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7萬人預選,1.5萬人同步收看——這不是大牌明星的演唱會,也不是知名球隊的激烈角逐,而是一堂被學生們視作“網紅”的思政慕課。
3月28日晚,復旦大學春季學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共享課程的首次直播互動課上線。以“新時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為題,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唐亞林和萬余名選課學生頻繁互動,在交流中理解理論、在溝通中達成共識。
火爆課堂的背后,是中國慕課發展跑在世界前列的鏗鏘足音。教育部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上線慕課數量達到5000門,高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選學人數突破7000萬人次,超過1100萬人次大學生獲得慕課學分,中國高校慕課總量、參與開課學校數量、學習人數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新探索給中國高等教育‘變軌超車’提供了重大機遇。慕課建設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爭奪下一輪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主導權、話語權的重要陣地和焦點領域,并日益成為爭奪教育對象、輸出價值觀的重要平臺。”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表示,“我們要抓住這一重大機遇,大力推進大學教學變革,推動和領跑世界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成為實現中國高等教育全面‘變軌超車’的排頭兵?!?/p>
搭建立體式學習社區,讓思政課聲聲入耳
就在這個學期,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平臺上線了該校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主講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馮務中主講的《黨的十九大精神概論》兩門慕課。作為全國第一門面向社會和高校群體系統性闡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全國首門系統講授十九大精神的慕課,迅速點燃了高校學生以及社會學習者研學的熱情,選課人次直線上升,5天時間就分別突破1萬,成為當下國內最受歡迎的思政類慕課。
“慕課視頻讓學生的學習更為靈活,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觀看,提高了學習效率;課堂講授環節,主要講授帶有挑戰性、爭議性的問題,運用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調動學生手機答題,提高抬頭率,解決入耳問題;小班討論環節,同學們針對某一重要問題展開交流辯論,給了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提高互動性,解決入腦入心問題;課下作業使同學們有更多自我學習與自我審視的機會,解決真信問題?!瘪T務中如此總結自己的思政課慕課教學心得。
記者從教育部了解到,近年來,一些高校積極探索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講授思政課,思政課慕課應用數量快速增長。數據顯示,愛課程網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19門思政課慕課,開課34期,選課近40萬人次;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平臺4門思政課慕課累計選課44萬人次。一系列的思政類慕課成為被學生們追捧的“網紅爆款”——
由國防大學、北大、復旦大學、智慧樹網協作開發的《軍事理論》課程被同學們譽為“將軍大課堂”。中國當代著名軍事專家徐光裕將軍、國防大學防務學院院長朱成虎少將、海軍資深顧問尹卓將軍等紛紛走入直播互動大課堂,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國家安全問題,傳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已有超過120萬人次學生獲得了學分。
由吉林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牽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涉及“空心病”“自我認知錯誤”“沖突危機應對”等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礙及解決方式,對大學生健全人格、學會處理人際關系、規劃人生都起到了正向積極的引導作用,選課人數已超過80萬人次。
更重要的是,這種新型的思政課,還通過課程討論區、QQ群、微信公眾號等構建立體式學習社區,將教師、學生和課堂主題緊密聯系到一起。
“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社區及時跟老師互動。現在的思政類慕課越來越親切,讓我品嘗到了老課新修的魅力!”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劉然告訴記者。
跨越時空界限,讓優質教育資源有效供給
在偏遠的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13歲男孩王洵是遠近聞名的“慕課達人”。
元陽是國家級貧困縣,轄區內多是深山老林,山高坡陡,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拔覀儼嘤?0多名同學,除了上課,平時沒有太多業余活動。我每天放學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用在學慕課上?!蓖蹁嬖V記者,是慕課為他打開了認識世界的窗口,“通過中國大學MOOC平臺,我學了《古文字學》《奇異的仿生學》《人體科學》等課程,有的課程還獲得了優秀證書!”
作為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國詩歌藝術》的主講教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王紅直言自己也是慕課的受益者。
遠離川大1000多公里的云南省臨滄市圈內鄉斗閣中學,在聽完王紅講述的“一片風景承載了什么”的慕課后,山里的孩子們用充滿童趣的繪畫形式,畫出了他們心目中詩歌所描繪的場景:有學生描繪楊萬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有學生畫了戴叔倫《蘭溪棹歌》中的“蘭溪三日桃花雨”。
“2005年,《中國詩歌藝術》獲批川大文科首門國家級精品課,校內每年都開課,也比較受學生歡迎,但13年來選課學生總計不超過5000個?!蓖跫t感慨,是慕課讓她擁有了三尺講臺外的廣闊天地,“該課程慕課剛開設一學期,選課學生竟超過10000人次,這讓我看到了教育最本質的意義。”
從鄉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陸,慕課正在跨越時空界限,形成一種新型的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方式。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慕課走進了西藏大學、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青海大學等中西部高校,東中西部高校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得以實現:“這有效破解了校際之間教學質量差距大、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數據顯示,僅去年一年,中西部高校選用慕課即達8600門次?!?/p>
優化學習體驗,讓人人可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
85歲生日那天,來自成都的安老先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中國大學MOOC“針灸學導論”課程的結業證書:“奔九十的人,能聽大學課程,圓了大學夢,心里總美美的樂滋滋的,怎能不好好學習呢!”
慕課,不僅搭建了思想平臺、促進了教育公平,還可以不斷優化學習體驗,重構了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習變得隨時隨地、好玩有趣。
“過去,在傳統課堂我上一堂課,即使是在禮堂,也就五六百人,有的學生還得席地而坐,現在,我上的一門在線課程,選課學生有600多所大學16萬人,這在傳統課堂是很難想象的?!北本┐髮W資深教授葉朗開設的《藝術與審美》《昆曲經典藝術欣賞》均入選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在他看來,“互聯網+”為慕課提供了一種新的生產力,對教育來講是革命性變化。
“慕課顛覆了傳統大學課堂教與學的方式,極大推動了人人可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的終身學習夢想的實現。實實在在推動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教學方式、教學模式的變革,實現了學生隨時隨地隨心學,教師利用優質資源比著教。目前,超過1000萬人次大學生獲得慕課學分,近5萬教師參加慕課建設與應用培訓?!苯逃肯嚓P負責人介紹。
記者了解到,為了滿足公眾需求,教育部近日首次正式推出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整個課程體系品種豐富,有滿足高校大學生線上學習、因校制宜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需要的學分課;有適合社會學習者職業提升需求的各種專業課;有提升大學生和社會大眾科學、文化素質的通識課;有大量面向國內受眾的課程,也有在國際著名課程平臺上線的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大中國高水平大學影響力的課程等。學習方式有自主學習、按計劃學習獲得證書、納入高校教學管理的有組織學習等。
“接下來教育部將加大力度推進落實名師積極建、教師積極用、學生積極學的慕課發展要求,把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作為提高質量、推進公平的重要手段,為我國搶占下一輪國際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制高點,實現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的‘變軌超車’下好先手棋,努力為世界慕課發展創建中國模式,提供中國方案。”吳巖表示。
(光明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17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