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薛園
這是西藏:360多萬人口,12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70年滄桑巨變……
這也是西藏:時尚的街區,詩意的鄉村,豐富的飲食,文化的傳承與交融迸發出新的活力,年輕人展現出蓬勃朝氣……
哪個,更符合你的想象?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新華社張揚工作室連續推出多個視頻報道,通過行進式探訪、輕量化表達,以親歷者的視角講述一趟美好而難忘的西藏之行:有景,也有人;有見聞,也有感觸;有守望,也有憧憬——用最真實的畫面呈現溫暖、鮮活、有血有肉的故事,生動描繪西藏的發展變化和人民富足美好的生活,網友們評價“充滿了治愈力和幸福感”。
截至目前,西藏系列報道全網瀏覽量超2億,其中紀錄片《遇見西藏》被全網置頂。該系列報道微博總閱讀量超3600萬,多篇作品登上微博熱門視頻榜單;在B站總播放量超100萬,總互動量超10萬;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近千萬。
行者視角,真實呈現,有一種“美好”叫不期而遇
作為該系列報道的主打產品之一,紀錄片《遇見西藏》的開頭,便是作為親歷者的新華社記者張揚從飛機舷窗向下俯瞰西藏的“初印象”:高聳的山脈、碧綠的湖泊,漸漸勾勒出了一個迷人的遠方。坐上車前往住處,又有聽聞海拔的感慨,遠眺布達拉宮的驚喜……這一幕幕場景不斷擴充張揚對這片土地的美好印象。
“這是我第一次去西藏,所以更要好好感受,不浪費每一個現場采訪的機會?!睆垞P說。
李楨宇作為本片的編導之一,曾有過一段在新華社西藏分社鍛煉學習的經歷,對西藏有一定的了解,“大多數人和張揚一樣,沒有到過西藏但又很向往,所以一開始我們就確定了用偏個人化的視角、小切口呈現‘探訪之旅’,讓鏡頭自然記錄,讓大家看到最真實的西藏?!?/p>
“小切口”體現在片中就是一個個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生活的滋味、遠行的方向、美好的種子、幸福的新生、美妙的遇見。衣食住行、堅守期待、旅途美景……將西藏普通人生活的點滴娓娓道來。
早在出發前月余,張揚工作室便和西藏分社的同事們進行了嚴密細致的溝通:從出行安排到路線制定,從腳本內容到拍攝設備,每個環節都反復推敲,再三檢查。從不打無準備之仗,工作室用這樣的態度對待每一次報道工作。
既然是“探訪”,那么意料之外才是最精彩,也是最難“預制”的。
“前期確定了大概方向,聯系好了采訪對象,寫了好幾版采訪提綱,但高原的天氣和道路怎么樣,現場到底能拍到什么,聊出什么,都是未知的。最終的片子能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和氣質,我們心里并不是很清晰?!本帉иw世通這樣描述出發前的心情。
不過,作為專業新聞記者,特別是有著十多年采訪經驗的資深記者張揚來說,最擅長的就是現場抓取信息。她說:“提到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許多報道會去深入挖掘歷史故事,展現時代變遷。但我想輕裝上陣,我覺得美好的事物就是美好的,我們要考慮的就是怎樣把這份‘美好’用有溫度的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現出來?!?/p>
