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傳染病仍然是我們面對的最具有挑戰性的、造成大流行的疾病?!?/p>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16日在“2024疫苗與免疫大會”上作出上述研判。他表示,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多樣,臨床表現復雜,疾病負擔重,兒童、老年人和基礎病患者均為疾病高風險人群,因此要基于風險研判,制定分類防控戰略。
其中,流感、人禽流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和X疾?。ㄎ磥硇掳l傳染病,Disease X)具有潛在大流行風險,需要優先防控和提前布局未來應對預案;百日咳是疫苗可預防疾病,但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多國發病率明顯上升,未來應該強化基礎和應用型研究,研發新疫苗,優化免疫策略。
疾病監測是傳染病風險防范的重要一環,我國已建立病毒性與細菌性傳染病實驗室網絡監測預警體系。沈洪兵在會上進一步透露,2023年10月中旬開始,我國利用國家級流感監測網絡開展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病原監測試點,目前監測范圍覆蓋新型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偏肺病毒、腸道病毒、肺炎支原體等13種病原;今年起,已開展流感樣住院病例的常態化監測。
應對X疾病的突破口何在?
“X疾病”的概念是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代表一種由未知病原體引發,可能導致全球大流行的傳染病。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王賀勝日前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雖然“X疾病”的發生很難避免,但由此引發的大流行是可以防范和應對的。
沈洪兵說,在正式提出“X疾病”之前,世界衛生組織于2015年起就會每年公布一份“優先研究疾病名單”,該份名單中的疾病可能導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埃博拉病毒、MERS(中東呼吸綜合征)等均曾出現在該份名單中。2018年,該份名單中首次出現了“Disease X”。
“(X疾?。┯袡C會在任何時間、由多種來源觸發,包括意外泄漏和恐襲,恐會奪去數百萬人性命;也可能是全新病毒,古老病毒改變流行特征、化學武器流出病毒等情況?!鄙蚝楸e例說。
據沈洪兵介紹,針對X病毒,“新版全球健康危機研究與創新計劃”在2022年啟動。該計劃以重點病原為突破口,關注針對病毒家族的通用應對技術開發。
聚焦到國內,沈洪兵說,國家疾控局科教國際司正負責推進一項名為“病原學和防御技術”的重點研發計劃,旨在通過病原學檢測,及時找到攜帶“X疾病”的患者,提前做好謀劃和預防。
以流感和新冠為優先防控對象
根據沈洪兵介紹,在呼吸道傳染病中,除了未知病原體外,流感、新冠作為已知病原體,曾經引發過大流行,并仍具有潛在大流行風險,是未來重點優先防控對象。
以流感為例,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造成全球2000萬-4000萬人死亡;1957年亞洲大流感,造成全球100萬人死亡;1968年香港大流行,造成全球100萬-300萬人死亡;2009年甲型H1N1流感,造成全球15.2萬-57.5萬人死亡。
迄今,全球每年平均有10億人罹患季節性流感,300萬-500萬人會發展成重癥,其中29萬-65萬人會因呼吸系統疾病死亡。
據模型估計,中國平均每年有88100例因流感相關呼吸系統疾病超額死亡,占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8.2%;約80%超額死亡發生于60歲以上老人。
對于新冠,我國本土疫情自2023年2月平穩轉段后,重癥比例較第一波高強度流行期間顯著下降,分別于當年4-6月、7-9月經歷兩次反彈,10月醫療持續低水平波動。進入2024年后,整體仍呈低流行水平。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對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建立了全球統一的監測系統,并鼓勵各國在此基礎上同時監測多種病毒,包括基于流感監測平臺開展RSV監測。
沈洪兵介紹說,我國流感哨點監測系統是全球流感監測與應答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554家國家級哨點醫院和410家網絡實驗室。
2023年10月中旬開始,我國利用國家級流感監測網絡開展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病原監測試點,檢測病原達到13種。
該試點由各省在本轄區國家級哨點醫院中選擇不少于一家綜合性醫院和不少于一家兒童醫院開展(若不具備,可擴展至省級流感監測哨點醫院)。目前覆蓋超過100家國家級哨點醫院和網絡實驗室。
沈洪兵說,下一步要繼續擴大完善流感哨點監測系統。以此為基礎,開展ILI(流感樣疾?。?SARI(急性呼吸道感染)趨勢以及多病原監測。與此同時,要將呼吸道多病原監測與重點呼吸道傳染病單病種監測等相結合,梳理完善呼吸道傳染病綜合監測預警體系。
警惕“百日咳再現”
流感、人禽流感和新冠之外,沈洪兵認為,還有一種已知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控現狀需要引起重視,即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鮑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原菌主要經飛沫傳播,人群普遍易感,以小于5歲兒童為主,曾是全球嬰幼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傳染性極強,家庭傳播的續發率可高達90%。各年齡人群均可發病。
1978年開始,中國將百日咳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隨后的三十年間,百日咳發病率明顯下降,全國報告病例數連續多年維持在3000例以下。
“接種疫苗可以降低重癥和死亡風險。但無論是疫苗接種還是自然感染,均不能獲得終身保護?!鄙蚝楸f。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一些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紛紛出現“百日咳再現”。如美國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使用百白破疫苗,百日咳年發病人數持續下降至4000例以下,但80年代后發病人數開始上升,2012年報告發病48277例。近年來,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法國、荷蘭、芬蘭、意大利等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也紛紛出現“百日咳再現”的報道。
沈洪兵援引數據說,在中國,我國百日咳發病率從2014年起呈明顯上升趨勢,2022年和2023年全國報告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38295例和37034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5年發布的百日咳立場文件,百日咳再現的可能因素包括醫務人員對百日咳的知曉度和關注度的提高、監測敏感度的提升、PCR等實驗室檢測技術的應用、部分地區疫苗接種率下降、疫苗保護效果不佳、疫苗接種后保護作用持續時間較短等。
一名北方地區地方疾控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從數據上來看,與全球多國相比,我國百日咳發病率上升趨勢較為滯后,這可能是因為此前的發病風險被低估。其一,受制于實驗室檢測條件,我國此前只有少數地區的大型醫院具有PCR檢測能力;其二,地方層面開始對百日咳加強監測,源于國外相關文獻報道,我國百日咳社區監測網絡的搭建時間較晚。
一名華東地區地方疾控人士則從國內現有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和免疫接種程序的角度回應第一財經:目前我國使用的DTaP(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為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三聯苗,抗體持久性不足。當兒童在18個月時完成百白破基礎免疫后,體內所產生的抗體可能在維持1.5年后,就出現下降。適齡入學兒童感染風險增加。
沈洪兵建議稱,一方面,要針對疫苗可預防疾病,提升和維護目標人群疫苗覆蓋率,并基于循證,進一步優化免疫策略;另一方面,要加強基礎及應用性研究。具體包括三類:疾病負擔和干預措施效果評價等研究;診斷試劑尤其是快檢診斷試劑的開發和應用;免疫原性好、免疫持久性強的新疫苗研發。