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強調,2024年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扎實做好經濟工作。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要求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今年3月5日,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4年,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同時,還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堅持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一體部署實施。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激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深化產學研用結合,支持有實力的企業牽頭重大攻關任務。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在新質生產力提出的背景下,高校出科技資源,政府出政策,企業更有動力也有更加清晰明確的創新發展路徑。產學研合作是系統實施“科技引領”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強化區域戰略科技力量支撐、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的重要載體,是加快培養和引進創新型人才,打通技術從創新、育成、孵化和產業化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一方面,匯聚更多的創新資源,提高區域整體的創新能力,企業、高校和研究院之間的合作促進知識、技術和人才的流動和共享,形成更加開放、協同和高效的創新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政府要打造服務型政府和優化營商環境,加強政產學研融合創新,打通政府、企業與高校的組織邊界,通過分工協作、互動融合,以科技引領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廣州市海珠區依托區委、區政府支持,政產學研融合創新成果頗豐,充分展現了資源互通和協同合作的初步成效?!笆濉币詠?,位于海珠區新港街道的中山大學科技園孵化績效優異,共培育高新技術企業9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81家,培育“獨角獸”、未來“獨角獸”創新企業4家,專精特新企業15家,培育掛牌上市企業10家。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懊鎸π乱惠喛萍几锩彤a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我國經濟發展已經站在新的起點上,當前國內主要矛盾表現為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新的發展起點上也面臨著新的問題。新的起點上,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宏觀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轉變,外部環境愈加復雜多變,大國競爭愈演愈烈,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迭代更新,深刻影響了產業發展和經濟結構。如Sora的發布,將深刻影響人工智能科技發展進程和全球競爭格局。未來經濟發展必須由過去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體現為經濟增長由規模速度型轉變為質量效益型,經濟發展的質量將擺在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我國已經打下高質量發展良好的基礎,但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切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依然尤為迫切,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獲取引領發展的主動權,順應技術變革趨勢并為中國式現代化形成有力支撐。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由于企業的知識儲備、科研設施、研發人才和研發管理體系等方面的欠缺,總體研發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產業難以形成較強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因此,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不突出。而高校、研究所在科技人才供給、科研設施建設、科技知識與信息儲備等方面資源豐富、優勢明顯,但也同時存在科研重學術創新輕市場化的現象,研究成果與市場實際脫節,與產業應用契合度不高,轉化率不高,有效供給不足等深層次問題導致科研推動力和創新活力未被充分激發。加快培育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內生動力,可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有效適應地方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政產學研融合創新是系統性工程
政產學研融合創新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牢牢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要聚焦強化科技創新,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例如,廣州市海珠區利用地區性的高校、三甲醫院、科研單位和大企業、大機構資源的得天獨厚的優勢,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大力培育獨角獸企業和未來獨角獸企業,促進科技與產業、大學與城區相互賦能、雙向奔赴,圍繞城區產業特色,打造符合新時代產業發展要求的科技園區、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創新載體,為創新型企業提供物理空間、政策支持和資源對接。完善高校與地區內企業共建聯合研究平臺,支持建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國家大學科技園,吸引更多企業和機構落戶當地、扎根當地。加快核心技術攻關,解決各種“卡脖子”技術難題,以新技術“點石成金”,把創新切實落到產業、企業和項目上。當前,人工智能發展正處風口,對于科技企業而言也正是發展壯大的關鍵時刻,地區政府要推動區域內科技企業加快人工智能應用的業務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圍繞當地科技資源,加快打造新質生產力創新中心,做好科技成果轉化。引導資本要素發揮在技術轉移和轉化中的作用,為促進技術轉移轉化提供更多金融產品服務。地方加速引進科技人才,構建人才引進培育“全鏈條”服務體系,打造創新創業“新高地”,發揮科技人才新效能。研究出臺支持顛覆性技術專項政策,做好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和未來獨角獸企業培育工作,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依托科技力量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頂層設計上,深化市級到區級之間的聯動機制,迅速構建涵蓋市、區等多部門、多主體聯動的宏觀協調與協同創新體系,完善政府、產業、學術、研究、應用與金融等創新要素的協同機制,推動各類科技資源的開放與流動,推動形成有創造性和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鼓勵企業積極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多元化合作,共同打造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合實驗室以及技術研發中心,完善產學研融合創新布局網絡。企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要引導企業利用好人工智能的新趨勢,引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開展生產和管理流程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具體而言,廣州市海珠區則可依托中山大學科技資源,聚焦優化產業體系,培育高質量發展過硬實力。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工業已成為海珠區兩大支柱產業,要堅持不懈地通過政產學研融合創新,加快構筑產創融合、數實融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對全球經濟增長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產業全鏈條,對實體經濟提質增效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要以數字經濟強支柱,建設大模型創新應用示范區,設立百億產業基金,引進培育大規模應用領軍企業。促進創新人才集聚,吸引培育更多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強AI訓練師等新型人才培育,與中山大學國家超算中心合作,以都市工業鑄底盤,大力支持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數字化技改,建立“需求定義設計、消費定義制造”的新型供求關系,確保規上工業實現高速增長。
通過科技合作培育產業生態
技術、資金、人才等關鍵要素的不足,限制了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創新步伐。通過地方政府主導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因地制宜打造產業鏈協同創新平臺,匯聚產業鏈上下游高校和科研機構等資源,推動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形成新質生產力。金融為產業發展賦能,推動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深度融合,形成產業與金融良性互動的生態。鼓勵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等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模式,開發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加強金融科技應用,精準對接金融資源供給與科技需求。全方位整合教育資源,如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形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為高校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機會和創新平臺,使得技術、資金與人才和企業形成穩定有效的鏈接。
廣州市海珠區正在加快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的四鏈融合,完善“人才總鏈長+行業鏈長+人才鏈主+區委人才辦”的重點產業人才“鏈長制”工作推進體系;加快引導金融資源向科技領域配置,加速構建“頭部企業+上下游配套+研發+場景應用+金融+人才”的產業生態圈,打造世界一流的數字經濟示范區;持續做優“海珠合伙人”品牌,聯合金融機構一起幫助企業拓市場找訂單,尤其是匹配科創企業、初創型企業的金融需求,培育更多專精特新、獨角獸、領頭羊、上市企業等市場主體。同時將本地智力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通過對中山大學等高校、研究院所開放更多應用場景,促進科創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支持本地頭部企業對接賦能區內中小企業降本增效、做大做強,加快形成千億、百億級生態圈。
展望未來,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重要戰略機遇,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廣州市海珠區通過與中山大學更加緊密的資源整合,政產學研融合創新將更進一步。政產學研融合創新,形成新質生產力,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需要理念的引領和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落地。通過政府引導、產業主導、學研支撐、金融助力等多方協同,并注重實踐中的落地和成果轉化,匯聚創新資源,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將能夠為地方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作者龍朝暉為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教授、廣州市海珠區政協委員,鄒蜜為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