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皮哥說,32年前的電影《三毛從軍記》,90%的觀眾壓根沒看懂,你敢相信嗎?
很多人從小就看過這部影片,對電影中的各種橋段,至今還記憶猶新。
它還是六公主的“心頭愛”,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播一遍。
那么,一部普通的兒童片,為什么被公認為是中國最好的漫改電影?
為什么那么多人說它是,迄今為止尺度最大、隱喻最多、細節最豐富的黑色幽默電影?
今天皮哥將竭盡全力,逐幀分析電影中那些暗藏的細節和隱喻。
同時,片中困擾大家多年的那些謎團,我們也將逐一揭開真相。
三毛最后到底死沒死?
三毛既然有機會,為什么沒有參加新四軍?
影片最后三毛流著眼淚說“完了”,又有什么特別含義?
相信我,接下來的每一個字,都會顛覆你對這部兒童片的一切認知。
01、
電影開篇,導演張建亞就給出了《三毛從軍記》發生的故事背景。
演職員字幕跑完后,是一段偽紀錄片式的戰爭場景,日軍的飛機,正肆無忌憚地轟炸我國的國土。
隨后畫外旁白連用20個“非常時期”,來解釋1937年,中華民族到了“非常危亡”的時刻。
這段描述,其實并非導演編造,歷史中確有此類記載。
民國26年,也就是1937年,中華書局有限公司出版了章楨選注的《非常時期之詩歌》。
全書共108頁,收錄了89首詩歌,涵蓋對于非常時期政治、經濟、金融、糧食等眾多行業的評述。
這部社論叢書,是非常時期的非常著作,其用語及背景,恰好符合當時的歷史史實。
整部詩歌的措辭,本身就十分滑稽,跟當時的時代形成鮮明的對比,也在開篇就點出了《三毛從軍記》戲謔幽默的電影體質。
緊接著,“大人物”在非常時期,發出了非常號召。
要以無數的無名華盛頓,來造就一個有名的華盛頓;
要以無數的無名岳武穆,來造就一個中華民族的岳武穆。
這段話在歷史上沒有真實出處,但卻奠定了《三毛從軍記》中,三毛對當兵報國這件事的不懈堅持。
“岳武穆”成了貫穿整部電影的精神象征。
而這句話諷刺意味最強的是,將從美國來的華盛頓,放在了岳武穆之前。
我們能直白地感受到,當時中國在國際上是怎樣的地位,中國人又是怎樣的地位。
關于這一點,后面三毛和師長的對話中更為直白,我們后面再說。
正片開始,就是一段黑白默片風格的影像。
穿著破衣爛衫的三毛,擠在人群中,東張西望。
隨后街上兩個日本人的出現,吸引了他的興趣。
三毛開始模仿日本人走路,在周圍人的起哄下,又拿起拖鞋,準備砸過去。
日本人突然反應過來,瞬間秒慫的三毛將拖鞋扔向了另一個方向,恰好砸中了巡警的腦袋。
巡警慌張地站起身來,揮舞著警棍,一路窮追不舍,最終將三毛抓到手。
這一段,明顯模仿了卓別林的默片風格。
一方面是幽默編排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對時局背景的另一層暗喻。
卓別林藝術生涯的巔峰創作期,恰好橫跨一戰和二戰。
導演使用卓別林標志性的默片風格進行處理,似乎打通了“第三面墻”,迅速將觀眾拉入那個年代。
這段默片情節過后,《三毛從軍記》的故事,也正式拉開帷幕。
街頭一位軍官正在征兵。
他濃眉大眼,身形健壯,但一開口,卻是女子聲音。
手上的動作也很顯眼,不停拍打著未來士兵們的后背、胸肌,嘴里高興地喊著“不錯不錯”。
可見當時的國軍部分隊伍,空有軍容,骨子里卻是另一副面孔。
軍紀如此荒唐,那矮小瘦弱的三毛能夠入伍,也就沒什么好奇怪的了。
這里注意看巡警的反應。
他發現三毛跑了后,連拖帶拽將三毛拉下征兵臺,嘴里還振振有詞:
“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你一個小癟三,還想當丘八???”
