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世界政治、經濟和安全形勢愈益復雜,大國關系變幻莫測的特點分外突出。一方面,作為最大經濟體的中美兩國,結構性矛盾和利益沖突密切交織,相互關系日趨緊張;另一方面,互為最大鄰國的中俄兩國,不斷超越歷史積怨和制度差異,打造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新范式。值此中俄建交七十年周年之際,我們回顧歷史,放眼未來,深為兩國關系跌宕起伏的歷史經驗所啟迪,也倍感新時代雙方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重要和可貴。
(一)中蘇兩國由戰略結盟走向全面對抗代價巨大教訓沉痛
眾所周知,今日的中俄關系是冷戰時代中蘇關系的自然延續和發展。梳理和考察中俄關系,不能不從中蘇關系談起。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蘇聯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已經不遜于美國。中方考慮到世界力量對比和自身戰略需要,決定實行向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因此,新中國成立第二天,蘇聯便宣布承認新中國,中蘇兩國即正式建交。此后,東歐各國以及蒙古、朝鮮、印度等周邊國家陸續與新中國建交,中蘇迅速建立起友好同盟關系。西方國家孤立新中國的圖謀遭到破產。這一時期,蘇聯為中國的經濟文化建設事業提供了寶貴支持,中國在國際事務中也為蘇聯提供了多方面協助。兩國友好同盟關系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反對新的戰略威脅做出了獨特貢獻。
遺憾的是,自50年代中期起,中蘇關系因意識形態分歧而出現裂痕。進入60年代后,雙方對立急劇升級,最后滑向戰爭邊緣。在這一過程中,兩國的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一度完全中斷,雙方都為此付出沉痛代價。國際力量對比和世界戰略格局,因中蘇關系惡化并走向對抗而發生重大變化。
中蘇雙方當年也曾試圖改善關系。雙方的兩國關系談判,包括兩國邊界談判,斷斷續續近四十年,始終沒有較大突破。直到80年代末,中蘇兩國才以“結束過去開辟未來”方針為指導,最終實現了關系正?;,F在回過頭看,未能妥善處理意識形態分歧和歷史遺留問題,政治互信不斷缺失,戰略誤判不斷加劇,是當年中蘇關系全面惡化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們應當永遠銘記的歷史教訓。
(二)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既符合雙方利益又符合時代潮流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雖然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但成功地繼承了蘇聯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響。中國高度這個選擇了“新道路”的“老鄰居”,充分尊重俄羅斯內外政策和價值觀體系中的“新取向”與“老傳統”。經過多方面多層次的接觸、溝通與對話,雙方既尊重歷史,又著眼于現實,同時也面向未來,達成了中俄關系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超越意識形態分歧、超越社會制度差異,始終追求和平發展大目標,始終恪守睦鄰友好大方向等重要共識,并于1994年宣布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伙伴關系”。1996年,中俄達成“世代睦鄰友好、相互尊重信任、平等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繁榮”的新共識,宣布“建立和發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紀的戰略伙伴關系?!?/p>
1997年4月,中俄元首在莫斯科舉行第四次會晤,兩國關系又有重大發展:一是確定了兩國貿易增長目標;二是發表了關于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宣言;三是成立了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同年11月,兩國元首在北京舉行第五次會晤,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并簽署一系列新的合作文件,其中包括天然氣管道和石油領域合作的備忘錄。
2000年,俄羅斯進入所謂“普京時代”,中俄領導人按慣例安排了多次會晤。兩國領導人一致確認:建立中俄平等信任、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完全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對推動世界多極化、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2001年,雙方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這份指導新世紀兩國關系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于深化兩國關系、維護地區穩定、促進世界和平,意義重大而深遠。2002年12月初,兩國領導人重申,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兩國國內發生什么樣變化,都要恪守中俄睦鄰友好條約所確定的方針和原則,不斷擴大、推進并以新的內容充實和深化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要在雙方關切的問題上協調立場,相互支持,以充分體現“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永不為敵”的偉大戰略思想。
