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醫療保障局負責人在北京市調研醫療保障工作時表示,國家醫療保障局將繼續指導有關省份進一步完善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立項和醫保支付管理,并加強部門協同,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共同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受生育年齡推遲、生活壓力增大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國不孕不育患者數量不斷上升。將輔助生殖技術逐步納入醫保,解決具有生育意愿人群“生不出”問題,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的重要舉措,也是醫保制度對百姓之急、民生之需的積極回應。
2022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7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提出,指導地方綜合考慮醫保(含生育保險)基金可承受能力、相關技術規范性等因素,逐步將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按程序納入基金支付范圍。一些地方也相繼推出相關政策,如北京市自2023年7月1日起,將囊胚培養、胚胎移植術等16項輔助生殖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讓越來越多不孕不育者受益。
從實際情況來看,推進輔助生殖技術進入醫保還面臨幾方面挑戰:
——需要防范生殖技術濫用風險。作為一項科學技術,輔助生殖技術在給人類帶來福音的同時,也給社會秩序和人類安全帶來挑戰。多年來,我國嚴格規范開展輔助生殖技術。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必須綜合考慮醫學、法律、倫理和社會等諸多方面因素,預先制定好強有力的應對方案來保證其規范、有序應用。
——需要應對基金運行壓力。輔助生殖技術的治療費用昂貴,尤其是體外受精、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等技術,其單個治療周期成本為5萬元至10萬元。按照當前的不孕不育患者數量和治療費用計算,若大規模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體系,短期內可能會造成醫保基金支出劇增。
——需要攻克全流程監管難題。作為一項限制性應用技術,輔助生殖技術從準入關口、過程監管到事后追蹤都需要遵循一套嚴格的標準。而全流程的監管單靠人力、單靠地方層面是無法完成的。盡管國家業已啟動建設輔助生殖技術監測網絡,對人群參數指標、服務量指標、服務效果指標和服務的安全性指標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和全面收集,報送方式也從過去3年一次的紙質材料報送發展為網絡報送,但這些監管依賴的是行業數據,是各醫院生殖中心的內部質控體系,一些生殖中心對輔助生殖技術的質量控制水平仍有待提升。
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迫切需要國家層面完善頂層設計。
——在試管嬰兒及其衍生領域單獨制定更加全面專業的法律。這包括概念解讀、技術實施標準、實施規范等,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對實施輔助生殖過程中的相關問題作出明確界定,打通輔助生殖相關技術、倫理、法律之間的屏障。
——制定輔助生殖技術進醫保的國家指導方案。遴選適宜的輔助生殖技術,解決跨省跨地區結算難等實際問題,在國家政策框架范圍內,依據各地支付能力等實際情況,明確醫保報銷內容、報銷次數、報銷待遇等相關政策細則。
——建立健全規范的不孕不育診療標準和嚴格的輔助生殖適應證指南,讓醫保政策和資源發揮最大效力。從醫療臨床經驗看,只有10%~20%的不孕不育問題需要應用輔助生殖技術治療。建議制定規范化的不孕不育診療標準,優化臨床路徑和技術方案,實現早發現、早治療、早生育,減少不孕不育人群盲目就醫引發的過錯醫療、過度醫療,降低非必要醫療負擔。
——推進輔助生殖項目醫保集中采購,提高國產藥品代替率,整體降低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費用。當前,我國的輔助生殖領域市場進口壟斷程度較高,對輔助生殖服務價格下浮構成巨大壓力。對此,應一方面加大對輔助生殖服務所需的藥品、耗材集中采購的力度,另一方面鼓勵輔助生殖領域相關試劑自主研發、減少進口依賴,促使輔助生殖技術的費用回落至醫??山邮艿姆秶鷥龋瑴p輕醫保壓力。
——構建跨部門合作機制,共同防范和打擊輔助生殖技術濫用行為。建議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牽頭,與公安、檢察、法院等相關部門共同構建常態化聯合管控網絡,對輔助生殖技術使用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并設立專門的審核小組對申請使用該技術的案例進行嚴格審查。
文: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劉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