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唐瑩瑩
4月16日,五一小長假前一日(4月30日)火車票正式發售。2024年五一小長假自5月1日至5月5日止,共5天。
根據目前鐵路客票提前15天預售的規則類推,4月16日開售4月30日火車票;4月17日開售5月1日假期首日火車票;4月21日開售5月5日假期最后一天火車票。
“五一”臨近,假期相關的旅游預訂也進入高峰。然而,近期在社交平臺上,“五一其實只放一天”的詞條沖上熱搜,引發熱議。關于國定假期如何休,是否應該調休的討論熱度再起。
“湊假”模式下雙休變單休
不少網友吐槽稱,4月在清明假期和五一假期調休后,“湊假”模式下,連續幾個星期“雙休”都變成了“單休”,假期前后上了三個“六天班”。
有網友甚至翻出了2013年歌手那英關于調休放假的評論:“我就不明白這假期為什么要與星期六星期天湊到一起,而且還要挪呢?孩子連著上七天八天的課,確實挺累的……生活節奏被打亂其實挺像分泌失調,制定假期的同學能認真考慮一下我們生活嗎?”
不少網友表示,希望能夠正常放假,正常雙休。
更有網友表示,希望能夠在不調休的情況下休更長的假。
中國假期真的少嗎
目前中國的休假模式有何利弊?與其他國家相比,假期真的少嗎?
環球旅訊首席分析師彭涵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從輿論層面可以看出,目前公眾對于調休“湊假”模式,意見很大、希望政策得以調整的呼聲非常高。究其根源,在于調休“湊假”模式是沒有增加大家的假期總量,只是在拆東墻補西墻,讓公眾在享受假期之后就必須“還債”,把欠下的工作日給補上。這種模式的導向很明顯,不是為了讓公眾真正“休息”,而是為了集中假期、方便拉動消費經濟。所以公眾對此意見很大,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事實上,從全球各國的公共假期來看,中國的假期并不算少。若不計調休,中國的公共假期包括:元旦1天(1月1日)、春節3天(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清明節1天(農歷清明當日)、勞動節1天(5月1日)、端午節1天(農歷五月初五)、中秋節1天(農歷八月十五)、國慶節3天(10月1日至3日),共計11天,與大部分歐美國家基本持平。不過,再加上職工的帶薪假期后,中國職工全年的總假期數便不及全球多數國家。
有專家指出,例如歐盟立法規定,所有27個成員國都必須依法授予所有員工至少4周的帶薪假期,因此主要的歐洲國家的年度帶薪假期(公共假期+帶薪休假)都不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