和張揚配合多年的“老搭檔”,攝像記者楊志剛說:“在有限時間里和采訪對象快速建立聯結,調動出舒適的溝通氣氛,精準捕捉動人瞬間,這是我們長期做采訪練出來的能力?!?/p>
于是,所有的“美好”都是不期而遇的,團隊成員們也憑借自己的專業功底將這些美好挖掘并保留了下來:
比如,由與藏族司機小哥聊天而自然引入的紀錄片第二章節“生活的滋味”:一杯甜茶、一碗藏面,既是拉薩當地人一天的開始,也是張揚想要感受的理想早餐。
在極具煙火氣的甜茶館里,團隊本來是與漢藏雙語作家平措扎西聊天,講西藏的早餐文化,誰料竟碰巧遇到了扎西爺爺的朋友們——剛剛參加完西藏模特大賽、在這里聚會分享喜悅的一群可愛老人。于是,張揚就“自來熟”地和老人們坐在了一起。
香氣氤氳中,老人們穿著漂亮的衣裙,妝容得體,喝甜茶、吃藏面,幸福感從泛紅的臉頰和揚起的嘴角滿溢而出。扎西爺爺說,他們早已“忘了年紀”。在這樣的鏡頭下,社會的變遷早已無需多言,甜茶店里美食散發的溫度,便是美好生活所映射出的暖意。
再比如,結巴村。結束在林芝的采訪后,團隊一行了解到附近農村的藏式民宿做得不錯,便驅車前往,拍攝“鄉村振興”主題的相關素材。在和村民的交談中,編導馬原馳詢問“結巴”在藏語中的意思,對方回答是“遺忘”,馬原馳敏銳捕捉到這個關鍵信息,和團隊進行溝通,于是在現場就有了“遺忘的村莊如今被喚醒”這樣的詩意表達。“遺忘”成為過往,憑借四季變換的美景、古樸舒適的民宿,結巴村被越來越多的人“記住”,變成旅人心目中的詩與遠方。
這也成了紀錄片中令觀眾格外“垂涎”的兩個片段——一個美食,一個美景,難怪有那么多彈幕感慨:世外桃源不過如此了吧?
還有將“非遺”黃梅戲帶入課堂的援藏教師金慧琳,開藏餐廳、希望把本土文化發揚光大的西藏青年洛桑晉美,扎根西藏18年的北京創客劉東波……
與之相應的,是援藏教育為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文化的傳承和交融迸發出新的活力、遠行者找到了家的歸屬……古老的土地煥發出奇跡新生,看似不期而遇的“美好”,其實都恰逢其時。
紀錄片的末尾,張揚說:“走過的只是西藏的冰山一角,看見的也不過是這里的滄海一粟?!钡珨狄匀f計真摯而熱烈的網友留言證明,片中恰好途經的精彩,足夠讓人體會到這片土地日新月異的發展變遷。
清新表達,非常“7+1”軟化嚴肅新聞
紀錄片是重頭戲,但并不是全部,工作室還推出了“創意長圖視頻”產品《西藏“七”遇記》(微信公眾號題為《張揚在西藏,遇見七個美麗的故事!》)。
這是工作室在新媒體融合態產品方面進行的探索創新,把多段文字、多情景圖片及7個Vlog視頻同時嵌入一張長圖之中,使產品內容更加豐富,并具有更強的視覺沖擊力和用戶體驗感。
從剛落地拉薩的生龍活虎到持續高原反應,張揚的一系列經歷被剪輯制作成“幕后花絮”:拖著碩大的氧氣罐采訪,還一本正經地面對鏡頭解釋“吸上氧感覺世界都亮了”。這一段落引發了網友熱議,除了溢出屏幕的“哈哈哈哈哈哈”,還有不少網友調侃“講究啊,這是出街新時尚嗎”“抱歉我知道不應該笑,但實在忍不住”“真·拖油瓶”……
和扎西干措在八廓街逛街,紀錄片里只是一筆帶過,Vlog卻單成一期,還延伸了高反篇的“爆點”,B站的題目也有了連續劇的味道——《在高原逛街,我又行了》。7分鐘的視頻,不僅讓以扎西干措為代表的西藏“遠行青年”充滿理想與活力的狀態一覽無余,還通過八廓街熙熙攘攘的人群、鱗次櫛比的店鋪,充分體現了拉薩的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水平。
