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記者 王彤旭)新一輪商業銀行“降息潮”開啟,這次由城農商行和村鎮銀行“扛大旗”。
近日,多家中小銀行密集發布存款掛牌利率調整公告,下調1年期、3年期和5年期存款掛牌利率。其中,中長期定期存款的調整幅度較大,5年期存款掛牌利率最高下調65個基點。
“這一調整主要是對去年年末國有大行調整利率行動的跟進,同時也反映了中小銀行面臨的攬儲壓力和銀行業凈息差處于低位的現狀。下調存款利率有助于緩解銀行的息差壓力,同時也是為了穩定凈息差,以提升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
在南寧市西鄉塘區壇洛鎮上正村桂林銀行農村普惠金融綜合服務點,銀行人員正在給農戶激活社???。(圖片由CNSPHOTO提供)
下調幅度高達65個基點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桂林銀行、榆樹農村商業銀行、臨桂農村商業銀行、樺甸農村商業銀行、廣西鳳山農村商業銀行、蛟河農村商業銀行、靈川深通村鎮銀行、扶綏深通村鎮銀行、欽州市欽南國民村鎮銀行、南寧興寧長江村鎮銀行等10家中小銀行下調存款掛牌利率,調整時間普遍為自2024年2月21日起。
總體來看,調整主要涉及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等多種存款產品,且對中長期定期存款的調整幅度更大。
其中,靈川深通村鎮銀行、扶綏深通村鎮銀行兩家村鎮銀行對整存整取存款掛牌利率做出相同的調整,5年期利率均由3.85%調整至3.2%,下調幅度高達65個基點;2年期利率由2.75%調至2.55%,下調20個基點;1年期利率則維持2.15%不變。
桂林銀行同樣將5年期存款利率調整至3.2%。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該行年內第二次下調存款產品掛牌利率。1月21日,該行將5年期存款利率由3.9%調整至3.35%,加上此次調整,該行5年期存款利率開年已累計下降70個基點。
對于此番調整的原因,多家銀行在公告中表示,是為了進一步促進利率市場化。
從總體來看,這些中小銀行調整后的3年、5年定期存款利率仍大多在3%以上,高于國有大行。
“降低存款利率是為了穩增長、調結構。”傳播星球App聯合創始人由曦對記者表示,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降低存款利率有助于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促進投資和消費,從而拉動經濟增長。同時,這也是央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一部分,通過調整利率傳導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應對凈息差收窄壓力
2月21日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2023年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情況表(季度)》顯示,截至2023年末,商業銀行重要指標凈息差下滑至1.69%,首次跌破1.7%關口。
2月22日,中金公司發布研報稱,2023年商業銀行凈息差的收窄,主要是由于存量房貸利率調整、貸款重定價、新發放貸款利率下行所致。
而5年期以上LPR“空前”下調25個基點,將使銀行業面臨凈息差進一步收緊的壓力。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此輪中小銀行下調存款利率有助于降低負債成本,對沖因5年期以上LPR下調帶來的凈息差進一步收窄的壓力,提升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銀行存款利率普降背景下,也有部分銀行逆勢上調存款利率。
近日,包括新鄉農村商業銀行、睢寧農村商業商行、獲嘉農村商業銀行等多家銀行宣布上調存款利率。
對于上調存款利率的原因,新鄉農村商業銀行在公告中表示,是“開門紅”階段性回饋客戶的一種手段。
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武澤偉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小銀行在攬儲方面處于弱勢,負債端承壓,加之為沖刺“開門紅”,所以上調存款利率吸引儲戶存款。
財經評論員張雪峰告訴記者,銀行降息對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影響需要認真評估。降息可能會刺激借貸需求,但同時也會對銀行利潤率和穩健性構成挑戰。特別是對于中小銀行而言,降息可能進一步擠壓其利潤空間,增加風險。因此,監管部門需要密切監控降息對銀行風險的影響,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
存款利率仍有調降空間
為緩解凈息差下行壓力,商業銀行多次下調存款利率。
國金證券研報稱,存款利率下調有望緩解銀行凈息差壓力,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的積極性。
央行發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提出,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展望未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存款利率仍有下行空間。
柏文喜表示,央行近期公布的5年期以上LPR下調25個基點,預計將進一步引導銀行降低存款利率,推動LPR有序下行,從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仍將在資金端壓降成本,存款利率下降的可能性較大。中小銀行要摒棄“速度情結”與“規模情結”,根據自身資產負債情況,理性拓展存款業務,既要保持存款業務適當增長,也要保持負債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
“對于儲戶而言,當存款利率下降時,儲蓄收益減少,可能會降低儲蓄意愿,增加消費和投資需求。從長遠來看,這種調整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