前面的話是一句俗語,因為古人重文輕武,所以當兵并不是一件多榮耀的事。
但在民族危亡之際,這話竟然還在流傳,側面反映了當時國人的思想有多么愚昧。
至于巡警說的“丘八”,其實就是“兵”字的拆開說法,在當時形容混吃混喝的兵痞。
和三毛一起參加征兵的老鬼,就是這樣一個形象。
入伍拿餉銀,打仗了再跑路,之后換個地方繼續參兵,循環往復。
可他這次運氣不好,還沒開口,就被征兵軍官識破了。
但最后老鬼還是和瘦弱的三毛,一起順利進了軍營。
為什么?前線需要人,只要你能扛槍湊人頭就行。
于是我們看到,畫面上一秒,還是新兵訓練踢正步的場景。
下一秒,鏡頭中卻出現了一群嘰嘰喳喳的鴨群、鵝群。
兩個畫面的對比十分幽默,看得不少觀眾哈哈大笑。
實際上影片這里就是在諷刺,當時國軍拉來的壯丁,幾乎都是“趕鴨子上架”。
練練正步,學學開槍,就被派上戰場。
這里還有個值得注意的人物形象細節。
這位負責訓練的軍營長官,額頭竟然是一塊凸出的方形,看著十分怪異。
其實這既是還原漫畫形象,也表現了人體由于缺鈣、缺乏維生素D而引發的顱骨軟化。
或者再延伸一層,當時的很多國軍軍官,骨頭偏軟。
軍營訓練這一大段,幾乎是三毛個人的喜劇獨角戲。
踢正步跟不上節奏,練刺刀自己也扎進了草人里,扔手榴彈還誤炸了長官。
就連吃飯都趕不上趟。
這邊長官吃得太撐,已經松開了褲腰帶,那邊老鬼端著滿滿一大碗飯,吃得悠哉悠哉。
只有三毛,在幾個飯桶間來回轉悠,卻盛不到一粒米。
當國軍軍營開飯時,導演將鏡頭一轉,對準了一群垂涎欲滴的日本政客。
隨著餐盤揭開,一個上面寫有英文字母CHINA的蛋糕出現在眼前。
大家可以注意到,這一象征著當時中國版圖的蛋糕形狀,并不是我們今天所見的大公雞,而是秋海棠葉。
因為彼時是1937年,外蒙古還沒有正式獨立。
而秋海棠葉正是民國時期,中國疆域最鼎盛時候的樣子。
隨著政客們手舉刀叉,一擁而上,這張秋海棠葉也很快被瓜分殆盡,象征著帝國主義列強對民國的肆意踐踏和瓜分。
在政客們對著蛋糕大快朵頤時,三毛和老鬼也上了戰場。
老鬼只想著混日子,心眼小的他,就連打開煙盒取煙,還要偷偷躲著別人。
三毛卻真是想出力的。
我們看三毛拉鐵絲網時,他前胸后背都有很多道劃痕,因為太專心,褲子還被鐵絲扯壞了。
注意這里還有一個情節,很多人至今沒看懂。
挖戰壕的時候,師部突然傳來命令,“所有的壕溝,再挖深一尺?!?/p>
三毛的臉上寫滿了困惑,經驗豐富的老鬼一語道破,“打起來你就明白了。”
這個橋段實際上并非導演杜撰。
在歷史真實中,廣西省的抗日將領凌壓西,就曾在對日作戰中用過這種戰法,取名“板凳戰術”。
簡單來說,我軍在戰壕里踩著板凳,對敵人進行攻擊。
當日軍占領戰壕后,因為身材太矮,只能傻眼,等著吃手榴彈。
抗日戰爭中,陳賡大將也曾用過這種戰法,當時軍隊中還流傳著一句“人不離凳、凳不離人”。
這段戲結束后,也來到了全片名場面,“上海名媛勞軍慰問演出”環節。
臺上一群美女穿著暴露,還搭配了漁網襪、黑色高跟鞋,在水臺上跳著勾人的舞蹈。
看著看著,長官們胸前的望遠鏡都翹了起來。
軍官的望遠鏡本是戰場上偵查敵情之用,這里卻成了窺伺漂亮名媛身體的道具。
國軍前線的香艷,和日軍轟炸后的炮火連天,形成了鮮明對比,諷刺意味直接拉滿。
