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或許出乎很多人預料,《追風者》的網播數據相當慢熱。
或許放在2024年的市場大環境中,該劇做橫向對比的話,還是有競爭力的。
但需要看到的是,平臺在如今的冰點期打出《追風者》這張牌,是有著為暑期預熱、提振市場升溫的行業期待的。而從這個角度,該劇目前的網播情況確實有些未達預期。
尤其在該劇口碑不算差的情況下,很難理解,怎么會是如此走勢?
何以“慢熱”
很多粉絲津津樂道的是,《追風者》的臺播成績不錯。作為一部諜戰題材劇,其登陸央視八套黃金檔的成績就不差,根據中國視聽大數據(CVB)上周平均收視率1.638%。
在網絡端,該劇的數據也確實在走高,開播十天后站內熱度破9500,到4月2日突破9700。
但這樣的熱播期數據,對一部《追風者》這樣體量、又沒有口碑崩盤的劇集來說,是不正常的。
有幾項數據來佐證一下《追風者》的慢熱。
站內熱度是其一,目前進入后期能否破萬卻依然是個未知數,有可能需要超點沖一沖。
其次是有效播放數據,因為目前平臺不公開該數據,不同的數據產品會有各自的統計口徑。
比如在貓眼專業版,《追風者》的集均有效播放數據截至4月2日是2690萬,這個數據還是經過口碑拉動的;作為對比,一季度同平臺口碑尚可、類型上也屬于年代劇的《南來北往》,集均有效播放是5555萬,該劇最終也并未破萬。
而云合數據剛剛發布的一季度上新劇集數據中,《追風者》3月內11天的熱播期集均有效播放數據為1646萬;而《南來北往》熱播期為4218萬。在諜戰劇序列,同一平臺此前的口碑作品《叛逆者》,根據云合2021年暑期報告統計熱播期集均3234萬。
還有就是話題度。據貓眼專業版,《追風者》目前累計上榜熱搜1300+,對于一部頂流主演、天然自帶話題的劇集,日增量確實不算高。
或許對于粉絲們來說,該劇哪怕在超點日破萬也是值得開心的。但平臺不會這么想。
“慢熱”對平臺是很要命的,因為這直接影響了劇集最關鍵的熱播期收益,包括品牌招商和集中的會員拉新。而對于市場整體,如此慢熱,也很難破圈拉動潛在觀劇人群。
但該劇明明有著對拉新最重要的口碑屬性。
這甚至是有些吊詭了,頂流出演、口碑不差,從各大熱度榜數據看,還能看到明顯的口碑拉動曲線。根據貓眼或燈塔的播放量統計,4月2日的單日播放量和市占率,都在開播日的一倍以上。
如果這是一部中高成本的口碑向劇集,目前的數據可以說是良性的,但《追風者》不是。
無論從制作體量還是演員陣容,這都是一部平臺絕對的頭部序列。甚至在去年平臺公布片單之后,這都一度是行業觀察里最受期待的年度劇集之一。也正因如此,平臺會在目前打出這張牌“救市”。
問題到底出在哪?
“算盤”沒打響
不難發現,《追風者》有很大的敘事野心。
從題材上說,這部“金融+諜戰”的劇集是有不少創新點的。至少在諜戰這個小垂類的藍海里,引入新的金融元素不但讓故事更豐富,也能帶來更深度的敘事空間。
從一開始,《追風者》就明顯想做史詩質感。
故事取材于1930年之后的國府金融改革,從央行建立、收回關稅保管權再到1932年之后的“一二八抗戰”、善后庫券案等事件為背景,打造了一個有質感的真實背景,甚至如閘北轟炸這樣的事件也編進了劇情,足以讓考據黨狂喜。
而更深層次地說,《追風者》講的故事,其實是從金融行業的腐爛變質,透視腐朽政權必將被取代的歷史進程。
沈家兄妹、魏若來、七寶街居民和洋車工人們,分別代表著精英階層、小資知識分子和底層群眾群體,面對歷史潮流的選擇和局限性。
對比沈圖南和魏若來,兩個同樣有心“金融救國”的理想主義知識分子,或許會更能理解曾經李鴻章對黃興說的“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也表現出沈圖南這個人物的悲劇性;而魏若來作為還未定型的尋路者,走上了一條和底層人民站在一起的路。
如此宏大與史詩感,在敘事上可謂是極具能量的,加上高度還原的民國圖景、服化道,形成了較強的沉浸感。
