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從蓮塘口岸進入深圳,先去華強北換電池、配眼鏡,下午到酒店辦理入住,放完行李去逛Costco,晚上再回酒店用美團定外賣……
這是復活節假期期間,一位香港市民在深圳度過的一天,也是港人北上消費大軍的縮影。
3月29日,香港復活節假期首日,香港居民出境人次突破70萬,創疫情后單日新高。其中有超過46萬人次經由港深邊界的6個陸路口岸進入深圳,另有近15萬人次經由高鐵西九龍站和港珠澳大橋前往內地。
洶涌的過關人流在各大社交媒體刷屏。這樣的盛況,被不少媒體形容為“春運式北上”。
在口岸的另一邊,深圳市民也感受到了港人的熱情,紛紛在社交媒體上感嘆“深圳都快被香港人占領了”“今天福田區香港人含量300%”……
事實上,港人北上消費的熱潮,在去年兩地通關之后就不斷升溫。
香港立法會議員鄧飛對觀察者網表示,內地的商品和服務在保持價格優勢的基礎上,質量和種類也在大幅提升,原本對內地抱有偏見的港人北上消費之后,在驚喜內地的變化之余,也開始反思香港的物價和服務態度。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徐莉今年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五周年,港人北上是大灣區融合的最好見證。
3月29日,排隊等待前往深圳的香港市民 圖源:《星島日報》
港人“反向剁手”
打開香港常用的社交網站,可以找到不少關于深圳和大灣區吃喝玩樂的交流群,這些群組動輒擁有十幾萬成員,香港市民在群里分享著在深圳的經歷:
有人去買菜、逛超市;有人去吃自助、做按摩;有人去夾娃娃、玩密室逃脫;有人求推薦手打檸檬茶、理發店;有人咨詢在深圳騎電動車是否需要先考證;還有人搶購某團購網站的1元牛雜煲。
香港市民在社交平臺分享在深圳消費的經歷 截圖自Facebook
2023年2月6日,香港與內地在疫情后全面恢復通關,此后港人“北上消費潮”日趨盛行,還出現了“反向代購”的現象,從網紅奶茶、糕點到時令的大閘蟹、水蜜桃,都深受港人追捧。
去年暑假,探親流、旅游流、商務流激增,港人北上的熱度急升,一度超過了南下的內地旅客人數。
據香港入境事務處統計,今年復活節及清明節假期期間(3月28日至4月7日),預計約有1100萬人次(包括香港居民與訪客)經由海、陸、空管制站進出香港,其中約950萬人次經由陸路進出香港。而疫情前的2018年,復活節及清明節假期期間預計約有1016萬人次(包括香港居民與訪客)進出香港,其中約749萬人次經由陸路進出香港。
香港立法會議員鄧飛注意到,即便不是國慶、復活節這樣的節假日,深圳的很多商場、餐館、超市依然能看到不少香港人,“不說大部分,起碼也有三分之一,而且他們很少孤身一人,基本都是小兩口或是一家人?!?/p>
港人北上消費也引起外媒關注?!都~約時報》在今年2月的一篇報道中寫道:“厭倦了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糟糕的服務和有限的選擇,香港人開始前往深圳購買日用品、就餐、探索新的珍珠奶茶店……”
報道把這種現象稱為“購物遷徙”,指出這是對內地人涌入香港購買從昂貴包包到嬰兒配方奶粉等各種商品的“逆轉”。
現在,深圳市民開始習慣身邊隨處可見的拖著旅行箱的港人,他們甚至研究出一套辨別香港人的方法——粵語、現金、運動鞋、雙肩包。
深圳網友紛紛表示深圳被香港人“占領” 截圖自小紅書
2023年,深圳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0486.19億元,首次躋身“消費萬億俱樂部”,成為全國第五個、廣東省第二個萬億元消費城市。這其中,香港市民也貢獻了一份力。
就單月消費額來說,有港媒此前援引香港特區入境處出數字指出,2023年10月有535萬人次香港居民經陸路或海路前往深圳等廣東省城市,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15年的數據,即港人到廣東省旅行扣除跨界的交通費用后每次平均消費開支達680港元推算,在不考慮通脹的情況下,2023年10月港人在內地的消費額高達36億至46億港元。
2023年9月,深圳發改委發布“促消費21條”,其中單列1節3條“便利港人消費”的內容,包括面向港澳游客加強宣傳推介、優化港澳游客消費服務、完善跨境支付環境。凸顯深圳大力吸引港人北上消費的決心。
“驚喜內地的變化,也開始反思香港”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研究部去年7月撰文指出,港人北上消費熱潮受多重因素推動,首先,深港兩地在疫情之前人員往來就高度頻密,經歷了三年疫情,更讓港人積壓已久的北上消費需求在短時間內出現“報復性”釋放。
文章認為,疫情對經濟帶來的影響,也促使港人消費更趨向理性化;而港元匯率跟隨美元在最近一段時間保持相對強勢,也進一步提升港人北上消費的購買力。此外,內地在交通基建、電子支付領域的發展,讓港人北上消費更為便利。而大灣區層出不窮的消費新生態也為港人帶來源源不絕的新鮮感和吸引力。
如今,兩地通關已經一年多,港人北上消費熱情絲毫沒有減弱,甚至成為一種常態。在鄧飛看來,這股熱潮持續不斷的根本原因在于,內地的商品和服務在保持價格優勢的基礎上,質量和種類也在大幅提升。
3月29日,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北上過關人潮 圖源:《星島日報》
他注意到,去年兩地剛通關時,很多香港人還是抱著固有偏見,覺得去深圳消費主要是便宜,對品質不報太高要求,“結果第一批去消費的人大吃一驚,非常驚喜,回到香港之后就開始自發宣傳。”