2004年,中俄簽署兩國國界東段補充協定,雙方邊界問題全部解決。中俄關于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也同時結束,中國為支持俄羅斯“入世”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支持。當然,中俄關系此時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主要表現是經濟合作潛力沒有完全發掘,貿易額一直徘徊在50-60億美元之間。為改變這一局面,中方提出一系列具體建議,如加大開放力度,擴大貿易規模;改善貿易結構,規范貿易秩序;增加相互投資,以投資促合作;實現能源合作新突破,鼓勵邊境貿易合作等。
(三)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成為變革國際秩序的重要引擎
2012年普京再次當選俄羅斯總統,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中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和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齊頭并進,成就斐然。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2013年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后,首次出訪選擇了俄羅斯。在這次訪問中,他明確指出,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在兩國外交全局和對外關系中,占據優先地位。他主張,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雙方要支持對方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努力;支持對方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支持對方發展復興。此外,在國際和地區事務方面,他主張維護兩國共同戰略安全;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及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維護二戰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繁榮。2015年5月,中俄簽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使兩國的務實合作進入更穩定更堅實更有活力也更具前景的新階段。
多年來,在事關雙方共同關切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上,中俄雙方始終保持密切溝通與協調,全面戰略協作呈現多領域發展、聯動性推進、高水平運行的良好態勢。譬如,以“上海五國”為基礎建立的“上合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和對話伙伴國不斷增加,影響力不斷擴大。中俄兩國聯合印度、巴西和南非共同組成的“金磚五國”機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持續上升。雙方共同倡導搭建的中俄印、中俄蒙兩組三方對話機制,運轉順暢,前景看好。2016年6月《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規劃綱要》的簽字,意味著蒙古國被納入中蒙俄平等相待互利共贏的三邊合作軌道。2017年7月,中俄兩國元首就世界形勢和重大國際問題發表聯合聲明,兩國外交部就朝鮮半島問題共同發聲,標志著雙方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協調配合進入更高階段。
此外,中俄雙方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東亞峰會、亞信會議等一系列多邊機制內,也始終堅持溝通與協調,不斷深化對話與合作。不僅中俄兩國,參與上述機制的其他各方,往往共同受益。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與時俱進惠及全球的特征和屬性得到充分展示。
(四)中俄關系永續發展需要雙方精誠合作砥礪前行
中俄關系既是睦鄰友好的楷模,也是大國協作的典范。雙方在國際舞臺上的共同目標,是致力于維護國際公平與正義,致力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致力于推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當前極端復雜的國際形勢下,雙方要攜手共進,鼎力互助,共同抵御霸權主義、孤立主義、保守主義和單邊主義,共同捍衛多邊機制與國際關系準則,推動構建平衡穩定的全球安全架構。
今年6月習近平再一次訪問俄羅斯,對兩國關系做了全面回顧和展望。兩國領導人共同宣布,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進入新時代。雙方就加強全球戰略穩定問題達成新共識,向國際社會傳遞出中俄關系視野更高遠、內涵更豐富、前景更廣闊的重要信息,影響重大而深遠。
目前,中俄兩國開展大規模經濟合作、特別是戰略性大項目合作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兩國應共同挖掘雙方的互補優勢和發展潛能,共同提高各自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共同發揮兩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以及各部門各領域各種合作機制和平臺的作用。要在保證盡快實現2000億美元貿易目標的同時,努力加大相互投資力度,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努力加強生態環境合作、資源保護與開發合作。中俄關系機制落后于理念、行動落后于言論、經濟合作落后于政治互動的局面,必須努力改變。
鞏固和發展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是中俄兩國的共同需要,更是時代的選擇和召喚,潛力巨大,前程廣闊,但任務艱巨,挑戰在前。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惟有相向而行,精誠合作,持之以恒,砥礪前進,才能不斷創造新成就,不斷取得新經驗,不斷為兩國人民和人類進步的共同事業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