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風暴眼》出品
作者|子涵
編輯|青竹
核心看點:
1、2014年,特斯拉曾開價600億美元請求被蘋果收購,但蘋果CEO庫克拒絕與馬斯克會面。隨后,蘋果秘密啟動造車計劃。
2、僅2020年,蘋果就為汽車項目投入近190億美元。相當于一年燒掉21個理想,16個拜騰,13個小米汽車,3個蔚來。
3、蘋果造車項目7年換4位負責人,近期內有3位高管出走,高層只剩不到12人,超過40%的外聘成員離職。
4、據統計,特斯拉雇用超過150名前蘋果員工,蘋果汽車團隊有近1/4的員工來自特斯拉。
5、蘋果汽車很可能由LG與麥格納的合資公司代工,如果協議達成,將于2024年推出原型車,外形或與特斯拉接近。
2014年,在特斯拉最黑暗的日子,曾請求蘋果CEO庫克以6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特斯拉,但是后者拒絕會面。隨后,蘋果秘密啟動造車計劃。
7年后的今天,特斯拉市值破萬億。被拒絕過的馬斯克成為《福布斯》財富榜有史以來最富的人類。
志得意滿的他在庫克宣傳新店的推特下留言:“快來圍觀蘋果拋光布”,調侃蘋果新品的“天價”。
調侃的資本,除了春風得意馬蹄疾,還源于蘋果至今未實現造車,在加速與裁員的循環中,Apple Car 項目7年換了4任負責人。
被車界大佬集體“吹捧”,讓馬斯克夸“偉大”,使大眾感到“威脅”,令捷豹“十分激動”的蘋果汽車,為何遲遲不能問世?一家市值超特斯拉兩倍的科技公司,人才、資金、技術兼備,蘋果為什么造不出車?
喬布斯夙愿
蘋果造車,是喬布斯時代留下的夙愿。
在2007年初代 iPhone 發布前,蘋果高層會議就曾討論過造車。前蘋果公司董事會成員兼 J.Crew 集團負責人曾表示,喬布斯動過造車的念頭。
2010 年,喬布斯對一個叫做 V-Vehicle 的汽車項目很感興趣,他邀請設計師布萊恩·湯普森到家中做客,希望能親眼看到原型車。
“一個繃緊的表面給人一種充滿活力的感覺,像一只準備突襲的動物。這種設計會讓用戶在潛意識里,對產品有一種高品質的印象?!眴滩妓古c之討論了汽車材料與外形設計相關的話題。
布萊恩·湯普森 和他的原型車
時任 Apple 高級副總裁的 Tony Fadell 記得與喬布斯談論過 iCar 的潛力。兩人會互相提問“如果我們要造一輛汽車,我們會造什么?儀表盤會是什么?座椅會是什么樣的?如何為它加油或充電?”
雖然靈感不斷涌現,但喬布斯最終決定放棄造車。
其一是初代 iPhone 剛剛發售,蘋果在手機界尚未立足。但更重要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影響著一切。蘋果市值下跌超過一半,美國汽車業瀕臨崩潰,喬布斯沒有多余的金錢和精力再投入造車。
但在喬布斯離世后,美國汽車業觸底反彈,蘋果也一躍成為一家擁有上千億美元現金流的公司。這些錢不僅足夠造車,造宇宙飛船也沒有問題。
那些因“人”而起的官司
世界上第一位提出智能汽車等于手機加四個輪子的人,可能是喬布斯。
“我們有平臺去設計好一輛車,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要打造一款汽車。汽車有電池、電腦、發動機和機械結構,iPhone上也有這些東西?!边@句話似乎為蘋果造車定了調。
2014年,蘋果正式啟動代號為泰坦的造車計劃,由初代iPod團隊的領導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擔任負責人。庫克授權扎德斯基建立1000人的汽車團隊,希望他確定造車項目的方向。
前蘋果產品設計副總裁 史蒂夫·扎德斯基 Steve Zadesky
扎德斯基擁有豐富的硬件經驗,他組建和領導過第一部 iPod、第一部 iPhone 以及數百種 Apple 配件產品的團隊。
但當時,造車在蘋果內部的權重不算最高,扎德斯基向蘋果硬件工程負責人、硬件工程高級副總裁 丹·里喬(Dan Riccio)匯報。
當時 Apple Car 團隊在總部附近租下了幾棟辦公樓,以供新加入的成員開展工作。有消息稱,蘋果還成立了一家叫做 SixtyEight Research的公司,該公司擁有“汽車作業”與維修資質。并且這一辦公區域保密級別很高,有附近的居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在疑似 Apple Car 團隊辦公點附近遛狗時,會有保安尾隨。
