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毙沦|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新時代,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新發展理念指引前進方向,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變革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不斷完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理念是引領:新發展理念指引前進方向
新質生產力符合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為新質生產力指引前進方向。創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質增效。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新質生產力是集新技術、新產業、新動能于一體的,需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創新構建產業新體系,通過整合創新資源,統籌推進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實現0到1和1到N的突破,實現我國科技水平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轉變。
協調實現新質生產力均衡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注重統籌協調、整體謀劃,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產業區域合理布局以實現不同區域協調發展;深化地區間分工,支持東部沿海地區在關鍵高新技術領域優先布局、合理分工,培育區域在全國創新鏈不同節點的錯位協同。
綠色加快新質生產力綠色轉型。綠色發展強調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間的關系。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提高經濟發展的“含綠量”。新質生產力有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內在特征,這就要引導企業加快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加快節能減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使用,同時,要持續加強綠色制造體系建設。
開放促進新質生產力場域拓展。開放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在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提升對全球高端要素資源的吸附能力及新型要素資源的整合能力,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大膽吸收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先進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
共享彰顯新質生產力社會主義價值追求。共享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新質生產力旨在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發展壯大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其帶來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這就要求東西部地區在關于新質生產力政策資源上、市場主體間在國內外高新領域前沿發展動態訊息上、全體人民在享受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產品和服務上要實現共享。
創新是核心: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飛猛進,科技創新已成為轉換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鞍l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征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引擎。
要加大基礎研究力度?!凹訌娀A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是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必然選擇?!笨萍紕撔禄顒拥拈_展要求以基礎研究設施作為支撐,以此滿足必要的能源、算力與信息傳遞需求。要打造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保障。
要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國有企業是開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重大科技創新奠定物質基礎的重要主體。這種主體作用既體現在理論創新、突破核心技術等方面,又體現在聯結社會各方、提供基礎設備等方面,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內在支撐。民營企業是創新活動的生力軍,在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方面更具優勢。要充分調動民營企業創新積極性,通過其強勁的輻射作用激發市場與社會的整體活力,為實現國家層面的重大創新提供動力。
要深化國內外科技創新合作。國內方面,需要不斷加強區域間科技創新合作交流,建立健全科技開放合作機制、強化合作資源、政策工具和資助渠道的統籌銜接,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聯合參與重大科技專項攻關;國際合作方面,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打造利用好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平臺,深化在重點領域核心技術方面的精準合作,實現資源要素和技術成果的優勢互補。
產業是基礎: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爆F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基石,其主要內容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在統籌推進“兩個大局”中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加快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就要順應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面向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和企業主體作用,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革故鼎新。要“將數字化作為傳統制造業、農業、服務業未來發展的主攻方向”,利用數字信息新技術新應用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加快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要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長性高、產業輻射面廣等特點,是引領國家未來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建立健全產業集群組織管理和專業化推進機制,加速形成新興產業集群,著力“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設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
要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未來產業是世界第三次生產力系統性新質化發展的最前沿,是各國搶占未來發展先機的角逐場。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等是未來產業的代表,是釋放強勁生產動能、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體力量。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要“準確判斷前沿科技創新現狀,遴選錨定未來產業重點培育對象,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和加速計劃,鼓勵科研人員投入前沿科技研發工作,引導企業投入未來產業培育工作”以獲取發展主動權。
人才是支撐:完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人才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力量和顯著優勢。”當前,各國在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和高端創新人才的較量上日趨激烈。完善以創新能力為導向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首先,建設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加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培育力度,要優化高校創新人才資源配置,增加緊缺高素質科技人才供給;要加強領軍型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選拔,以全國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為平臺,培養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鼓勵支持發達地區率先建成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人才樞紐和國際人才高地,引進、集聚海外頂尖人才與戰略性科技人才,從整體上提升我國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實力。
其次,構建科學合理的科技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和深厚的科技創新氛圍,堅持以“科學家本位、人才本位”為導向優化科研組織體系,賦予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更大技術路線選擇權和人財物支配權;構建以創新能力、實際貢獻為主要衡量指標的人才評價體系,推動科技創新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讓科技創新人才獲得與其創造價值和實際貢獻相匹配的物質回報與精神鼓勵,最大限度激發、釋放其創新力與潛力。
最后,推動教育鏈、科技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培養戰略型人才和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把教育優勢、科技優勢、人才優勢轉為發展優勢。
【本文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強國使命任務的邏輯理路研究”(SC22ZDYC28)階段性成果】
(作者:姜東苑,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葉本乾,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