遠超傳統廣告。
然而,當個別行為演變成普遍現象時,它映射出的是產品差異化缺失的現狀。為增強競爭力,企業轉而依靠提升品牌影響力,而非通過調整價格提升性價比,這種營銷策略是否可持續,值得深思。此外,“塌房”風險也隨之而來,如同娛樂圈明星人設崩塌一樣,高管的任何負面消息都可能迅速波及品牌形象,甚至危及整個企業及大量員工的生計。
因此,汽車產業的娛樂化、高管網紅化趨勢中隱藏著諸多隱患。作為國家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行業應更加注重實質性的技術創新與產品品質,而非僅僅追求短期的市場熱度。借鑒那些專注于產品本身的企業的成功經驗,或許才是更加穩健的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