此后兩年 Apple Car 業務瘋狂擴張。在短時間內組建一支千人團隊,勢必伴隨著大范圍招人。但在新能源汽車剛剛起步之際,可挖的人才并不多,蘋果也因為四處挖人吃了不少官司。
2014年末,黑莓高級副總裁塞巴斯蒂安?馬里洛爾(Sebastien Marineau)加入,任核心系統副總裁。加入蘋果之前,他是車機底層系統 QNX 的負責人,該系統在超過1.75億輛車上運行。
前黑莓高級副總裁 塞巴斯蒂安?馬里洛爾 Sebastien Marineau
黑莓對蘋果的挖角非常憤怒,決定以競業協議限制及未能提供合理的辭職通知為由,對馬里洛爾提起訴訟,“強迫”他在黑莓多工作了半年,這場官司也被視為美國大公司間高管爭奪戰的經典案例。
據悉,馬里洛爾帶走了至少20名員工加入蘋果車載智能系統 CarPlay 項目組。
2015年,電池公司 A123 Systems 因蘋果挖走其5名工程師提起訴訟,聲稱蘋果正在建立“大型電池部門”,以便與 A123 直接競爭。A123 表示,蘋果還試圖從其他公司招聘電池工程師,包括 LG 化學、三星 SDI、松下、東芝和江森自控。
法院駁回了蘋果訴訟無效的申請,該案以庭外和解告終。
同年,蘋果從電動摩托車初創公司 Mission Motors 聘請了數名核心崗位員工,迫使后者在人才流失后倒閉。
大量人才流入,讓蘋果汽車團隊研發出了靜音電動門、無方向盤或油門的汽車內飾、AR顯示器、新一代激光雷達傳感器以及球形輪等新技術。但整合一個1000人的團隊絕非易事,項目延期、內部沖突與管理問題頻發。
“蘋果不知道該如何造車”,交談人士表示,汽車項目組的高管們在主要問題上意見不一,這導致 Apple Car 沒有明確的愿景,內部對于蘋果應該開發自動駕駛汽車還是半自動駕駛汽車,以及 CarOS 軟件應該使用什么編程語言產生分歧。
扎德斯基推動了半自動駕駛汽車研發,而工業設計團隊想要一款能夠“讓公司重新構想汽車體驗”的自動駕駛汽車。
2016年,扎德斯基離職。有傳言稱是因為蘋果定的KPI過于苛刻,導致團隊無法完成目標。
退而求其次
前首席蘋果硬件工程師 鮑勃·曼斯菲爾德 Bob Mansfield
蘋果汽車業務的第二任負責人是前首席蘋果硬件工程師 鮑勃·曼斯菲爾德(Bob Mansfield),此后,泰坦計劃從造整車改為自動駕駛軟件研發。
戰略的調整導致團隊開始裁員,據統計,2016年8月到2017年初,有大量負責硬件的員工離職。
曼斯菲爾德接手后,蘋果全方位發力自動駕駛。公司獲得加州 DMV 的許可,開始在公共道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汽車,配備雷達和傳感器設備的雷克薩斯 SUV 的照片被曝光。
與傳聞一致,在曼斯菲爾德的帶領下,蘋果開始全力研發自動駕駛。自2016年開始,蘋果在加州的道路測試車輛數激增,一躍成為全州第二。
但據加州統計報告顯示,蘋果自動駕駛的測試結果與同行相差甚遠。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期間,蘋果蘋果公司每1000公里的脫離數量為544.78次,大約每1.8公里就有一次脫離。而同年Waymo的自動駕駛車型,每9006公里才有一次脫離,這組數據這意味著蘋果的自動駕駛離成熟還有很遠。
2018年,特斯拉副總裁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回歸蘋果汽車團隊,與曼斯菲爾德一起推進泰坦計劃。此后他引進了幾位特斯拉的前高管,負責自動駕駛軟件、汽車內外設計以及傳動系統,這時蘋果汽車團隊的人數大約在2000-2500人之間。有傳言稱蘋果再次調整戰略,開始整車制造的研發。
前特斯拉副總裁 道格·菲爾德 Doug Field
有知情人士稱,由約翰·壽吉(Johny Srouji)領導的蘋果芯片部門也參與了泰坦計劃。自2018 年,Srouji 的團隊一直在開發基于 Arm 的定制芯片,重點關注機器學習處理,為底層自動駕駛汽車系統提供動力。
或許因為造車沒有明顯成效,2019 年 1 月,蘋果汽車團隊再次裁掉200多名員工。
研發人數雖然超過 iPhone 與 Apple Watch 團隊,但汽車的研發周期也遠超電子硬件項目。比起研發2年的 iPhone 和3年的 Apple Watch,啟動5年后的造車項目仍處于尷尬期。
