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羊城晚報 羊城晚報
今日,一條罕見的超長颮線快速橫掃廣東,帶來狂風暴雨。颮線進入廣州后,天空瞬間變黑,仿佛一秒入夜。
罕見的不僅是這條長約600公里的颮線,就連“颮”字本身,這個氣象界獨有的漢字,似乎也帶著“稀有”之義。颮線到底是條什么線?被稱為強對流天氣里“航空母艦”的颮線,有何威力?
白晝如夜!弓形颮線橫掃廣東
今天凌晨在廣西形成的颮線,自西向東掃過,移速很快,時速大約60公里,相當于市區開車的速度。颮線影響廣東佛山、清遠、廣州等地。
颮線進入廣州時白晝如夜,畫風是這樣的↓
今天上午,廣州受颮線過境影響,天空很快變黑。圖:中國天氣
圖:廣州天氣
除了天空變黑,大風暴雨同步上演。上午,廣州各區普遍出現強雷雨。
4月18日上午,颮線系統過境廣州時,市民在雨中出行。羊城晚報記者 梁懌韜 攝
中午12時之后,颮線基本移出廣州。據預報,接下來颮線將繼續東移,珠海、澳門、深圳、香港、中山、東莞等珠三角地區將迎來猛烈風雨。廣東多地仍然發布“風雨預警”信號以應對颮線系統影響。
圖:@廣州天氣
據中央氣象臺預計,今起6天,南方有兩次降雨和強對流天氣過程。20日前后,南方將迎來這輪降雨的鼎盛時段,尤其是華南將出現大片大暴雨區域,這也將是華南地區今年以來最強降雨。
強對流天氣里的“航空母艦”
“帶狀”狂飆、脾氣暴躁……什么是颮線?簡單來說,颮線是排列成帶狀的雷暴群,是一條范圍較小、生命史較短的不連續強對流天氣線。從天氣雷達圖上看,颮線就像糖葫蘆一樣,穿起一串雷暴或積雨云,表現為一條紅色的帶狀或線狀區域。
颮線所過之處,往往暴雨、大風、閃電、冰雹一齊襲來,有時甚至發生龍卷風。也因如此,颮線被稱為強對流天氣里的“航空母艦”。
圖:廣州天氣
颮線如何形成?
與所有強對流天氣相同,颮線同樣來源于不穩定的大氣環境,主要發生在炎熱的季節里并受地形影響。當對流層低層被暖濕氣流占據,而高層被冷空氣占據,形成上冷下暖的結構時,大氣的不穩定結構就會形成,大氣中會積蓄大量的不穩定能量,當合適的觸發機制存在時,不穩定能量就會釋放,颮線天氣就會產生。
擔任這種觸發機制的通常是風溫濕等性質不同的大大小小氣團的交界面,包括大范圍的冷暖空氣交匯,以及因不同地形和下墊面受熱不均產生的較小尺度交界面。
除此之外,颮線的發生還與高空風場密切相關,當高空存在大風速區也就是急流時,這種上下氣層之間的風向風速差異較大,即存在較強的垂直風切變對于颮線的形成和維持至關重要。
颮線的形成機理很復雜,形式也有不同。但歸根結底,它最初都是由一個個雷暴單體發展而來。
夏日來去匆匆的雷陣雨,很多就是雷暴單體的杰作。但有些時候,雷暴單體誕生在優越的環境下,例如高低空風力差異顯著、地面暖濕空氣供給源源不斷等。它們就能活得長一些,長到足以找到自己的同胞,并團結在一起,連接成帶狀,颮線就此形成??傮w來說,雷暴活得越久,長得就越大,也越容易連成一條線。
颮線過境,天空為何會變黑?
