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男孩被46名家長要求轉學背后
近期,湖北武漢某小學一年級某班46名家長聯名請求校方,希望新轉入的學生小明(化名)能盡快轉學。據悉小明疑似患有“多動癥”,在短時間內對同學表現出肢體擊打、辱罵、恐嚇等行為,雖多次糾正,但依然引發同班家長強烈擔憂。
4月12日,該校相關負責人透露,雙方家長已于4月1日達成和解。小明已被家長帶回家暫時上網課,班主任每日關注其學習進展,計劃五一假期后返校上課。此事引發了社會對“多動癥”兒童能否與普通孩子一同接受教育的熱議。
對于小明是否確實患有“多動癥”,中國新聞周刊采訪了特教領域及兒童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他們指出,盡管多家媒體證實了新聞事件的真實性,但核心問題尚不清晰,特別是小明的“多動癥”僅由其家屬口述,缺乏明確診斷證明,病因邏輯未知,故不宜草率下結論。7歲男孩被46名家長要求轉學背后。
4月11日報道,小明的母親王女士曾帶他去醫院檢查,結果顯示為多動癥,但未開具診斷證明,亦未給予藥物治療。對此,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原院長許家成表示,專業人士無法僅憑間接信息做出判斷,建議小明在武漢當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或心理咨詢機構接受相關診斷,以準確了解其真實狀況。
許家成認為,在獲得診斷證明等充分依據前,不應將小明的所有行為都歸咎于“多動癥”。他介紹,“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可能導致孩子學習狀態差、注意力不集中、粗心犯錯等,常表現為無法完成應做之事,易受外界干擾。然而,大量研究案例表明,患有多動癥的兒童未必會出現過激的攻擊行為,此類行為可能源于情緒行為障礙或其他誘因。對于個案而言,若家長缺乏獲取專業意見的途徑和資源,學校、教育主管部門應適時介入,協同有資質的醫療機構和心理咨詢機構,追溯行為根源,審慎分析成因,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后續處理措施,包括是否需要心理輔導,甚至考慮特殊教育介入。
部分受訪專家指出,在現有公開信息中,僅由家長將孩子帶回、學校跟蹤網課教學的做法,雖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事態,但問題的根本挖掘與有效解決仍需相關部門提供資源并持續關注。此外,他們一致認為,遭受肢體攻擊、辱罵、恐嚇的同班同學,同樣有必要接受相關檢查,以評估是否造成實質性身心傷害,這對保護其他孩子同樣重要。
關于多動癥的診斷與治療
盡管之前報道中未提及多動癥的確診信息,但該病癥在中小學階段的影響引發了廣泛討論。中部某省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張欣(化名)介紹,多動癥與自閉癥同屬神經發育障礙,是兒科和神經科門診常見病種。社會對自閉癥的宣傳較多,公眾相對寬容;而多動癥患兒主要表現為擾亂課堂秩序,可能有攻擊性,家長往往認為是管教不嚴,態度并不寬容,類似事件并非罕見。
張欣提供的學術資料表明,自閉癥兒童的癥狀家長通常能在早期察覺,而多動癥若無專業力量介入,可能因家長認知偏差而長期隱匿。多動癥患兒智力表現通常無明顯問題,但進入小學后,隨著學習任務增加,可能出現坐不住、破壞課堂紀律、影響自身及他人學習,甚至出現攻擊性行為。然而,部分家長僅視其為“淘氣”,不愿承認是疾病,導致問題在班級持續存在,引發矛盾。
在診療用藥方面,張欣表示,對于程度較輕、未滿6歲的多動癥兒童,醫生通常建議隨班就讀,由家長和教師進行注意力訓練、行為管理觀察效果,暫不推薦藥物治療。而對于已達小學學齡、中到重度的多動癥患兒,更建議藥物治療,但現實中存在觀念障礙。常用藥物如哌甲酯、托莫西汀為“紅處方藥”,需醫生開具并登記家長身份證,簽署知情同意書,這一流程可能使家長感到恐慌,對藥物副作用產生畏懼和抵觸。例如,托莫西汀副作用可能包括食欲不振,家長擔心影響孩子營養攝入和發育。張欣指出,根據大量案例,接受藥物治療并結合家庭宣教管理、注意力訓練、體育運動的患兒,效果顯著優于拒絕藥物治療的患兒。
隨班就讀的可能性
許家成指出,根據我國現行法規,若學生的攻擊行為經權威部門鑒定,如歸因于情緒行為障礙或多動癥,且確需接受特殊教育,優先安置于普通學校隨班就讀。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補充,當前部分學校接收特殊兒童隨班就讀時,要求家長陪讀,協助約束孩子行為,避免打擾其他學生。此外,資料顯示,一些省份和城市的學校針對多動癥兒童采取單獨開班、降低學習難度等教學方式,但并非所有學校都能效仿,這種做法也可能使特殊兒童及其家庭被視為“異類”,造成另一層面的“傷害”。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相較于自閉癥患兒有特殊學校接收,多動癥患兒在殘疾認定標準和特殊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咨詢特殊教育學校招生熱線得知,自閉癥屬國家認可的精神殘疾類別,須經指定醫院確診并由地方殘聯發放殘疾證后方可入學。而“多動癥”并非官方認可的精神殘疾類別,單純患有多動癥的兒童不在招生范圍內,除非同時伴有智商低下或其他形式的殘疾。7歲男孩被46名家長要求轉學背后。
因此,無論是否接受藥物治療,普通學校作為多動癥患兒隨班就讀的“主陣地”現狀未變。北京聯合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何麗,作為一名兒童心理學專家,呼吁部分地區普通中小學及幼兒教師提升對特殊教育的認知、知識和經驗,開展全面培訓。同時,教育部門和衛生部門應聯手加大對特殊兒童家庭的普及宣傳力度,提升認知覆蓋率。她倡導家長遵循“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破壞財物”的養育原則,遇到上述情況應及時尋求專業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