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天和日暖,清明將至。這個時候,很多人會想起這首詩。但,它是誰寫的?杏花村又在何處?一直是樁懸案。都說讀詩如破案,不少學者試圖破解這樁800多年前留下來的疑案。中南民族大學文傳學院原院長羅漫教授近兩年爬梳唐宋文獻,連寫3篇文章加以論證,再次在學界掀起考證該詩的熱潮。他最近一篇文章發表于6個月前,他認為迄今為止,文獻中這首《清明》的唯一署名作者是晚唐的杜牧,詩中的“杏花村”最早的說法是在今天的南京市。他也期待更多的學人能以確實而充分的證據參與進來探討,最終破解這樁歷史懸案。
1920年《金陵四十八景圖》之“杏村沽酒”
南宋人留下一樁懸案
這樁懸案的始作俑者生活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孝宗時期。
那時,不知是什么人出版了一部類書,題為《錦繡萬花谷》。這部書說不上多好,南宋目錄學家陳振孫就說它“門類無倫理,序文亦拙”。但就是這部書,為我們開啟了這樁懸案的序幕。
這部書收錄了一首詩,題為《杏花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沒有作者署名,只有“出《唐詩》”3個字。
現已無從得知,編者從何處得到這部書,也不知為什么沒有作者署名。我們現在能知道的是,這是現存文獻中這首詩第一次出現。羅漫告訴記者。
稍后于它的《古今合璧事類備要》,也收錄了這首詩,也無作者署名,同樣留下三個字:《古選詩》。說明這首詩是從一部名為《古選詩》的書籍中選出來的。
如果只是這樣,倒還構不成“懸案”。又過了幾十年,一部詩選橫空出世——《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這部書第一次將這首詩的著作權歸入“杜牧”名下,標題定為《清明》。在它之后,多種《千家詩》版本收錄了這首詩,一律署名杜牧。正是借著這一類選本的流行,《清明》的唯一作者是杜牧,成為大眾熟知的“史實”和常識。
但是,為何《錦繡萬花谷》和《古今合璧事類備要》沒有署作者之名?又為何《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開始將它定為杜牧所寫呢?依據在哪里?更為可疑的是,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編的杜牧詩文集《樊川文集》,未曾收錄這首詩。
這些問題,一直無人探討。直到民國,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開始指出:“若究其出處,殊為可疑?!?/p>
《清明》是唐詩還是宋詩?作者真的是杜牧嗎?
《錦繡萬花谷》之前的存世文獻,沒有發現此詩全息存在的蹤跡。所以,不少學者就此認定這是一首宋詩,是《千家詩》將著作權附會給杜牧。
明人朱之蕃編撰《金陵圖詠》中的“杏村問酒”。
從晚唐詩歌中尋找蛛絲馬跡
羅漫教授不認為《清明》是宋詩。在他看來,出于各種后人不完全明白的原因,許多古典文獻沒有保存下來。而杜牧晚年還有焚詩之舉,他留存至今的詩歌必然是不夠整全的。如果僅僅依據現存的唐代文獻沒有《清明》的“全身像”,就認定這首詩是宋詩,作者是后人附會,難免涉嫌簡單化了。
破案,若無法得到最直接的證據,那么,還有諸多間接證據可以構成有力的證據鏈。羅漫教授搜羅剔扒唐宋文獻,試圖從中找出蛛絲馬跡。晚唐詩人韋莊的七律《柳谷道中作卻寄》引起了他的注意。從這首詩的前二聯中,他看到了《清明》、《山行》和《汴河懷古》的三重印記:
馬前紅葉正紛紛,馬上離情斷殺魂。
曉發獨辭殘月店,暮程遙宿隔云村。
羅漫教授告訴記者,這兩聯的“紛紛、上、斷、魂、遙、村”7字3韻與出現順序,與《清明》一詩完全同步。這足以說明它與《清明》之間有著仿效關系。如果能確定是它模仿《清明》,那么,就足以說明《清明》在韋莊之前就已經存在;而如果能確定是《清明》仿效它,也說明《清明》是一首宋詩,作者是后人附會給杜牧。