據分析,當對流運動發展旺盛時,雷雨云團里的水滴不斷被更強烈的上升氣流攜升,如此反復,小水點集成大水滴,高空還可能有冰晶或小冰雹,這些大水滴、大冰晶抱團聚集,阻擋陽光穿透的同時,也折射掉不少陽光,導致整團雷雨云烏黑一片,而且越是底層的云就看起來越黑,天空也暗沉如夜。
近期南方強對流天氣多發,白晝像黑夜的現象多次出現。
4月16日早晨,湖南長沙、株洲、湘潭等地烏云密布、電閃雷鳴,黑壓壓的天空讓人分不清晝夜。湖南省氣象臺國家級首席預報員周慧解釋,烏云密布是由于水蒸氣的蒸發、上升、凝結以及霧滴的增大和聚集過程,最終形成積雨云,從而產生強降水。
4月18日,廣州暴雨來襲,天色昏暗,道路開始擁堵。羊城晚報記者 鐘振彬 攝
偽冷鋒?空間結構相似
颮線處于雷暴云下沉冷空氣的前緣,空間結構和冷鋒酷似,都是冷暖空氣的分界面,過境時都伴有風向急轉,風力猛增,氣溫下降,氣壓上升,加之它又常出現在冷鋒附近,因此,容易把它與冷鋒混淆。
盡管颮線與冷鋒有不少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大差異,故又常將颮線稱為“偽冷鋒”或“假冷鋒”。
具體而言,冷鋒是兩種不同性質氣團的分界面,是大尺度系統,而颮線則是在同一氣團內部形成和傳播的中尺度系統,颮線附近的天氣現象比冷鋒天氣劇烈得多,氣象要素的變率也比冷鋒附近的大得多,而且,颮線的移速一般比冷鋒要快,有時甚至比冷鋒快2~3倍,颮線強度也有明顯的日變化,而冷鋒則沒有。
颮線“串聯”起哪些災害?
2005年3月22日,華南地區也曾發生過一次罕見的強颮線天氣。當時,一條南北向 (北自清遠市的三連地區,南至粵西南地區)長度三百多公里的颮線,自西向東橫掃廣東中北部大部分地區,所經之處出現強降水、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廣州五山觀象臺更是時隔20年后再次測到冰雹記錄。
2009年6月3日傍晚,罕見強颮線天氣襲擊了山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造成22人死亡,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十幾億元。河南省商丘全市發生強對流天氣,其中永城市最大風力達到11級。此次颮線中的傷亡事故,多為樹木房屋倒塌壓砸所致。
颮線從生成到消亡可分為三個階段:初生階段一般經歷3-5個小時,有6級左右大風,并伴有雷雨;全盛階段歷時1-2小時,風向突然改變,風速驟增,常由8級風猛增至12級以上,氣壓急劇上升,溫度劇降,短時間會降低10°C以上。最后的消散階段則歷時2小時左右,風力減小,雷雨強度降低,氣壓漸降,氣溫漸升,天氣漸好。
從出現到消失,颮線典型的生命史只有6到12小時,但其“串聯”起的災害天氣不容忽視↓
1.多變的狂風
風是颮線得名的來源。颮線中會出現堪比臺風的大風,但僅出現在局部,分布并不均勻。此外,颮線帶來的風還具有風向多變、風速驟增的特點。
2.強烈的冰雹
出現冰雹意味著強對流天氣達到了比較劇烈的程度。因為冰雹在孕育過程中需要足夠的不穩定能量,催生強大的上升氣流,造成云中物質的不斷運動和碰撞。而颮線由于生命史較其他強對流天氣更長,強度也較強,成為了孕育強冰雹的溫床。
3.頻繁的閃電
颮線經常會伴隨頻繁的閃電,在其周圍,每小時可能發生數千次,即使在颮線過境后,閃電仍會持續一段時間。
4.偶發而可怕的龍卷風
在我國,龍卷風并不是颮線中的???,但偶爾龍卷會在颮線的邊緣生成,同時伴有破壞力強的直線風。
防范颮線,看臨近預報很重要
颮線出現會攜帶巨大破壞力,但其又往往“行跡匆匆”,因此,在天氣預報中,颮線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題。
由于颮線短暫的生命史,注定無法留給預報太多的提前量。舉例來說,在前一天的分析中,預報員只能判斷某個地方有形成颮線的可能,加以密切關注。而到了颮線臨近發生時或發展初期,則能夠從雷達回波上看出明顯的痕跡。也就是說,只有短時臨近預報,才能捕捉到颮線的行蹤。
因此,在颮線易發的季節里,需要多加關注短時臨近預報,不能因為出門時是晴天就不加防備。畢竟,從晴空萬里秒變臉到風起云涌,颮線分分鐘上演。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報、@廣東天氣、齊魯壹點、上海防汛、@中國天氣、上觀新聞、中國天氣網、新京報、深圳新聞網、南寧氣象、九派新聞、央視新聞、常州市應急管理局等)
來源 | 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