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古籍記錄了中國的歷史,其中有一種更為特別,那就是中醫古籍。中醫古籍蘊藏了豐富的學術資料價值,具有重要的臨證實用價值。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是世界收藏中醫古籍數量最多的機構。目前,館藏中醫古籍10萬余冊,它們不僅記錄了中國醫學的發展,也為健康中國作出了貢獻。
館藏中最為珍貴的是一部被稱為“本草巨著,博物大典”的1593年金陵版 《本草綱目》。它是最早刻本,目前國內僅有3部完本,它是中外一切《本草綱目》的祖本,《本草綱目》的刊印和流傳都是從這個版本始源的。
東晉葛洪撰著《肘后備急方》,著述了中風、昏厥、心腹痛、胸悶、寒熱、咳嗽等諸急癥的搶救、治療方法,被稱為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在古籍《肘后備急方》的多個版本中記者都發現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的書袋簽名卡,為汲取古代有關抗瘧實踐經驗,屠呦呦研究員先后多次查閱了數版《肘后備急方》,從該書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得到啟發,成功從青蒿中提取出高效的抗瘧新藥“青蒿素”。
近年來,國家投入資金支持全國中醫藥行業開展館藏條件建設和修復能力的提升,按照“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的原則,修復了一大批珍貴古籍。
隨著技術的發展,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完成了750冊珍貴破損中醫古籍的修復、500種珍貴古籍的數字化掃描,共建共享數字化平臺,讓中醫古籍煥發新活力。
春天里的文化中國·傳承創新 生機勃勃
講好中國故事,電影和戲劇是重要的載體。這個春天,北京電影節、大學生電影節等活動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文化市場的勃勃生機。
4月20日下午,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在北京市東城區時間博物館正式啟動。啟動儀式上播放了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主題宣傳片、青年影像創作計劃作品集錦,還揭曉了《長安三萬里》等34部“光影青春”優秀國產入選影片。本屆電影節將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等地,對此次“光影青春”優秀國產入選影片進行展映及映后交流活動,還將與全國50余所高校進行聯動,對優秀國產影片、大學生原創影片進行展映。
除了電影市場外,當前演出市場也備受青睞。本周舉辦的2024中國(天津)演出交易會透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739.94億元,創歷史新高。全國演出市場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經濟效益穩步提升,一系列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作品收獲良好的市場效益。
目前,全國演出行業涌現出了多樣的跨界合作新場景、新消費、新模式,符合市場口味的青年戲劇人的創作成為演出市場上的新銳力量,借助演出交易會等平臺,演出機構與文藝作品得以高效對接。
中華文明中,少數民族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地嘗試將民族文化融合體育賽事,吸引更多人參與。4月19日至21日,2024年廣西“潮動三月三·民族體育炫”系列活動在桂林臨桂精彩上演。來自全國和馬來西亞、越南等東盟國家的代表隊就花炮、珍珠球、蹴球、毽球、獨竹漂等15個民族體育項目展開角逐,展示了少數民族傳統文體活動的民族性、多樣性、參與性、融合性。
春天里的文化中國·走出國門文明互鑒
傳播中國文化,加強文明互鑒,推廣中文能起到橋梁的作用。4月19日是第15個“聯合國中文日”,聯合國總部、教科文組織總部等地都舉辦了豐富的中文推廣活動。
當地時間19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遇鑒漢字 和合共生”展覽開幕。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第78屆聯大主席弗朗西斯等嘉賓出席。
當晚大約180位嘉賓還共同體驗了印刷、茶藝、書法等活動,并觀看了傳統中國民樂演出。當地時間18日,聯合國中國書會還舉辦了“載言載樂 和合共生”討論會,對中國音樂、語言翻譯等進行探討,并邀請中國音樂人周深進行現場交流,演唱特別為中文日創作的曲目《和平頌》,通過音樂的力量推廣中文,推動文化的交流。
在位于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一場以“中文:架起文明互鑒橋梁”為主題的活動,展出了大量中文和法文繪本,體現書法、剪紙、水墨畫等特色鮮明的中國元素,內容有中國神話、民俗、民間故事等。而在南非、波蘭、委內瑞拉等國家,一系列聯合國中文日的活動也讓中國文化走進不同國籍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