除了畫面的諷刺外,導演在這段的拍攝手法上,還借鑒了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
而背景音樂,用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
單單這幾個鏡頭,就能看出導演扎實的電影基礎知識,以及前衛的藝術理念。
但三毛對這些慰問的名媛并不感興趣。
反倒是之后的京劇,看得他雙眼發直。
這里導演也讓岳武穆,首次以實體形象出場,再次喚起三毛精忠報國的雄心。
他幻想自己就是岳武穆,穿著戲服,手持刀槍,將來犯的日寇斬殺殆盡。
帶著這腔熱血,三毛很快踏上了真正的戰場。
可迎接他的,卻是猛烈的炮火,若不是鋼盔保護,腦袋早就開了花。
再看看一旁的老鬼,這番上戰場,他卻沒有逃跑。
甚至團長的犧牲,還徹底點燃了他的斗志。
導演也在這里,讓他的滿腔怒火,有了非常具象的體現。
老鬼就在這一刻開始覺醒。
老鬼這個人物,其實是整部影片著墨最深的一個角色。
往大了看,老鬼其實也是當時很多國人的縮影。
面對國難,早期麻木不仁,后面看到越來越多同胞被屠害,自己的良知也逐漸被喚醒。
這種情感,導演也通過藝術的手法,做了具體描繪。
一條被日軍炮彈炸熟的魚,竟然開口說話了,用盡全力吐出六個字:
“牢記血淚仇恨?!?/p>
畫面是荒誕戲謔的,情感卻是真實流淌的。
這種情感的蔓延,也促使三毛和老鬼在淞滬會戰中,加入了敢死隊。
這場抽簽戲里,三毛和老鬼兩個人的人物心理,并不相同。
三毛一心盼著加入敢死隊,但他只是出于偶像崇拜,內心并不懂什么是國難。
但老鬼懂。
他曾多次臨陣脫逃,民族危亡是大人物們的事,自己和老娘只要不餓死,就得過且過。
但現在日軍的獠牙,一刻不停地滴灑著同胞的鮮血。
他知道自己已無處可躲。
所以他抽中了簽后,默默撕碎了簽紙,面色沉重,雙眼噙淚。
隨后喝壯行酒時,老鬼再也按捺不住,將內心所有的壓抑,全部宣泄而出。
“娘,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兒子這次不能盡孝了。”
“弟兄們,小弟家有老娘一個,此去九死一生,日后哪位弟兄路過我家,替我給老娘磕個頭,我這兒多謝了。”
酒碗重重地摔碎在地,老鬼的內心也釋然了,只留下一句“先走一步”。
飾演老鬼的演員魏宗萬曾透露,導演張建亞為請自己這個角色,不惜在自己面前下跪。
魏宗萬這兩分鐘的表演證明,導演這一跪絕對值。
之后敢死隊的突襲,再度回到影片戲謔的風格上。
三毛想了一個主意,敢死隊輕松拿下炮兵陣地,勝利也握在手中。
百姓歡欣鼓舞,蔣介石親臨嘉獎。
這段雖然也用了默片的風格,但其鏡頭語言里的力度,可不輸前面任何一個鏡頭。
“一場戰斗的勝利,應該當成是一場戰役的勝利。”
這是抗戰時期蔣介石的慣用手段,通過宣揚和夸大戰果的方式,營造國民政府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三毛從軍記》中,扮演蔣介石的是著名特型演員孫飛虎。
所以你看這明明是部荒誕電影,但方方面面又挺嚴肅的。
為了表彰三毛的功績,大人物蔣介石和三毛握手拍照。
可攝影師為了拍馬屁,讓三毛將錦旗高高舉起,直至沒過頭頂。
最后本是一次戰士表彰大會,卻成了“大人物”的個人秀場。
三毛的出鏡,就僅有區區“三根毛”而已。