還有《這所高中,有“一出好戲”》《幸運值MAX!我看到了金色的南迦巴瓦》等,這些短視頻和紀錄片有著迥異的敘事和剪輯風格,形態不同,落地渠道也不盡相同,但都在嘗試柔性呈現宏大主題,表達方式清新自然,讓人如沐春風。
“我覺得這是最適合我的方式,工作室也在嘗試了很多次之后將這種風格確定了下來。”張揚長得很甜,一雙眼睛更是像會說話似的,一笑就彎成了月牙兒。因為這種天然的親和力,她也被網友們寵溺地稱為“美羊羊”。
團隊成員們也認同了這種說法,“我們探索的結果就是要在堅守職責使命的基礎上有人性化的輸出,而這恰好是張揚的強項。”
為了吸引年輕受眾,團隊還在拍攝中設計了很多巧思,比如開頭和結尾都出現的司機小哥昂翁彭措,他向團隊成員介紹了許多西藏的風土人情,黝黑的面容上掛著靦腆的笑,讓網友直呼“太淳樸了”。
而將一個一個故事連接起來的拍立得,則貫穿報道始終。從張揚出門前拿起的黑色相機包,到每次和采訪對象的合影細節,再到結尾每個人都舉著自己的拍立得照片幸福微笑,拍立得似乎也成了一種象征和代表——美好就在西藏的每一處小事里、每一個人的身邊,即拍即得。
馬原馳是B站深度用戶,從大一開始沒有一天間斷過“打卡”。在他看來,這些小“驚喜”不僅讓片子的內容更立體豐富,也在無形間和受眾有了互動,“觀眾找出隱藏細節的過程好像就是在猜記者、編輯心思的過程,會不由自主地去想‘為什么’‘還有什么’。宏大主題無形中就被印刻在了腦子里,也讓我們的片子更值得大家深挖細看。”
“其實還是想把每一個工作做好,不辜負每一次在現場的機會?!薄凹夹g流”之外,張揚道出了新聞人的本質。
真心換真心,正能量與大流量“兼收”
10天時間,采集1.25T的海量素材,“烹制”成1部紀錄片、1個“創意長圖視頻”產品、7個Vlog,總計視頻成品時長超過1個小時。
“多虧西藏分社同事們的鼎力支持——踩點充分、保障有力、配合默契?!?/p>
“10天已經是極限,北京這邊還有許多采訪拍攝?!薄斑@已經是非常長的時間了?!?/p>
“時間緊”是團隊成員們的一致看法。
因為是結束在三星堆的采訪后直接奔赴西藏,團隊成員們白天按日程拍攝,晚上還要熬夜剪片子,睡眠時間只能一再壓縮。
“他們幾個可能已經都忙得顧不上高反了?!睆垞P開玩笑說。
而作為出鏡記者,即使高原反應強烈到整夜難以入睡,她也沒有停下采訪的腳步,“還是得靠吸氧,氧氣瓶不離身,不然說兩句話就上不來氣兒?!奔毿牡挠^眾在視頻中也發現了她剛到西藏時發白的臉色和干裂的嘴唇,紛紛留言“心疼羊羊”。
事實上,這是張揚工作室成立8個多月的常態。全國兩會、總書記考察、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發掘、東京奧運會……每一個作品都不容馬虎。爆款視頻背后,是工作室每位成員夜以繼日的長期作戰,但沒有人有怨言。
社交媒體時代,受眾每天被海量信息包裹,只有在策劃、創作到運營的每個環節用盡全力,才有可能讓作品脫穎而出,有真正的傳播力和到達率,才能和受眾產生有效、密切的聯結。在新媒體主戰場,“做到極致”才是生存下去的唯一選擇。
這條網友在看完紀錄片后的留言,得到了非常多的點贊:“快節奏的時代,我很少會不開倍速看完一個視頻,但是這次是。看完后心里充溢的是寧靜和恬淡,對西藏又平添了幾分向往?!?/p>
“你要問我最難的是什么,那就是我們一直要在內容上尋求突破和創新。”馬原馳說:“新媒體時代的公平就在于,數據是直觀的——播放量好就是好,互動量高就是高?!?/p>
“每次看到即使是很長的片子完全播放率也很高,看到大家的點贊和留言,就什么辛苦都忘了,還是非常驕傲的。”張揚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