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無數雙眼睛可能正在盯著你……
日前,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發布《網絡犯罪案件審判白皮書(2019-2023年度)》,通報該院近5年審結的網絡犯罪案件辦理情況。其中一起“窺私”案例不禁讓人后背發涼——
被告人巫某某通過技術手段獲取了某品牌攝像頭的用戶名和密碼數據庫,將其置于自建的App中,通過指令調取數據庫信息實現入侵并控制目標攝像頭。巫某某控制的攝像頭超過18萬個,場所涵蓋醫院、家庭、養老院、實驗室等,宣傳“足不出戶看世界”向“客戶”收取68元至688元不等的會員費并提供實時監控畫面。最終,法院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判處巫某某有期徒刑5年,罰金10萬元,并沒收其違法所得80余萬元。
可怕的窺私欲,屢打不絕的偷拍犯罪!
如今,攝像頭成為了人們很多生活和工作場景中的“標配”,也成為了一些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攝像頭存在大量系統漏洞,不嚴格的訪問控制更容易被黑客入侵,加上很多視頻數據缺乏加密處理,讓許多家庭、酒店隱私信息處于“裸奔”狀態。
通過攝像頭窺探、販賣個人隱私,此前早有不少案例。從私家車內的行車記錄儀被盜,到公共場所攝像頭被“黑”;從家用攝像頭被入侵,再到用戶手機攝像頭被遠程打開……現實版《楚門的世界》頻頻上演,而且已形成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懂的秒進”“一律對床”,在部分社交平臺和論壇中,只要支付兩三百元,就可以看到陌生人家里的實時監控畫面。凡此種種,不斷引發公眾對于數字時代個人信息安全的擔憂和討論。
虛擬的網絡世界,隱私安全是每個網民的基本訴求,也是數字生活的“剛需”。保護個人隱私,切斷攝像頭窺私黑色產業鏈,已經成為攝像頭行業,甚至是網絡空間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