但是,這些設定上的優點,進入執行層面之后出現了各種變味。
從前文可以看到,如果從一部金融劇的角度,《追擊者》是頗為可圈可點的。魏若來和師父試圖力挽狂瀾卻最終心灰意冷,認清歷史潮流的過程,本身就很有史詩感,該劇最早的劇名《金色征途》或許也來源于此。
但或許是考慮到金融題材的市場受限,目前該劇的主線放在了諜戰,并加入“XX者”大家庭。
可能如此“爆改”造成了劇本層面的擰巴,因為諜戰戲和主角的金融主業是無關的,主角打的不是金融口的情報戰,而是很正統的潛伏、鋤奸故事,這就導致兩條線可謂涇渭分明、完全割裂;而作為主角領路人的沈近真,一位“貧血”的女士還拿起大狙當起了鋤奸隊員。
關鍵問題是,諜戰層面基本是“行活”水平,造成了大量邏輯問題。
林樵松抓魏若來,是靠撞見了后者扔槍;叛徒李晟達發現沈近真身份,靠的是她使用的香水,而留下氣味在相關行業明明是大忌;還有殺不死的李晟達、能讓林樵松自動降智的“規則化武器”沈近真等橋段,讓很多人物都失去了邏輯性而顯得工具化。
這也進一步影響了主角的設定。
沈近真作為行動隊員顯得草率且不聽指揮,極大影響了人物的觀眾好感度;魏若來可疑到劇情圓不上的程度,不得不每每讓沈圖南幾乎無條件庇護,連宋部長都勸不住,才能讓魏若來繼續參與金融主線。如此“機械降神”,當然影響觀感。
諜戰劇的皮掛不住,金融題材的骨寫不透。內容和商業的“算盤”,都沒響。
作為一部主打“諜戰”的劇集,《追風者》的表現是很難滿足觀眾心理預設的,還要等到慢慢播出之后,更多觀眾才得以看到該劇的格局和審美。
但囿于各方面的弱點,《追風者》盡力了,依然很難追得上觀眾。
問題,個性與共性
而從市場角度來說,《追風者》也確實很難得到環境加持。
甚至平臺本來應該是希望,該劇能給市場環境一些加持的。
一個明顯的特點是,該劇并沒有什么出圈的話題。這一方面是該劇相對嚴肅的敘事風格影響,宣發人員也沒有提煉出真正有傳播度的話題點;另一方面,市場的冰冷,讓很多宣發動作的性價比極低,很難打開局面。
劇情上缺乏傳播點,演員話題也很難出圈。誠然,這或許也有該劇在選角上使用流量演員,而導致了打開路人盤存在難度。
但客觀來說,演員話題也得不到多少實際表現的有效支撐。在內容存在客觀問題的情況下,他們沒能通過自我創作來為人物提供動機。
王一博適合魏若來這個人物,如導演在采訪中說的,他“把王一博的勁兒放在了魏若來身上”。也確實能看到演技上的進步。
但在更高要求的情緒處理上,依然能看到他在表演上的局限性:比如求職成功后醉酒,很難看出他是狂喜而飲,更像享受酒的味道。此前搜狐娛樂曾撰文分析過他此次表演上的得失。
沈近真本身人物的混亂,讓李沁的刻畫也只能流于表面。
具體來說,她適配了沈近真大家閨秀的一面,甚至“貧血”都顯得可信,但作為戰士無論形象還是氣質都顯得薄弱;角色的要求或許也超出了她的能力,試圖展示熱血,表現出的卻是操切急躁,人物也顯得不討喜。
王陽適合導師類的角色,但對于沈圖南這個角色,他的派頭顯得過于自負、冷酷和志得意滿,而少了文人氣質和理想主義色彩,很難看出其與《叛逆者》陳默群、《一路朝陽》黎光等以往角色的區別。王陽似乎也陷入了同齡演員常見的自我重復與表演套路化。
《追風者》的問題是有特殊性的,一個精品劇的底子,最終沒能打響。
但解剖這只麻雀,也能看到行業存在的某些客觀的共性問題。
首先是執行層面屢屢“變味”。從策劃到劇本,《追風者》的故事直接降級,因為編劇需要以情節點來銜接情緒和事件,而《追風者》的故事里有不少老掉牙的“濫手”。做慣了“行活”,行業在劇本層面依然敷衍,這也是諜戰、懸疑劇精品率低的原因。
其次,行業對市場的觀察往往存在誤判,無論選角還是題材定調,《追風者》有很多來自制片方的扣分點。有時候,讓創作者做想做的,反而是出精品的快車道。
《追風者》的慢熱,是市場冰點期的無奈,但更是內容行業的自我局限與長期問題使然。
在這個劇集市場寂靜的春天里,該劇或許很難成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