鄧飛對此深有感受:“深圳的商品不光種類多,而且越來越精致,品質也很好。我去逛深圳的家具城,那種精致感、時尚感很難用語言形容,要親身體驗才能感受到。”
鄧飛認為,消費體驗也是香港人青睞深圳的重要原因,“深圳的服務人員以年輕人為主,態度普遍非常友好。有時候媒體會給大家傳輸一種內地年輕一輩很嬌氣的感覺,但我感受到深圳的服務人員,無論是餐飲還是物流行業,都給人一種很真誠的感覺,這種真誠不是臉譜化的,而是發自內心的?!?/p>
“對香港人來說,這樣的服務態度讓他們體會特別深。”
鄧飛表示:“很多北上港人在驚喜內地的變化之余,也開始反思香港,覺得物價又貴,服務態度又差。以前他們在香港還能忍受這樣惡劣的服務態度,甚至覺得這是‘香港特色’,現在也忍無可忍了。”
“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威力,大家用腳投票,這完全是自發的,雖然深圳市政府推出了很多便利措施,但如果不是這個市場本身的底蘊,不是內地廠家、服務商大力提高產品質量和種類,政府提供的這些便利也不會有人使用?!?/p>
2023年11月27日,深圳前海山姆會員商店外,香港人購物后在路邊等候深港跨境巴士返回香港 圖源:視覺中國
受香港市民青睞的不只深圳,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照進現實,廣州、珠海、佛山等地也成為港人出游的人氣城市。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徐莉今年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五周年,香港與內地的融合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徐莉表示,她深深體會到,五年前,香港有很多人不愿意去內地生活、消費、旅游、工作,但現在一到周末,各口岸就被香港市民“擠爆”。港人北上是大灣區融合的最好見證。
在鄧飛看來,近年來香港社會秩序逐漸穩定,也為港人北上消費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果香港社會不穩定,肯定不會出現消費潮,那些北上消費的市民,甚至可能會被‘黃絲’騷擾。”
值得一提的是,有港媒注意到,曾經參與“修例風波”的“黃絲”也被北上內地的大潮席卷,拋棄曾經的“反中”立場。一名參與過“修例風波”的香港80后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采訪時表示,通關后身邊越來越多朋友北上消費,導致其北上越來越頻繁,每個月會去深圳一至兩次。
“北上消費潮”給香港什么啟示?
相較于熱火朝天的通關口岸,這個復活節,香港本地的商場和景點多少有些冷清。
香港立法會議員、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4月2日在社交平臺發文,表示她趁假期最后一天“落區”探訪,雖然一些店鋪生意不錯,但也有不少店鋪空置,有街坊反映通關后人流減少,更有街坊訴說目睹此景不禁落淚。有肉鋪老板從靠近深圳的新界東搬到港島南,全因新界東有東鐵線,市民往來深圳極為方便,在南區開店或許還有一線商機。
據《星島日報》等港媒報道,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日前表示,復活節假期期間,香港有逾百萬人次出境,對本地餐飲業影響非常大,與平日相比,日間生意少了兩成以上,夜間更達四成以上;與去年復活節比較,生意少了三成以上。
復活節假期期間,旺角街頭行人疏落 圖源:東網
黃家和指出,去年內地與香港恢復通關后,仍有不少香港人留港消費,但后來北上消費漸漸成為風尚。近期香港有不少餐館結業,尤其在北區,因為市民買菜都去深圳,影響了本地街市的生意。
鄧飛認為,香港餐飲業和零售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高昂的租金和人手緊缺,這兩個問題都不容易解決,業者或許可以著眼高端餐飲,或更有特色的消費項目。
香港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此前接受港媒采訪時,建議特區政府除了著力吸引亞洲和歐美游客外,應繼續開放更多內地“自由行”城市,吸引大灣區旅客到香港。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屠海鳴4月2日在港媒發文,認為“生活成本高”這個因素決定了香港與其他城市“打價格戰”沒有任何優勢。香港的消費定位應是:“高端+特色”;消費項目應定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消費群體應定位:“高收入人士”“特定群體”。
眼下,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應變,努力提振本地消費,并積極吸引更多內地和國際游客赴港。
今年1月,特區政府推出“日夜都繽紛”活動,在香港各區舉辦市集、嘉年華等,并邀請商戶餐廳提供優惠,吸引市民消費。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也力爭更多國際盛事在香港舉行,發展“盛事經濟”,今年上半年預計就有超過80項盛事在港舉辦。
屠海鳴指出,“北上消費潮”啟示香港,要把思路打開,系統梳理香港和內地、特別是和大灣區廣東一方的差別有哪些?哪些方面可以形成互補?哪些地方應當進行制度創新?“如此一來,就可找準合作的切入點,由點及面,推進融合,香港定能在貢獻國家、貢獻大灣區的同時,分享到豐厚的‘融合紅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