這才是那個時代,深深的悲劇。
成了英雄的三毛,沒有得到什么實質嘉獎。
他等來的是一紙調令,直接去師部當差。
對大頭兵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出人頭地的機會,但對三毛來說,卻是另一個噩夢的開始。
“戰斗英雄”三毛,變成了師長家的傭人。
這所謂的民族英雄,不僅要給師長添茶點煙,給師長夫人洗內衣褲,還要伺候小少爺拉屎擦屁股。
但這也沒辦法,伺候師長也是為抗日出力,如果偷懶,那就是漢奸賣國賊。
這里的劇情,恰好跟勞軍演出時候,國軍長官的姿態承接了起來。
師長的生活極盡奢靡。
前面吃緊,后面緊吃,師長夫人還用搜刮來的民脂民膏大肆揮霍搞外遇。
少爺就像地主家的傻兒子,也加入到了欺負三毛的大軍中。
許多觀眾,也在這里,看到了人生中第一個似懂非懂的道理。
這句道理,出自偷情的師長夫人:
“有些事情呢,該看的看,不該看的就不要看。給你看的,不看也得看,不給你看的,看了也沒看?!?/p>
伺候在師長身邊,三毛也看到了很多國軍長官的“難處”。
日軍就在附近,那這場仗要不要打?
不打,難以服民心;打,自己全軍覆沒,友軍漁翁得利。
師長為此傷透了腦筋,愁眉不展下,喊出三個字,“健腦器”。
三毛聽罷,趕緊給他腦袋戴上一圈鋁條,看著像電擊刑具,又像醫療器械。
這個場景看似魔幻,卻來源于真實。
它的實物就是個鋁合金散熱器,帶在頭上感覺冰冰涼挺舒服,用來緩解頭疼。
這么個忽悠人的玩意兒,卻在國軍高層十分風靡,《申報》上還有它的大幅廣告,廣告這么寫:
安迪生氏健腦器,為德國發明品,特殊合金所制,輕巧柔軟,戴在頭上極雅觀,可自由工作。
不僅如此,這玩意還打著愛迪生的旗號,在當時一個要四塊錢,郵費四毛錢,可謂是天價。
雖然用了健腦器,但師長半天只憋出了兩個字:再議。
之后就沉浸在酒會溫柔鄉里。
這場舞會也是讓人驚掉下巴。
我們能看到,舞會男女的頭上,都戴著防毒面具。
事實上,當時淞滬會戰中,因中國軍隊反抗激烈,日軍使用了芥子毒氣彈。
本該用于戰場的防毒面具,卻成了后方的調情工具。
最后,前線戰敗,上面找師長背鍋,罪名是延誤軍情。
師長只有自殺一條路,但自殺之前,他和三毛進行了一場“靈魂交談”。
師長問:我大還是司令大?司令大還是委員長大?委員長大還是外國佬大?
三毛答:外國佬最大。
最后,師長進行了總結性發言:所以,我們都是小把戲。
師長畏罪自殺,但在宣傳中,卻被塑造成了殉國的“民族英雄”。
所以看吧,媒體是可操控的,輿論是可引導的。
師長出殯,排場不小,曾經的屬下,全部出席,“民族魂”三個字,被高高舉起。
三毛在師長棺槨旁哭得梨花帶雨。
可師長夫人卻自顧自地補妝,師長兒子還拿起了喪棒當玩具。
葬禮完畢后,保姆三毛轉崗,繼續上前線抗戰。
這場發生在村子里的阻擊戰,拍得滑稽有趣,各種彈簧石頭、轉動樓梯的道具,都被用上了場。
女性角色的出場,也豐富了人物影像。
2003年馮小寧拍攝的《舉起手來》中,很多場景都對此進行了致敬。
隨后段落中,有兩個意味十足的虛幻場景。
第一個,是三毛幻想和救下他的女孩,男耕女織,安穩過日子。
第二個,是新四軍出現,以《沙家浜》里的舞蹈為意向,展現當時我黨領導軍隊的風貌。
看完這段,不少觀眾都有個疑問:
三毛為什么沒有加入新四軍?為什么不跟著我黨打鬼子?
