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姚赟
見習記者 李迎
12月23日,我國著名法學家、法學教育家,中國政法大學原校長江平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社會各界人士前往八寶山參加告別儀式,東禮堂外的悼念隊伍長近百米。
遺體告別儀式于八寶山舉行
冬至剛過,北京的氣溫已至零下十度,路上積雪未消,八寶山東禮堂外送別江平的隊伍已蜿蜒百米。送別的人群中有白發老者,也有年輕面孔;有政法大學的老師和校友,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律師。東禮堂門口懸掛著“深切懷念江平先生”的挽聯,百米的長隊從門前排至幾十米外由鐵皮搭建的等候區,悼念者大多穿著深色衣服,手中拿著現場發放的白色菊花和記錄“江平先生生平”的冊子。
東禮堂外,前來送行的人排起長隊 (極目新聞記者攝)
上午8時許,江平的遺體告別儀式在東禮堂內舉行。禮堂上方懸掛著“深切懷念江平先生”幾個大字,兩側則是全國各高校、社會組織等各界人士送來的挽聯。上面寫著,“沉痛悼念江平同志”“我們永遠懷念您”......禮堂內莊嚴肅穆,哀樂低回,江平躺在鮮花翠柏中,面容安詳。眾人脫帽鞠躬致敬,獻上鮮花,向遺體告別。
中國政法大學2001級民商法學院的一名校友也在悼念隊伍內,他向記者回憶,當年在他的入學和畢業儀式上,江老都曾致辭過。“今天很多同學自發趕來告別江老?!?/p>
另一位來自成都的大學生告訴記者,他在高中時就聽說過江平先生為公共事業奔走的事跡,他受江平和與其同行的法律人的影響,在大學也選擇了法律專業。
2023年12月19日12時28分,江平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江平,原名江偉璉,祖籍浙江寧波,1930年12月28日生于遼寧大連。1948年至1949年,江平在北京燕京大學新聞系學習;1951年至1953年,他在蘇聯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1953至1956年,在蘇聯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學習。畢業回國后,他一直在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任教。在1988至1990年,江平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2001年,江平被授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的稱號。
法大“永遠的校長”
江平在民商事法律研究領域建樹卓著,為我國法治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改革開放以來,他參與了一系列民商事立法工作,提出了諸多富有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重要立法建議和觀點主張。他提出“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的著名論斷,倡議起草《民法典》,主張“民法基礎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土地和國企產權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等。他作為主要專家和重要起草成員參與制定1986年的《民法通則》;倡導國企公司制改革和法人制度現代化,推動制定1993年的《公司法》和1997年的《證券法》;倡導物權平等保護,為《合同法》和《物權法》的制定作出重要貢獻。
自2002年啟動第四次《民法典》立法以來,江平擔任起草工作組牽頭人,2014年進入立法日程后,他傾力支持、寄予厚望,在支持民法開放體系、債法體系具體化、人格權成編、引入居住權等重大理論問題上提出權威建議。此外,他還作為負責人牽頭組織《行政訴訟法》《信托法》等諸多具有里程碑意義法律的立法及其研究工作。在
在教書育人方面,江平被稱為中國政法大學“永遠的校長”。改革開放后,他曾肩負北京政法學院民商法教學的重任,在課堂上教授古羅馬私法和大陸法系國家的民商法制度。他重視法治人才的培養,古稀之年,他投資50萬元,發起設立“江平法學基金”,這是我國法學界第一個由法學家個人發起設立的社會公益性信托基金。該基金設立“江平民商法學獎學金”,以鼓勵民商法領域的人才培養。2019年,在90歲的生日會上,江平以個人名義再向“江平民商法獎學金”捐資人民幣五百萬元。如今,江平題寫的”法治天下“石碑依然矗立在政法大學海淀校區的校園內。
在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師陳潔所著《山河判斷筆尖頭》一書中,江平自述自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學家,而是一個法學教育者,更多地致力于講課、演講、普及法律知識,"我是大學教授,但并不想限于自己的舞臺?!八M约耗芨嗟亍皡群啊?,盡可能作法學的宣傳,在人們心中確立法制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