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量子科技”種莊稼,就能實現增產增收?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調查》記者曝光的“量子”新騙術,引發廣泛關注。
據報道,春耕農忙時節,一些商家在廣大農村推銷一種宣稱可以通過量子技術給農作物種子賦能的高科技產品。商家宣稱,用了他們的機器,不僅能給種子賦能,實現抗病抗災、增產增收,生活中的各類物品都可以賦能:眼鏡賦能度數不增、鞋子賦能腳步輕快、手機賦能祛除毒素……對此,中國科學院專家提醒,所謂在農業種子或者日常用品上使用量子技術,這是目前根本無法達成的,大家不要上當受騙。
還記得披著量子科技外衣的“蒙眼識字”騙局嗎?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量子科技賦能種子”與“蒙眼識字”本質上并無二致,都是打著高科技旗號收割“智商稅”的騙術,都是不折不扣的偽科學,而且騙術非常低級、拙劣。
量子科技是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前沿科技,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但這并不意味著量子科技就能像某些商家宣傳的那樣,被輕易地應用到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其實,目前量子科技的研究和應用主要集中在通信、計算和精密測量等領域,距離走入尋常百姓家,尤其是深入田間地頭,還有相當長的距離。說白了,目前所謂的農業種子或日常用品上使用量子技術,純屬無稽之談。
類似騙局近年來屢屢出現。2021年3月,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僅在一年時間里,全國范圍內就涌現出兩千余家各類“量子企業”,將量子力學原理與化妝品、農業、食品、服裝、汽車等行業強行“聯姻”,制造出令人眼花繚亂的“量子商品”,比如“量子鞋墊”“量子眼鏡”“量子化妝品”“量子保健品”等。這些商品的真實效果無從考證,其背后的技術支撐更是無跡可尋。
不難發現,那些聲稱可以用量子技術給農作物種子賦能的商家,實際上是利用了人們對高科技的敬畏、好奇和無知,進而坑蒙拐騙。同時,商家還利用了部分農民愛占小便宜的心理,第一年免費試用,盡量把面鋪開;第二年“愿者上鉤”,收割“智商稅”。這實際上在賭一個概率,農作物產量有波動很正常,只要第二年產量提升,總有農戶認為是量子賦能起了作用,從而吸引更多的人上鉤。
從報道看,這類坑農害農的“量子”新騙局,已在河南平頂山、黑龍江雙鴨山、河北唐山等地冒頭,須引起高度警惕。一方面,相關部門應重拳出擊,嚴厲打擊此類違法行為,斬斷“坑農黑手”。另一方面,科普工作亟待加強,科技工作者、媒體以及社會各界應攜手走進田間地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普及科學知識,揭穿偽科學的外衣,讓廣大農民具備識別此類騙局的能力,讓這些假技術、偽科學無處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