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韙,單方面宣布自2023年春季前后,開始將經處理及稀釋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分批排放到太平洋。
這些核污水,多達100多萬噸;排污過程,預計要30年之久。
一年來,日本政府立場絲毫未變,其鐵了心要將太平洋甚至全球海洋當作自家“下水道”,甚至準備好了一番說辭,美化自身行為。
然而,沒想到,還有一種更危險、更難處理的污染,仍讓日本政府焦頭爛額……
燙手山芋,準備拋之
繼切爾諾貝利后,全球最嚴重的核事故——由2011年那場9級特大地震引發的福島核事故,影響之深遠已超乎想象。
資料圖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和核污水儲水罐。新華社/共同社
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1至3號機組堆芯熔毀。為防燃料棒熔化,日本對反應堆注入大量冷卻水。加上原有冷卻劑、滲入反應堆的地下水及雨水,匯集而成的放射性核廢水,成為東京電力公司(以下簡稱東電)的“燙手山芋”。
它們大概以每天150噸到170噸的速度產生,如今已達至少140萬噸,被儲存在1000多個儲液罐中。截至2021年底,約95%的儲存空間已滿。
2019年起,東電就開始渲染核污水“存不下了”,兩年后,菅義偉政府正式宣布將核污水處理后排海,震驚國際社會。
東電近日首次透露,2021至2024年度,將核污水排海的費用預計約為43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億元)。日方不打算從福島岸邊直接排放,而是花錢修海底隧道,在離家門口稍遠處“泄洪”。
轉移視線,淡化危險
東電稱,這些核污水經過層層處理,用多核素去除裝置(ALPS)、鍶和銫吸附裝置、反滲透膜除鹽裝置等,去除了“大部分放射性核素”。
那除了大部分,剩下那一小部分是什么呢?這正是引發強烈爭議的關鍵。
氚,是無法攻克的一大難點。目前,全世界沒有一項技術能把核污水中的氚完全處理干凈。氚在日本的法定排放濃度為每公升6萬貝克勒爾,東電將把濃度稀釋到每公升1500貝克勒爾后再排放。
勉強說得過去?然而研究指出,盡管氚毒性低,但存在生物學活性,會被人體細胞代謝造成內輻射,從而危害健康。
綠色和平組織批評,日本政府和東電試圖轉移視線。實際上,報告顯示,除了氚,ALPS技術也處理不干凈核污水中的鍶-90。這一元素半衰期約29年。
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輻射防護部負責人法比安涅克提出,鍶-90是致癌物,進入人體后會被骨質結構吸收,一旦融入到骨頭的晶體結構中,將無法排出。
泄露的東電內部文件還證明,現有技術無法將核污水中多種放射性元素如銫、鉻、碘、釕、銠、碲等,減到檢測不出來的程度。
“重磅炸彈”,無處安放
不止如此,日本及西方媒體披露,其實最難處理的,不是核污水,而是至今“無處安放”的核燃料殘渣。其如同第二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人類頭頂。
福島第一核電站1至3號機組低溫冷卻后,內部輻射非常高,必須依賴機器人等遠程作業。3月25日,日本共同社報道,水下機器人確認到1號機組反應堆安全殼內部有新的塊狀堆積物,不排除是燃料碎片。
負責核電站報廢技術研發的日本國際核退役研究所推測,福島核事故中產生的核燃料殘渣總重少則880噸,多則超1000噸,如何取出和妥當處理,成為最大挑戰。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援引觀點稱,核燃料殘渣,是所有放射性廢棄物中最危險的。人一旦接觸不當,最嚴重后果就是死亡。其處理十分困難,因為溫度極高,需在臨時保存處冷卻數十年。為防泄漏,其必須被埋入遠離地震、火山等地質活動的堅實地盤,還需征得當地居民同意。
東電原計劃2021年開始嘗試取出核燃料殘渣,但受新冠疫情等影響推遲一年,這項最難的清理工作,未能邁出一步。據報道,相關負責人表示,會堅持中長期路線圖,到2041年至2051年間,完成對核電站的報廢工作。
肆意排污,危害全球
在氣候及海洋生態學等領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GEOMAR)的模擬顯示,自排放之日起,福島核污水57天內就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韓國、中國、俄羅斯等首當其沖。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對核廢水擴散速度和影響的模擬效果圖。圖片來源:GEOMAR 官網
三年內,輻射會擴散到整個太平洋,不光是太平洋島國,美、加、澳等也將無一幸免。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研究顯示,2011年福島泄漏的放射性物質銫134,在事故約八年后擴散入北冰洋。日本筑波大學客座教授青山道夫則發現,部分銫137在抵達美國西海岸后北上,約七至八年后回流至日本沿岸。
一切足以說明,日本的計劃不僅將傷害諸多沿海國家,最終也將傷及日本自身。整個地球,都將在接下來的30多年里,付出巨大代價。
反對聲浪,置若罔聞
多國已亮出鮮明態度。2022年4月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日本政府對國際關切和國內民意置若罔聞,日方當前要做的,不是極力找借口為錯誤決定粉飾,而是本著負責任態度,同包括周邊鄰國在內的利益攸關方和有關國際機構充分協商,尋找妥善的處置辦法。
俄方也嚴重關切日方舉動,期待日政府“向有關國家通報自己可能構成放射性威脅的行動?!甭摵蠂藱鄬T更指責,日方的做法將貽害無窮。
譴責聲中,美國站臺
在一片譴責聲中,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卻為日本“站臺”。美國務卿布林肯曾感謝日本宣布排放決定時,“做出透明公開的努力”。
日本東海學園大學研究學者橋本淳寺認為,日本核污水排放,已不是單純的環境保護問題,而是上升到國際關系領域的政治問題。時任日本首相菅義偉在訪美之際放出“巨大震撼彈”,希望捆綁核污水議題跟美國交換政治利益的戰略意圖,十分明顯。
新加坡《聯合早報》指出,一再聲稱具有“全球利益”的美國官方機構,認為日方做法“似乎符合全球公認的核安全標準”。美官方使用“似乎”一詞,與其說是基于科學的謹慎,不如說是外交辭令上的圓滑。通篇語調,可看出美國對日本行動的默許。
日本“撂挑子”,或有把問題國際化,倒逼國際社會支援日本負擔部分責任的考量。
而美國對日本政府“有保留的支持”,更像是在逃避超級大國的國際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