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駐柏林記者 王懷成
德國聯邦議院(議會下院)6月3日投票批準對聯邦德國憲法進行修改,在相關條款中增加了以下內容:為加強同盟和防御能力,聯邦政府可以為聯邦國防軍設立專項基金,金額不超過10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130億元),并排除“債務剎車”條款(即憲法中聯邦政府結構性赤字不能超過GDP的0.35%的規定)的限制。德國聯邦參議院(議會上院)于6月10日正式通過了該憲法修正案。
德國聯邦政府提出的所謂“特別國防基金”,將為聯邦國防軍增加1000億歐元的額外預算,用于聯邦國防軍更新和補充裝備。這也將使德國由全球軍費支出排名第7的國家,一躍超過印度,成為僅次于美國和中國的第三大軍費開支大國。額外投資還將確保德國迅速彌補此前的不足,達到北約2%的國防開支目標,即將GDP的至少2%用于國防。
原因似乎一目了然,這筆資金就是為了應對俄烏沖突造成的新安全形勢而設立的。在俄烏沖突爆發幾天后,德國總理朔爾茨就宣布了大規模的重新武裝聯邦國防軍的計劃。他承諾“從現在起,德國每年用于國防的預算將超過GDP的2%”,并表示目標是建立高效、高度現代化的聯邦國防軍。朔爾茨相信,“德國很快將在北約框架內擁有歐洲最大規模的常規軍隊”。他說,此舉不僅會大大加強德國的安全,也會顯著加強盟友的安全。
1000億歐元怎么花?這筆專項資金將在未來幾年內為聯邦國防軍采購從夜視儀等士兵個人裝備到飛機、坦克等武器裝備。德國媒體報道,美國軍火商將是德國此次大規模軍事采購計劃的最大贏家。1000億歐元中的最大部分,即其中的約409億歐元將用于為聯邦國防軍空軍采購飛機。目前聯邦政府已經決定采購美國F-35隱形噴氣戰機,另外還將采購60架CH-47F重型運輸直升機以及若干以色列的“蒼鷺”無人機。另一個超過200億歐元的采購項目是添置數字無線電設備以及將聯邦國防軍衛星送上太空以實現軍隊通信能力現代化、保障網絡安全。此外還有193億歐元和166億歐元用于海軍和陸軍裝備的采購,相對較少的20億歐元將用于采購士兵的“服裝和個人設備”。
全世界都高度關注,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建設目標又是什么?德國政府希望通過增加這筆額外資金,使聯邦國防軍盡快從一支多年來被認為主要在海外執行維和任務的軍隊,轉變為一支能應對因俄烏沖突而動搖的歐洲和平秩序、能夠增援北約東歐外部邊界的部隊,真正成為一支可以隨時投入戰斗的全天候待命的國防軍。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表示,德國已制定了整體方案,使聯邦國防軍更加強大,更好地履行德國在北約的義務。
事實上,德國國防預算多年來穩步增長。2014年國防預算為324億歐元,2017年增至370億歐元左右,2020年約為450億歐元,2021年已達到近470億歐元。但據報道,德國武裝部隊的裝備更新和現代化卻并未隨之得到重視。近來不斷傳出聯邦國防軍的旋風式戰斗機、直升機因老舊和缺乏維護無法起飛,主戰坦克因缺乏配件達不到作戰要求以及彈藥丟失等事件。
俄烏沖突開始后,德國聯邦國防軍的作戰能力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這三個多月里,圍繞國防軍建設問題,德國執政黨和主要反對黨聯盟黨之間重翻舊賬,相互指責對方是造成聯邦國防軍現狀的罪人,就連默克爾執政時期也被批評為國防軍建設被耽誤的16年。好在雙方最終達成妥協,達到修改憲法所需票數。但德國左翼黨、選擇黨等在野黨對聯合政府為增加軍事預算而不惜修憲的決定表示強烈反對。
畢竟基于一戰、二戰的教訓,戰后歐洲各國對德國加強軍事能力歷來疑心重重,歷屆德國聯邦政府對此也十分謹慎。但德自民黨主席、聯邦財政部長林德納則認為,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歐洲各國不僅不反對,反而希望德國加強軍事力量。他解釋說,他與聯盟黨就該特別基金的談判是在財政部大樓里進行的。幾十年前,這里曾是納粹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的帝國航空部,納粹德國在這里推行軍國主義侵略。林德納說:“當時,歐洲害怕德國強大的軍事實力。而今天,歐洲擔心的卻是德國軍事能力不足?,F在,我們已經共同改變了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
由于德國乃至西方在俄烏沖突上的立場,俄羅斯對于德國加強國防軍建設保持警覺。俄方認為,德國正在“重新武裝”。這一用詞似乎在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二戰的教訓。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說,特別基金的計劃“進一步證實柏林正在重新武裝”,“我們非常清楚結局將是什么”,暗指納粹德國在1930年代的重新武裝計劃。俄《觀點報》網站也發表題為《德國重燃軍國主義有何威脅》的文章指出,德國總理宣稱德國應當建立歐洲最大規模軍隊,若這一承諾變成現實,德國社會某種程度上的軍事化肯定會隨之而來。
有分析人士指出,冷戰結束時,德國軍隊有45萬人,現在下降到大約15萬~16萬人。如果德國想恢復到冷戰時期的軍事能力,實現朔爾茨雄心勃勃的設想,至少還需要增加一倍以上兵力并為其提供裝備。當前德國已經取消義務兵役制,軍人是職業化的,這也意味著擴建軍隊非常昂貴。德國強軍夢不是靠增加1000億歐元就能一蹴而就的。
(光明日報柏林6月13日電)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14日 12版)
上一篇:發展數字經濟 共建數字中國
下一篇:兩部門調整汽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