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省紀委監委通報韓城市委原書記褚錦鋒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案例,其中提到的一個細節耐人尋味——盲目舉債,鋪攤子上項目,被“政治騙子”騙走500萬元。
這500萬元是如何被騙走的?官方披露信息顯示,皆因迷信“接天線”。彼時,褚錦鋒從市長升任市委書記,一心想著再“往上走”的他,結識了一位謊稱在中央某機關工作的“大人物”。對方滿口“上面有人”,隨后以活動費為由,向其索取500萬元。為了湊齊這筆所謂的“政治投資”,他擅自挪用公款,拆了東墻補西墻。沒想到,“天線”沒搭上,自己倒是因為失了“底線”落了個嚴重違紀違法的下場。
翻開這些年不少落馬貪官的懺悔錄,梳理紀委監委的案例通報,不難發現其中很多人都被“政治騙子”坑過。反腐專題片《永遠吹沖鋒號》曾提到的李全,此人只有中專學歷,卻把自己包裝成“領導同志身邊的高級智囊”,蒙騙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原副主任傅政華長達20年。再如天津市原市長黃興國,曾長時間將一名叫荊毅的“神秘人物”奉為座上賓。實際上,這個號稱懂風水、會“國學”、能“接天線”的大師,就是一個善于自吹的騙子。
透過這些案例不難看出,“政治騙子”的手段并不高明。要么自稱有特殊社會身份,要么號稱“認識某某”“掌握稀缺政治資源”。吹得天花亂墜,實則破綻百出,仍有一些人對此深信不疑,生生被忽悠瘸了。說到底,還是權力觀錯位迷了心神。
黨員干部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掌權用權是要為人民謀福祉的。一旦這個“元認知”出現偏差,行事軌跡就可能偏航,乃至于滑向以權謀私的黑色地帶。一些落馬官員“唯上是從”,為了被提拔重用熱衷搞旁門左道,根源也正是在此。
揭穿“政治騙子”的套路,尤須將匡正選人用人導向作為著力點,以用人環境的“風清氣正”促進政治生態的“山清水秀”。要看到,有些干部整天琢磨拉關系、找門路、抱大腿,其實醉翁之意不在“圈”,而在于背后的權力攀附與變現。這被毛澤東同志形容為“精神上被石頭壓著”,需要“替他們解開”。如何解開?就是要嚴守“舉賢為公”的宗旨,真正暢通“能者上、庸者下”的機制。當“看能力不看背景”成為共識,“朝中有人好做官”的迷信自然失去市場。
“干部都是黨的干部,不是哪個人的家臣。”鏟除“政治騙子”冒頭的土壤,另一抓手則是把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挺在前頭。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在第六章《對違反政治紀律行為的處分》中新增條款,明確了“搞投機鉆營,結交政治騙子或者被政治騙子利用的”,以及“充當政治騙子”行為的細化處分規定,要求黨員干部重視、警醒、知止。在制度籠子越扎越緊的基礎上,紀檢監察機關嚴格執紀,持續高壓反腐、加大對窩案串案的懲治,都會讓更多黨員干部明白:官員從政最硬的倚仗,不是貴人,而是規章;官員立身最大的圈子,不是團伙,而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