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職業索賠投訴量高達24.6萬件,其中近8000人年投訴量超過10件,反映出職業索賠現象的普遍性和團伙化趨勢。4月28日下午,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與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會聯合舉辦“提振消費維護權益”大講堂,深入探討職業索賠對消費信心與營商環境的影響。
原上海市市場監管局一級巡視員胡浩在活動中分享了職業索賠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職業索賠行為已從日常消費領域向勞務用工、金融稅收及個人信息保護等領域蔓延,并提出了七點建議,包括區分牟利性索賠與一般消費維權行為,避免“小錯大賠”,以及利用數智技術建立投訴舉報異常名錄等。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消費者權益保護處處長謝正豪詳細介紹了受理的職業索賠類投訴舉報數據分析結果,其中廣告違法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是舉報的前兩位問題。他還透露了典型的職業索賠案例,如劉某以“無證拍黃瓜”為由向1372家餐飲店提出高額索賠。
大講堂還組織了兩場圓桌討論,企業代表分享了職業索賠行為給企業經營帶來的困擾,而市人大代表和市司法局二級巡視員等提出了針對性立法和規范職業索賠行為的建議。上海市民營經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楷呼吁建立有效機制遏制職業索賠行為,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強調,提振消費信心與優化營商環境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雖然法律法規為消費者權益提供了法律后盾,但也給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帶來了合規挑戰。職業索賠者利用合規瑕疵牟取私利,損害了營商信心、影響市場活力、抬高了營商成本和消費成本,進而影響了消費者信心,并違背了商業誠信、敗壞了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