其實章節的標題中,導演就點出了三毛的處境。
這一章叫“半夢半醒”。
一半的夢,是對“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樸素向往。
但這種向往,在那個年代,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小農意識,幾乎不可能實現。
而一半的醒,意為覺醒,代表著三毛革命思想的萌芽和覺醒。
半夢半醒,說明了他既沒有完全放棄過去的樸素向往,也沒有完全覺醒出革命意識。
他依舊是對當時的正統政府,國民政府,對那個舊時代,抱有幻想。
依舊做著個人成為“岳武穆”的春秋大夢。
所以,三毛是不可能參加新四軍的,因為當時我軍的理念,是解救民眾疾苦,并非“有名無名的岳武穆”個人功名那一套。
理念的不同,是本質原因,這一點,導演也在最后做了交代。
《三毛從軍記》最后的歷程,在皮哥看來,其實是一種致敬。
三毛和老鬼奉命空降敵后執行任務,卻與隊友失散,等了八年,過成了茹毛飲血的野人。
老鬼說,八年了。
三毛說,別提它了。
實際上,這段經歷,應該是在致敬中國遠征軍。
從熱帶雨林的環境看,老鬼和三毛,應該是入緬作戰的一員。
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前后殲滅日軍三萬余人。
遠征軍的歷史,僅有三年時間,但老鬼卻說八年。
八年既指八年抗戰,也是在以遠征軍意識混亂的口吻,道出出國作戰的不易。
遠離家鄉,在人跡罕至的緬甸叢林作戰三年,跟度日如年也沒什么區別。
電影最后,抗日戰爭勝利,卻再次成為了政治人物的狂歡。
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小角色,小把戲,三毛,就連宴會入場也擠不進去。
看著蔣介石身后那個巨大的V字形,三毛陷入了沉思。
之后他出現在了一片大墳場之中,畫面呈現給我們的視角形狀,恰好也是象征勝利的V字形。
可這一個個十字架下埋葬的,全都是無名的岳武穆。
有名和無名,其實都是大人物們賦予的。
一個無名的大頭小兵,再怎么努力,也無法變成有名的岳武穆。
三毛的幻想在此徹底破滅。
即便到了影片最后,導演也不忘諷刺一把當時的現實。
有沒有發現所有士兵的墳塋上插的,全都不是我們中國習俗中的墓碑,而是西方語境下的十字架。
單看這個鏡頭,有點分不清這到底是一部外國電影還是一部中國電影。
這是導演在整片中最后一個隱喻。
作為無名的岳武穆,三毛最終的歸宿,可能也是這一方小小的墳塋。
可即便是已經死了,也擺脫不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影響和控制。
活著活不出個人樣,死了也無法認祖歸宗,這就是當時吃人的社會,也是戰爭狀態下,舊中國的現實。
所以電影最后一個鏡頭,三毛從真人變成了漫畫,眼角垂下一滴淚,口中哀嘆出了兩個字:完了。
他的故事,也成了幾筆肖像畫,人人可以翻閱,人人可以笑談。
02、
初看《三毛從軍記》,覺得這是一部搞笑拉滿的兒童片。
但現在人至中年,再看《三毛從軍記》,才發現里面講的,都是血淋淋的歷史隱喻。
你我不是三毛,你我又都是三毛。
歷史給予我們的,可能并不是真實,而是別人想讓我們看到的歷史。
在時代的洪流中,我們都是歷史的人質,我們都是三毛,我們都是小把戲。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