蘋果造車的尷尬,與馬斯克曾經的預言驚人地重合:“與電話或智能手表相比,汽車十分復雜。你不能只是找一個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跟他說給我造輛車出來……要知道,拿出一根新鉛筆或把iPad做大都算不上什么創新?!?/p>
裁員后,道格菲爾德與曼斯菲爾德共同成為第三任負責人,也帶動了多名特斯拉高管加入蘋果項目。
2019年2月,蘋果發布了自動駕駛汽車安全白皮書,詳述他們自動駕駛測試的過程與規則。蘋果表示,這些自動駕駛的汽車,是由蘋果的系統為轉向、制動和推進系統提供命令。2019 年 6 月,蘋果收購了 Drive.ai,一家設計自動駕駛班車服務的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該公司多名員工被收編入泰坦計劃。
重新押注全自動駕駛
隨著研發的進展, Apple Car 已經初見雛形,大概率會采用視覺與激光雷達結合的自動駕駛方案。
基于神經網絡系統、視覺識別、Lidar信息融合與多種傳感器數據處理技術,蘋果研發出一套關于機器學習的模型,可以顯著提升自動駕駛的可靠性。
車路協同也是蘋果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重點課題,傳感器會在駕駛時檢測周圍環境,得到的數據被上傳至云端,實時更新至蘋果地圖中。
不僅可以強化車輛在危險路段中的自動駕駛能力,同時還能為其他接入蘋果導航的車輛,為后續的自動駕駛優化提供信息支撐。
此外,蘋果還可能會通過在車內安裝更多傳感器監測駕乘者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與體溫,可以為用戶提供更舒適的駕乘體驗。
AR/VR系統也會成為產品的科技賣點,人們可以在汽車駕駛時閱讀或工作,此外,通過VR設備的使用,還可以做到減輕暈車、使車內有比實際更寬闊的視野等。
作為一家手機公司,蘋果將 iPhone 等終端設計為控制車輛的核心入口之一。此前的 Apple CarKey 從專利變為現實后,蘋果還計劃在手機端加入“查找車輛”功能。
該專利解釋了該系統如何為用戶提供精確的引導指令,例如“步行到三樓”、“向左步行 60 英尺”等,能夠幫助在大型停車場中定位汽車。引導指令可以“基于從起點到終點的最短路徑,同時考慮樓梯、電梯和走道的位置”生成。 iPhone 還可以根據偏好計算引導指令,如判斷用戶更喜歡使用樓梯還是電梯,是否需要殘疾人通道等。
iPhone 中的GPS、電池、運動監測、設備定向、磁力計、三維陀螺儀、連接器、音頻、三維視頻處理、加速度監測、攝像頭等模塊,也為“車”“機”聯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例如,用戶可以通過 iPad 在汽車內外部顯示制動信息、車速信息、車輛與后續車輛之間的相對速度、自主駕駛模式狀態信息等,還可以做到跨設備自動駕駛接管提醒。
電池也將是蘋果汽車的一大亮點,專利顯示,蘋果的技術涵蓋鐵鋰電池與固態電池的整個生產流程。一位目睹過蘋果電池設計的人士稱,蘋果戰略的核心是一種新的電池設計,可以從根本上降低電池成本,增加車輛續航。
蘋果將使用獨特的“單節電池”設計,通過消除用于容納電池材料的袋子和模塊來擴大電池中的單個電池單元并釋放電池組內部的空間。
蘋果潛在合作伙伴 Orange Power 的中空電池設計專利
“這種設計意味著蘋果可以在電池內填充更多的活性材料,令電池在同等體積下可以擁有更長的續航?!边@位知情人士說,蘋果公司還在研究一種名為 LFP 或磷酸鐵鋰的電池的化學成分。這種電池過熱的可能性很小,會比其他鋰離子電池更安全。
“這是一個新的技術水平”,該人士談到蘋果的電池技術時說?!熬拖衲愕谝淮慰吹?iPhone 一樣?!?/p>
2020年, Apple Car 重啟招聘,一年發布了300多個職位,希望能填補泰坦計劃的空缺。其中電池、電力系統研發和車聯網最受重視,有超過50多個崗位。
為了縮短造車時間,蘋果希望通過收購公司以獲得平臺化開發的能力。
2020年初,蘋果嘗試收購電動汽車公司 Canoo,希望獲得該公司的電動汽車平臺。Canoo開發的滑板式電動汽車底盤,可以配合不同的車用電子設備,也為汽車設計帶來更大彈性和靈活度,但這次合作也以失敗告終。
花落誰家?