而從這兩聯詩中,羅漫教授還找到了其他兩重證據:“馬前紅葉”、“隔云村”與杜牧《山行》中的“霜葉紅于二月花”、“白云深處有人家”高度一致;“斷殺魂”的“斷殺”也是杜牧的獨創詞語。杜牧《汴河懷古》已有“折柳孤吟斷殺腸”的句子?,F存唐詩中的“斷殺”,僅僅在杜牧和韋莊的這兩句詩中出現,杜牧的“斷殺”就是韋莊“斷殺”的唯一上源。
這都確鑿無疑地說明韋莊這首詩深受《清明》、《山行》和《汴河懷古》這三首詩作的影響。羅漫教授介紹說,韋莊比杜牧小約33歲,和杜牧是老鄉,同在杜陵樊川有房產和詩作。兩人志向相同、性情一致,韋莊甚至有意追尋杜牧的步履游歷山川。杜牧在南京有《臺城曲二首》,韋莊則有名篇《臺城》,杜牧說“煙籠寒水月籠沙”,韋莊就說“煙籠十里堤”;杜牧說“商女”“猶唱”,韋莊則說“臺城柳”“依舊”。羅漫認為,《柳谷道中作卻寄》正是韋莊這位同鄉兼崇拜者對杜牧這位前輩的精心仿制。
1983年,史學家繆鉞曾從《清明》韻腳“鄰韻相押”(《清明》一詩韻腳“紛”“魂”“村”分別屬于文韻、魂韻)出發,證明這首詩符合宋詩特征。然而,“鄰韻相押”也符合部分中晚唐詩人鄰韻相押的特點。羅漫的好友兼同事王兆鵬教授等在《樊川文集》中,就發現杜牧還有11首詩和《清明》一樣都有首句押鄰韻的特征,王教授認為從這點看,“《清明》一詩符合杜牧生活的晚唐時期詩歌特征,這首詩完全有可能出自杜牧之手”。
而更有力的證據是,羅漫教授從杜牧詩歌中發現他獨有的一些七絕第三句的言說方式:《閑題》的“借問春風何處好”、《寄杜子二首》的“若問使君何處去”,都與七絕《清明》的“借問酒家何處有”,在句式結構上完全相同,顯示出杜牧獨家構思的強力慣性。
羅漫認為,無論是從韋莊詩向偶像致敬,還是從杜牧詩獨特的構思方式和獨創詞語看,《清明》作者,杜牧之外,難覓他人。
《清明》一詩影響甚廣。北宋末年,何應龍《老翁》詩云:“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橋邊問牧童?!绷_漫認為,《老翁》詩中的“杏花村酒、家家、問牧童”9字,同樣見于《清明》,應是受到《清明》一詩的影響。
此外,北宋米芾有“牧童錯指是孤村”,周邦彥《滿庭芳》有“酒旗漁市,冷落杏花村”,從中都可見翻用《清明》一詩的影子。在羅漫看來,雖然《清明》一詩在現存文獻中晚至南宋才出現,但自晚唐至北宋,《清明》詩語的傳播蹤跡班班可考。這些瑣碎的間接證據構成了一條有力的證據鏈。
《太平寰宇記》中記載杜牧沽酒杏花村。
何處“杏花村”
若這首詩確為杜牧所寫,那又應當寫于何時呢?
羅漫告訴記者,杜牧曾在833年由江南宣州幕轉江北揚州幕時路經潤州,如果時間允許,杜牧會選擇先去游覽六朝舊都上元縣(現南京),再從上元渡江赴揚州任所。如果時間不允許,杜牧也可能會盡快安排時間去南京一游。
835年春天,當杜牧弟杜顗經揚州看望杜牧,再渡江到對岸的潤州李德裕幕府赴職之時,杜牧曾作一詩相送說:“若去上元懷古處,謝安墳下與沉吟?!彼麑⑸显扑]給弟弟游覽。
杜牧前后兩次在揚州約4年(833—835;837),首年新到,難以遠足。次年(834)公務熟稔,開春即可涉江遠游。第三年杜顗來晤,就能推薦杜顗擇機前往。
至于詩中所寫“杏花村”,作為文化旅游資源,湖北麻城、山西汾陽、安徽貴池以及江蘇南京,近些年來都曾認真考證過當地“杏花村”是否就是《清明》里的“杏花村”。羅漫教授指出,南唐至宋初樂史撰寫了一部《太平寰宇記》,其手稿一直妥善保存在樂氏家族的祠堂之中,不會受到社會上其他人的刪削修改。此本卷90《江南東道二·升州·江寧縣》明確記載:“杏花村,在縣理西。相傳杜牧之沽酒處?!贝颂幍摹翱h理”之“理”避唐帝李治之諱,說明此條寫于南唐時期,當時樂史正在南唐首都今南京市任著作郎。同時樂史是江西撫州人而非金陵人,杜絕了學者為家鄉增光的寫作動機。由此可見,五代時期,南京民間已有杜牧沽酒杏花村的故事流傳下來。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臧磊
校對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