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話題詞“調休”霸榜熱搜榜。
3天清明假期結束,今天雖然是周日,卻是節后上班的第一天。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放假調休,7日-12日要連上6天班,但好消息是還有24天就是勞動節假期了。
勞動節5月1日至5月5日放假調休,共5天。其中4月28日(星期日)、5月11日(星期六)上班;
今年還有這些假期
端午節6月10日放假,與周末連休,共3天;
中秋節9月15日至17日放假調休,共3天,其中9月14日(星期六)上班;
國慶節10月1日至7日放假調休,共7天,其中9月29日(星期日)、10月12日(星期六)上班。
一句話形容一下今天上班的感受____
新聞多看點
調休為什么讓人如此疲憊?
調休的本意是好的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能休假的日子還屈指可數,每年只有元旦、春節、五一、國慶可以放假,加起來也才7天。
最重要的是,當時人們工作還是單休,也就是上6天歇1天。很多人往往會趁著周日出門采購、辦事,忙忙碌碌一天也可能完不成,第二天還得繼續上班。
后來通過研究發現,忙碌的工作并不與效率成正比,適當的休假反而更有效。
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我們的假期也慢慢迎來了大幅增長,1995年,從單休變成了雙休。
而這,也為調休創造了條件。
1999年,國務院修訂《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全年休假從7天調成了10天,并且首次提出了調休。
也就是把五一和十一兩個假期和前后的兩個雙休日連起來,湊成7天黃金周。
這個做法,實際上大有深意。
當時正值亞洲金融危機,旅游是非常好的刺激消費的方式。
但在以往,三天假期,也許只能用來忙家里的一些瑣事,即使有了出行計劃,路程就要占很久,遠點的旅游景點根本去不了。如果是七天,可選擇的可就多了。
為什么討厭調休
有一個“血淋淋”的事實:你調休來的假期都是借的,總要歸還。
享受了7天假期的愉悅,可能就要接受連著工作7天的代價。
連著工作7天,可不只代表比正常工作多了2天。
它還意味著,你在連著上了5天班后,精神與身體得不到該有的休息與恢復,就要接著拖著勞累的身體去工作。
研究顯示,每周工作5天且保持8小時工作制是相對合理的。如果連續工作且得不到恢復,就會引起高血壓、失眠等一系列健康問題,甚至還會出現精神倦怠等心理。
調休的另一個缺點,就是打亂了人們的規律。
人體內有晝夜節律的現象,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生物鐘,比如每天幾點起床、幾點睡覺,都是固定的。
同時,每周也會有固定的生活節奏。一旦這個已經形成習慣的節奏被打破,人們很可能就會有種失控感。
就好比,你原本每天10點睡覺,7點起床,忽然某天要你7點入睡,4點鐘起來,很可能結果就是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睡不著。而第二天睜開眼的一剎那,整個人都是懵了的狀態。
再加上之前提到的調休實打實給人帶來的傷害,不但沒有真正獲得假期,還受到了如此多的損失,調休不被討厭才怪。
而且,當大家的假期都集中在國慶、五一、春節這三個時段,也很容易造成扎堆出行的情況,一點旅游體驗都沒有,關于調休的不好印象,也就進一步增加了。
華中農大全年節假日都不調休:避免連續7天或6天上班上學情況
4月7日,清明假期過后調休再一次引發熱議。
早在3月28日,華中農業大學發布公告稱,結合校歷和年度教學計劃安排,學校制定了全年部分節假日放假安排,學校全年周末正常休假,不做調課安排。
華中農業大學教務處工作人員表示,按照國家關于2024年部分節假日安排,存在連續7天或者6天上班上學的情況,學校決定全年周末正常休假也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但部分學生周末可能有課,教學計劃上也有課程安排的話,還是正常進行,不存在多放假問題,只要不是國家規定的假期,學校都按正常周末對待,希望在保障教學科研工作穩步進行的同時,希望老師和學生更好地享受周末和假日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