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大自然抵達人心的音符,是一座城市活力的象征。此時正值仲春時節,江淮大地草木蔓發、生機盎然,連綿的綠色,從鄉野、城市蔓延,把城鄉大地連成濃綠的一片,到處都是賞心悅目的景色。
近年來,安徽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依托優質的森林資源,努力做活林下“文章”,實現點綠成金,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全省林業產值穩居全國第一方陣。2023年,全省人工造林28.15萬畝、封山育林179萬畝、退化林修復73萬畝。
為加快建設山水秀美的生態強省,日前,《全省林業系統開展綠美江淮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正式印發,以“植綠、添美、增質、惠民”為主線,錨定打造“高顏值”“高價值”“高品質”“高質量”的綠美江淮。
厚植綠底提升“氣質”
安徽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承東啟西,連接南北,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2023年,安徽持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優化城鎮綠地布局,完善生態體系,推動林業增綠增效,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成績顯著:森林覆蓋率30.22%、人工造林28.15萬畝、新增改造提升城鎮園林綠地2863.5萬平方米、開放共享公園綠地試點304處……綠色正在成為社會發展最靚麗的底色。
在銅陵,楊村游園是一個占地僅50余畝的城市“口袋公園”。高低起伏的地形間,有花有草,有沙池等兒童游樂設施,還有供成人鍛煉的步道和體育設施。每到傍晚,這里便聚集起許多休閑鍛煉的市民。“鬧市之中能有一個休閑和親近自然的地方,很難得?!笔忻袢钕壬c贊家門口的小游園。
新征程上,安徽將如何進一步做好“生態”文章、提升“綠美”氣質?《實施方案》中勾勒了具體“施工圖”。
《實施方案》提出,今年將合理安排綠化用地,堅持以宜林荒山荒地荒灘、荒廢和受損山體、退化林地等為主體開展國土綠化。采取拆違建綠、留白增綠、破墻透綠、見縫插綠等方式,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增加城市綠地。鼓勵通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利用宅前院后、廢棄閑置土地增加村莊綠地。
同時,在村莊內大力實施“四旁”綠化,分類推進村莊綠化美化。村旁綠化以大喬木為主,搭配中小喬木和灌木,營造圍村林;宅旁綠化以庭院經濟和珍貴鄉土樹種為主,適度營建小尺度綠化景觀;水旁綠化種植各類耐水濕喬灌木,營造護堤林和水口林;路旁綠化以喬木為主,合理配置灌木和地被植物,營造護路林。并且鼓勵和支持村民在庭院中栽植果蔬、花木等,打造微花園、微果園、微藥園等庭院景觀,實現“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綠美效果。
硬核護綠做實“林長制”
發展不停歇,護綠同樣不能松懈。2017年,安徽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林長制改革,建立以黨政領導責任制為核心的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體系。在安徽,林長制不是“冠名制”,而是“責任田”,省級林長帶頭履職,各地林長盡責盡力,“長”的主體責任得到落實。
2023年,省級林長赴重點生態功能區域巡林調研30余次、批示27次。開展“林長能力提升年”活動,評選“十佳基層林長”和“優秀基層林長”,進一步提升各級林長履職效能。全省動態調整66個改革創新點,持續激發改革活力。我省獲2022年度國家林長制督查考核優秀等次,滁州市獲國務院林長制督查考核激勵,宣城市“小山變大山”改革試點經驗得到國家林草局認可并推廣。
如今,安徽已邁入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新階段,如何在全面規劃林業改革發展任務、全面完善林長責任體系、全面推動林業治理現代化等方面持續發力,《實施方案》同樣作出規劃:今年,安徽將繼續充分發揮林長制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和定期調度,每年召開1次以上現場會,對綠美江淮建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揚激勵。
省林業局負責制定綠美江淮行動建設規劃和相關標準,將綠美江淮行動實施情況納入省級林長制考核,定期調度綠美江淮行動涉林任務進展情況;各市、縣林業主管部門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充分依托林長會議、綠委會會議,加強統籌調度,形成職責明確、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同時,處理好國土綠化和耕地保護的關系,對照圖斑,明晰邊界,在不占耕地的前提下,強化工作舉措,細化工作任務,確保綠化美化成果。
以綠生金發展富民產業
全省建成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41個、林下經濟類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1個、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個,培育林下經濟類省級特色林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8個、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9個?;羯绞?、亳州白芍、九華黃精、旌德靈芝等一批林產品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或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近年來,安徽積極推動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以天長市為例。依托坡崗林地資源優勢,天長市冶山、金集等鎮多途徑引入林下中藥材種植項目,栽培白術、柴胡、苦參、野菊花等木(草)本中藥材,發展林下經濟,拓寬了百姓的致富路?!?023年,我們完成了350畝白術、柴胡、仙鶴草等中藥材種植,年畝產值約6500元。”冶山鎮林下種植大戶張祥林分享了增收的喜悅。
以綠生金,推動從綠美到民旺。根據《實施方案》,今年安徽將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推進林業“雙招雙引”,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和社會資本“進山入林”,著力打造木竹綜合利用、特色經濟林、生態旅游與森林康養3個千億元產業和木本油料、苗木花卉2個超500億元產業。突出特色林果、油茶等木本油料產業發展,打造長三角高附加值林產品供應基地。建設省級木本油料產業示范園,集成應用豐產技術、創新生產經營機制、打造林特產品品牌。盤活林下資源,形成以林藥、林果、林菌、林禽(畜)、林旅為主的產業發展格局,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此外,我省還將加快推進“以竹代塑”,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健全竹加工產業體系。積極探索在灘涂地種植蘆竹、巨菌草等作物,為食用菌栽培、牛羊養殖等提供保障。充分挖掘森林、濕地等生態資源,積極培育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興業態。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庭院經濟、鄉村旅游等綠色富民產業,營造美麗宜居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