蘋果機器學習副總裁 約翰·詹南德雷亞 John Giannandrea
當造車項目進入第七年,蘋果也開始沉不住氣了。
先是第三人負責人鮑勃·曼斯菲爾德突然宣布退休離開蘋果,機器學習副總裁約翰·詹南德雷亞(John Giannandrea)緊急接手汽車項目,隔壁負責 Apple Watch 的 凱文·林奇(Kevin Lynch)也參與造車項目。
2021年,蘋果開始四處尋求合作,向上下游供應鏈中的多家企業拋出橄欖枝。但在整車廠側,蘋果與現代暫停合作,和日產商討無果,大眾不肯“自降身價”為其代工。國內的一級供應商寧德時代與比亞迪,也拒絕做蘋果的電池供應商。
這可能是蘋果第一次意識到,強勢如BBA等整車廠,不會允許造手機的“惡勢力”冒頭搶生意,而在造車這件事上,也不會有一家像富士康的供應商能把零部件與組裝大包大攬。甚至隨著車聯網在汽車行業戰略地位的提高,蘋果的CarPlay和Carkey等產品也逐漸被整車廠拋棄。
2021年初,有傳聞稱蘋果正在與多家知名電子供應商展開“初步談判”,并陸續從特斯拉和其他車廠招聘新員工。洽談中,蘋果要求供應商提供定價和其他詳細信息。
有與蘋果接近的零部件行業人士透露,“Apple Car” 車型設計與特斯拉十分接近。
此外,臺積電正在與蘋果合作研發某種“自動駕駛芯片”。臺積電還與意法半導體合作進一步開發氮化鎵 (GaN) 技術,該技術將用于混合動力汽車轉換器和充電器,有傳言稱這項工作與“Apple Car”有關。
蘋果大單最終花落誰家一事眾說紛紜,目前最新消息顯示,蘋果很有可能選擇LG電子與麥格納國際的合資公司代工。
有消息稱,蘋果與 LG Magna e-Powertrain 已“非常接近”簽署合作協議。他表示,這將會是一次小規模合作。蘋果的第一代電動汽車被視為評估該項目適銷性的機會,而不是真正的大眾市場汽車。如果達成協議,可能會在2024年推出原型車。在韓國,蘋果還在與SK等集團會面,討論 Apple Car 相關的可能商機。
這名知情人士透露,“由于 LG 集團附屬公司已被納入蘋果的零部件供應鏈,他們可以保證生產良率以及零件交付?!绷硪晃唤咏耸縿t表示:“LG品牌在汽車行業并不強大,他需要一個有競爭力的合作伙伴來證明行業地位。從這個角度來看,LG 對 Apple Car 的押注并沒有那么糟糕,反之亦然”。
此外,蘋果公司正在尋找能夠制造磷酸鐵鋰電池的公司,與中韓日三國的供應商均有接觸。2021年6月拜訪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希望推動兩家供應商在美國設廠,似乎以失敗告終。
2021年9月拜訪豐田,10月派遣員工前往日本與松下洽談。業內人士分析,富士康和 Advanced Lithium Electrochemistry 都計劃在美國設立工廠,可能成為 Apple Car 的電池供應商。
就在造車項目不斷向好之際,泰坦計劃又面臨大批高管出走。
2021年9月前后,有3位蘋果汽車項目高管出走,從特斯拉回到蘋果的 Doug Field 再次離職。截至目前,蘋果公司自動駕駛汽車團隊的高級管理人員不到12名。
下一篇:碳匯交易如何點“綠”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