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帶薪休假還實施得不好,2.5天小短假可能嗎?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下發《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稱: 鼓勵彈性作息。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優化調整夏季作息安排,為職工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外出休閑度假創造有利條件。
“鼓勵彈性作息”、“有條件的單位”、“夏季作息安排”,雖然限定條件不少,網友們還是覺得看到了希望。
新浪網進行了一項“周五下午+周末休短假,你認為可行嗎”的調查。
六萬多參與投票的網友中,有82.5%的網友認為“可行”。對于官方不斷推行帶薪休假的態度,有近六成的網友認為“落實困難,休假難”。
事實上,如今的雙休日制度,也才剛剛二十年。從最初的單休到雙休,也是經歷了很曲折的過程。
“戰斗的星期天,疲勞的星期一”
如今的一周休兩天,放在二十年前還是個奢望。
1949年新中國成立,根據當時政務院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我國法定假日的基本格局:每年四個節假日,元旦1天、春節3天、“五一”1天、“十一”2天,全民法定假日共7天。
與此同時,我國一直實行的每天8小時、每周48小時的工時制度。算下來,就是一周工作六天,星期天公休,全年52天公休。加上法定假日7天,全國每年的法定休息時間為59天。
“單休時代”就此開始。雖然有著星期日休假的規定,但是真正能享受到假期氛圍的人,還是少數。
曾有退休老人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只記得周末都是“義務勞動日,哪有什么休閑”。
由于一周只有星期天才能休息,那時的上班族到了周末,大多是在家里打掃衛生、修理電器和家具、看望老人、陪孩子等等,也沒辦法好好休息。
“戰斗的星期天,疲勞的星期一”就成了當時的流行說法。
單休制度的實行,讓上班族很難離開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到外地去。某種程度上,人們其實是被“固定”在了工作上。對外面世界的好奇與向往,使得介紹外面世界的央視《正大綜藝》成了當時最紅火的節目。
偷偷摸摸試驗五天工作制
根據有關資料表明,從1988年起,有關部門就開始提議并醞釀我國工作制度的改革。
20世紀80年代,原國家科委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因為工作關系經常到國外出差。
他發現聯合國每周工作四天半,歐洲、亞洲和北美的很多國家也都實行每周五天甚至四天半的工作制度,工時大都不超過8小時。與短工時相應的是高效率和低能耗及旅游、教育等第三產業的大發展,這讓他印象很深。
回國后,胡平向時任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匯報:“我們國家也實行五天工作制多好?!?/p>
宋健予以肯定,表示研究中心可以進行研究,看我國當時是否有條件實行五天工作制。
胡平隨即帶領研究中心在1986年開始著手研究五天工作制的可行性。項目分為21個子課題,研究的內容包括發達國家短工時的效率、能效比帶來的沖擊和已有的經驗,我國工作時間的利用程度,人們對縮短工時的心理接受度,地區、企事業單位的不同情況等。
當時,我國企事業單位工作加班加點十分普遍,生產力水平不高,似乎只有靠延長勞動時間來彌補效率的不足,但工作時間并未有效利用,遲到早退,上班時間看報紙、織毛衣、溜出去買菜、接孩子都是常事。
根據調查顯示,大部分企業的有效工作時間只占制度工時的40%~60%。80%以上的受訪者在每周“增加一天工資”和“不增工資,增加一天休息”之間選擇了后者。這充分顯示了民眾對于假期的熱烈期盼。
1987年底,課題組完成了總體報告和21個分項報告,得出了“我國具有縮短工時推行五天工作制的條件”的結論,建議國家立即制定有關方案逐步推行,力爭在2000年以前全面實行五天工作制。
胡平決定讓研究成果來個“軟著陸”,不做任何宣傳,先在自己單位試一試,周六僅安排兩人值班。這樣,小范圍的五天工作制實驗悄悄在100人的范圍內開始了。
直到1990年,科研結果和實驗效果開始上報國家。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國務院要求勞動部把研究縮短工時的方案提上議事日程。1992年,勞動部也通過外交部收集到136個國家的工時情況,了解到世界主要國家實行的都是一周40小時工時制。
于是,勞動部提出“縮減一天工時”和“縮減半天工時”兩種方案。他們最初認為,從每周工作48小時減為40小時,步子邁得太大,主張先減到44小時。
到了1994年,實行了45年的單休制度開始松動。
當年2月3日,國務院發布第146號令,實施每周工作44小時的工時制度,自3月1日起,當月第一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第二周星期日休息日,依次循環。即“隔周五天工作制”,就是每隔一周,多休息一個星期六。
于是人們就把休息兩天的那周稱為大禮拜,而工作六天的那周稱為小禮拜。
這時的中國人,才開始有了“度周末”的意識,很多人生平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旅游就是趁著大禮拜的空隙完成的。
全面實行雙休制 有人忘記堅持上班
在“大小禮拜”實行一年之后,1995年3月25日,國務院令再次宣布,自當年5月1日起,全國實行5天工作制。
1995年7月,我國《勞動法》正式出臺,在有關工作時間和休息的相關制度中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p>
從此國人的假期一下子增加了52天,達到每年111天,雙休日也成了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曾形容,每周有兩日不用上班上學,簡直是比天上掉餡餅還美好的事,“美好到以至于當年開始要實行這個規定的時候,大家還以為是謠言,怎么都不肯相信”。
對于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他們倒不是不肯相信,而是忘記了雙休制。
1995年5月6日,上班族迎來了第一個雙休日。5月7日《青島日報》作了如是報道:“昨天是第一個雙休日,全市有幾十個單位的工作人員忘了‘今天我休息’,照常一大早趕到單位?!睋敃r媒體報道,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出現諸多類似的場景。
隨著中國人慢慢適應雙休制,也給各路商家帶來了經濟效益,文化產業、短線旅游業都呈現大幅增長。
不過在1995年實行雙休制時,也有不少人對于經濟建設表示出擔憂。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假日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在接受采訪時候曾表示:“1995年我們面臨著很多潛在失業,表面上大家都就業,但開工不足,勞動生產率下降,造成大量人浮于事,能源耗費嚴重,這對經濟不利。通過計算發現,多一天休息可以節約能源消耗,反而是經濟的?!?/p>
落實帶薪休假或更為可行
在雙休日實行四年之后,1999年國務院再次修改假日制度,增加了三天法定假日,隨后就形成了“五一”和“十一”黃金周假期,國人的假期總天數增加到114天。
到了2007年,“五一”黃金周被取消,中秋、端午和清明為法定假日,天數增至115天。
其實除去每年雙休的104天假期,國人的法定公共假期是11天。
對于“周五下午+周末”小短假的模式,很多網友一方面表示期待“理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另一方面則是“先落實好雙休跟帶薪年假”的心態。
根據人民日報微博的數據,我國11天的公共假期排在62個國家和地區中的第33位,屬于中間偏下水平。哥倫比亞、泰國、韓國、日本都享有15天以上的公共假期。
雖然美國、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法定節假日只有10天、9天和8天,但是他們的法定最低帶薪年假天數(以已有10年工齡的雇員為標準)均在15天以上,英國甚至達到了28天,遠高于中國的10天。
事實上,歐洲一些地區歐洲從六天工作制到五天,從五天到四天,中間經過了一百多年。我國從單休到雙休,也經歷了四十五年。
按照十八大報告,到了2020年我國將建成小康社會。那時候,我們的假期能夠達到小康水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